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 > 第176章 铸剑为犁与薪火相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6章 铸剑为犁与薪火相传

长途商队带回的远方风闻,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数颗石子,涟漪虽未立即扩散成巨浪,却让林凡更加坚定了加速内部革新、夯实根基的决心。外部世界的广袤与复杂,意味着机遇,更潜藏着未知的威胁。林谷不能只满足于当下的繁荣,必须在教育、医疗、军事科技等根基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塑造与跨越式的提升。

一、 教育之本:多级学堂体系的确立

这一日,林凡召见了内政院院正周谨、法司主官卫鞅以及文华阁的几位资深学士。他将一份亲手草拟的《林谷新学制纲要》递给了众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谷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今日我们播下怎样的种子。”林凡开门见山,“以往蒙学,仅是启蒙识字,远远不够。我意,建立三级学堂体系,系统化培养人才。”

他详细阐述道:

“第一级,为‘蒙学堂’(小学)。招收所有适龄孩童,不分男女,强制入学。学制三年,核心在于‘扫盲’与‘启智’。教材必须统一,内容涵盖:基础文字(常用千字)、简易算术(加减乘除、度量衡)、林谷律法常识、自然现象浅释(如风雨雷电、四季更替)、以及‘新道’基础理念——强调务实、协作与家国责任。目标在于让所有林谷子民,皆能读写算,明事理,知忠义。”

卫鞅立刻领会其意:“统一教材,方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法司可协同文华阁,确保律法常识部分精准无误。”

“第二级,为‘专修学堂’(中学)。”林凡继续道,“蒙学堂优秀者,经考核可入此级。学制视专业而定,二至四年不等。此地,需分科教学。设‘工科’,授以格物原理、机械制图、营造之法;‘农科’,授以精耕细作、水利畜牧、土壤辨识;‘商科’,授以账目管理、货殖流通、契约律法;‘医科’,授以药材辨识、病理基础、护理知识。此外,军枢院可于此设‘预讲武堂’,选拔有军事天赋者,提前进行基础军事理论与体能训练。此级目标,在于培养各行各业之专业骨干。”

周谨边听边记,眼中放光:“如此一来,我林谷工匠、农官、医士、乃至军中士官,皆有了稳定来源!只是……师资、教材、乃至校舍,皆是巨大投入。”

“投入再大,也必须做!”林凡斩钉截铁,“文华阁立即着手,组织各院专家,编写各级标准化教材。内政院统筹规划,于镇荒城、望北城先行试点建立专修学堂,再逐步推广至各重要据点。”

“第三级,为‘格物大学堂’(大学)。”林凡最后道,语气中带着期许,“此乃最高学府,非专修学堂之佼佼者、或于实践中表现出卓越天赋者不得入。此地不重具体技能传授,而重‘格物穷理’之探索。设‘格物院’(研究数理、物理、化学根本原理)、‘经世院’(研究经济、律法、行政管理)、‘军工院’(研究战略战术、武器设计)。大学堂乃我林谷智慧之巅,未来之宰相、大将、大匠,皆应出于此!”

三级学堂体系的蓝图,清晰地勾勒出林谷未来的人才阶梯。从普及教育到专业培养,再到顶尖研究,一条系统化的成才之路就此铺开。知识的薪火,将以制度化的方式,代代相传。

二、 济世之责:医卫体系的细化

与此同时,济世院也在林凡的指导下进行着深刻的变革。院正白芷根据林凡的规划,将济世院划分为三个明确的单元:

“民安署,”白芷向林凡汇报新的任命,“负责所有民用医疗事务,管理城镇医馆,巡回乡里义诊,储备民用药材,普及卫生知识。署正由原资深医官陈谨担任,其为人耐心细致,善于与人沟通。”

“军疗监,由原军医队发展而来,专司军队医疗保障。负责随军救治、战场急救、军营防疫、军用药材供应及军医培训。监正仍由臣兼任,下设副监具体负责日常事务,确保与我林谷将士无缝衔接。”

“培元馆,为济世院培训单位,亦由臣兼任主管。负责招收学徒,系统培训医护知识,无论民安署还是军疗监,新晋人员皆需在此经过严格培训与考核,方可上岗。”

这一划分,使得民用医疗与军用医疗各自专业化,避免了资源调配的混乱,同时也保证了人才培养的统一标准和源头活水。林谷的医疗保障,从战时应急状态,正式转向了平战结合、体系化建设的新阶段。

三、 技术之锋:蒸汽轰鸣与战术革命

而在格物院与军枢院,一场更激动人心的变革正在发生。

经过无数次失败与改进,在墨恒的亲自主持下,基于林凡提供的原理图和改进意见,一台粗糙但结构完整、能够持续稳定输出动力的蒸汽机,终于在格物院的秘密工坊内轰鸣着运转起来!它那巨大的飞轮带着连杆,发出有节奏的“哐哧”声,将热能转化为可靠的机械能。

这台原始蒸汽机的第一个重要应用,便被林凡指定在了百炼司。在蒸汽机带动的巨大锻锤下,原本需要数十名壮汉反复锻打才能成型的钢坯,如今在均匀而巨大的力道下,以极高的效率被锻打成结构更致密、性能更优越的钢材。赵炎激动地向林凡汇报:“君侯!蒸汽锻锤所出之钢,质地均匀,杂质更少,强度与韧性远超以往!以此钢为基,或可尝试打造更精良之器械!”

林凡等待的正是这个基础。他立刻指示墨恒和赵炎,调集最优秀的工匠,成立秘密项目组,以这种新钢材为核心,结合改进的燧发击发机构,开始试制燧发枪。

与此同时,在军枢院的沙盘室和校场上,另一场静默的革命也在进行。林凡将孙焕、铁叔、孙铮等高级将领召集起来,亲自讲解并演示了一种全新的战术——线列战术(有据可查的史实:火器的普及催生了线列战术—— 士兵排成密集横队齐射,形成持续火力网。这种战术在 16-18 世纪的欧洲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彻底改变了传统骑兵冲锋的作战模式。)。

“以往作战,强调个人勇武,阵型松散,火力断续。”林凡在校场上,用粉笔画出一道道笔直的线条,“而此‘线列战术’,核心在于‘纪律’、‘齐射’与‘机动’。”

他命令士兵们排成三排紧密的横队,“第一排,跪姿!第二排,立姿!第三排,预备!”随着模拟的命令,士兵们做出相应的动作。“闻鼓而进,闻令而止。临敌至五十步内,听号令,第一排齐射!射毕,立即蹲下装填!第二排上前一步,齐射!如此循环,可形成连绵不绝之火力,如同移动之城墙,足以粉碎任何松散之冲锋!”

他又讲解了如何用横队进行侧翼机动,如何组成方阵抵御骑兵。“此战术,对士兵纪律性要求极高,对军官指挥能力亦是考验。但一旦练成,我军战力,将发生质变!”

铁叔起初对这种看似“呆板”的阵型不以为然,但在沙盘推演中,当代表林谷军队的、能够持续输出火力的密集红线,一次次击溃代表传统军队的、看似灵活实则火力薄弱的散兵群时,他沉默了,随即眼中爆发出狂热的光芒。“他娘的!这……这是把军队变成了……变成了会走的城墙和连弩啊!好!练!往死里练!”

格物院内蒸汽轰鸣,锻造着更锋利的剑;军枢院中口令声声,演练着更先进的战术。教育的革新在为未来积蓄人才,医卫的完善在保障发展的根基。林凡站在镇荒城头,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深知这些看似独立的革新,最终将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推动着林谷向着一个他亲手描绘的、前所未有的未来,坚定前行。铸剑为犁,亦在铸就更锋利的剑;薪火相传,传承的是知识与力量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