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 第86章 论功行赏与机构初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6章 论功行赏与机构初创

应天城沉浸在一片喜庆而庄重的氛围中,随着北方平定,元朝残余势力瓦解,朱元璋成功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如今,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是如何论功行赏,稳固这来之不易的江山。

朱元璋深知,能有今日之成就,离不开一众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在大明王朝初立的盛大朝会上,朱元璋高坐龙椅,目光威严而慈爱地扫过殿下群臣。殿下,文臣武将们身着崭新朝服,神情庄重,他们都清楚,今日将是决定他们命运与地位的重要时刻。

“朕能得天下,皆赖诸位爱卿出生入死,殚精竭虑。如今四海初定,是该论功行赏,以彰诸位之功绩。”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沉稳有力。

首先,朱元璋看向徐达,眼中满是赞赏与信任:“徐达将军,自朕起兵以来,你便追随左右,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北伐途中,攻克汴梁、洛阳,拿下潼关,又占领大都,追击元军,战功赫赫,实乃朕之臂膀。朕封你为魏国公,世袭罔替,望你日后继续为我大明江山鞠躬尽瘁。”

徐达赶忙出列,跪地谢恩:“陛下厚爱,末将感激涕零。末将愿为陛下、为大明,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徐达心中感慨万千,多年征战,出生入死,为的便是今日之天下太平,如今得此重封,深感责任更加重大。

然而,常遇春却再也无法亲耳听到这份荣耀。想到常遇春,朱元璋神色略显悲痛:“常遇春将军,勇猛无畏,冲锋陷阵,为我军之先锋。其功绩卓着,不幸英年早逝,实乃朕之痛,大明之损失。朕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配享太庙,以彰显其功。”

殿内群臣听闻,纷纷为之动容,对常遇春的英年早逝深感惋惜,同时也为他能得此追封而欣慰。

随后,朱元璋又对其他众多文臣武将进行分封。刘基,因其足智多谋,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在诸多战役与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被封为诚意伯。李文忠、邓愈等将领,也因战功赫赫,分别被封为曹国公、卫国公。文臣们如宋濂等,因其在文化、政务等方面的贡献,被授予相应爵位。一时间,大殿内谢恩之声此起彼伏。

分封完毕,朱元璋神情严肃起来,他深知,要治理好这个庞大的国家,仅有分封功臣还远远不够,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政机构至关重要。

“诸位爱卿,如今我大明初立,百废待兴,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机构刻不容缓。朕决定,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完善中央集权统治。”朱元璋目光坚定地说道。

“中书省,秉承朕意,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与颁发,为国家政务中枢。朕任命李善长为中书省左丞相,总领中书省事。”朱元璋看向李善长,李善长赶忙出列,跪地领命。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多年,深谙政务,处事沉稳,朱元璋对他委以重任。

“徐达,朕任命你为中书省右丞相。你虽常年征战在外,但对国家大事亦有卓越见解。望你与李善长一同,辅佐朕治理天下。”徐达再次跪地谢恩,心中明白,这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可纠正政令之违失。设侍中、侍郎等官职,务必恪尽职守,为国家把好政令审查关。”朱元璋详细阐述着门下省职责。

“尚书省,为执行机构,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司其职,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户部负责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礼部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管法律刑狱;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等。各部尚书、侍郎等官员,皆需兢兢业业,不得有丝毫懈怠。”

大臣们认真聆听着朱元璋对三省六部制的规划,心中对新朝的行政架构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深知,从今日起,大明王朝将在这一套全新的行政体系下运转,而他们,肩负着让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重任。

“陛下圣明,此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定能使我大明政令畅通,国家兴盛。”一位大臣出列称赞道,其余大臣纷纷附和。

朱元璋微微点头,接着说道:“三省六部,相互协作,又相互制衡,旨在确保国家政务有序进行,权力集中于朕手,以实现长治久安。诸位爱卿,务必同心协力,共襄盛举。”

“臣等谨遵陛下旨意!”群臣齐声高呼,声音响彻大殿,充满了对新朝的信心与期待。

会后,李善长与徐达并肩走出大殿。李善长笑着对徐达说:“徐将军,如今你我同为丞相,日后治理国家,还需多多仰仗将军的谋略与威望。”

徐达谦逊地回应:“李丞相过谦了。您久掌政务,经验丰富,日后还望李丞相多多指点,我徐某必定虚心学习,与您共同辅佐陛下。”

随后,两人便开始商讨中书省初期的事务安排,从官员调配到政令规划,事无巨细。

与此同时,其他大臣们也各自回到府邸,开始为新朝行政机构的组建忙碌起来。礼部尚书忙着筹备祭祀、科举等事宜的规划;吏部尚书则着手整理官员考核制度和任免流程;户部尚书统计着全国的土地、户籍与赋税情况;兵部尚书调配着各地的军事力量和军备物资;刑部尚书修订完善法律条文;工部尚书规划着各项工程建设。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应天城弥漫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忙碌气息。各级官员纷纷走马上任,按照朱元璋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框架,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李善长在中书省日夜操劳,他组织官员草拟各类政令,从安抚百姓到整顿吏治,从发展经济到加强国防,每一道政令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他深知,作为中书省左丞相,自己的决策将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

徐达虽在军事方面经验丰富,但对于行政事务也毫不懈怠。他凭借着多年征战积累的大局观和对人性的洞察,为中书省的决策提供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处理一些涉及军事与民生协调的事务时,徐达总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赢得众人的赞赏。

门下省的官员们则认真审查着每一道诏令,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个封驳都关乎国家政令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一次,一道关于赋税调整的诏令送到门下省审查,一位侍郎发现其中税率计算存在些许偏差,若推行下去可能会给百姓带来负担。他立即将问题指出,并与中书省沟通,最终对诏令进行了修正,确保了赋税政策的合理公正。

尚书省六部的官员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吏部尚书选拔贤能,为新朝充实各级官员队伍,确保每一个职位都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户部尚书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经济恢复的政策,鼓励百姓垦荒种地,减免赋税,使百姓生活逐渐安定。礼部尚书精心筹备着各种祭祀仪式和科举考试,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弘扬大明文化,选拔优秀人才。兵部尚书加强军队训练,整顿军纪,巩固边防,抵御可能来自北方残余蒙古势力的侵扰。刑部尚书公正执法,严惩各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工部尚书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建造宫殿、城池等基础设施,为国家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大明王朝的行政机构逐渐步入正轨,各项事务有序开展。百姓们看到新朝的变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朱元璋,看着自己一手建立的行政体系开始高效运转,心中倍感欣慰,他深知,大明王朝的繁荣昌盛,正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