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鄱阳湖的硝烟尚未散尽,湖水被血水染得斑驳,残碎的船板与浮尸在水面上沉浮,仿佛在诉说着这场大战的惨烈。朱元璋身披战甲,站在“天枢号”的船头,目光凝重地望着这一片狼藉。江风猎猎,吹得他的衣袂猎猎作响,也吹不散他脸上的疲惫与凝重。

常遇春单膝跪地,抱拳禀报道:“主公,陈友谅已死,其残部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如今四散而逃,多是往武昌方向去了。”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投向远方,沉声道:“传我将令,各营将士听令,乘胜追击,但不可慌乱冒进,谨防敌军诈降或设伏。”说罢,他转头看向常遇春,“遇春,你速带‘飞燕营’与‘破阵营’,追剿陈友谅残部,务必将其尽数歼灭或招降。记住,能招降尽量招降,咱们需要人手。”

常遇春领命而去,他翻身上马,大手一挥,率领着麾下精锐迅速朝着陈友谅残部逃窜的方向追去。马蹄溅起水花,在湖岸边留下一串凌乱的脚印。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武昌进发。一路上,不断有陈友谅的散兵游勇投降,他们大多衣衫褴褛,眼神中满是惊恐与疲惫。朱元璋命人将这些降兵集中起来,亲自走到他们面前,高声说道:“诸位弟兄,陈友谅已死,这是天数。我朱元璋起兵,只为推翻暴元,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你们皆是被陈友谅裹挟之人,只要愿意归降,我一概既往不咎,且会视你们如同我军中兄弟一般,有饭同吃,有衣同穿。”

降兵们面面相觑,一时间议论纷纷。其中一个满脸络腮胡的汉子站了出来,犹豫片刻后问道:“朱大帅,你说的可是真的?我们在陈友谅麾下时,听闻你手段狠辣,可不像你说的这般仁义。”

朱元璋闻言,哈哈一笑,拍了拍那汉子的肩膀,说道:“兄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若我朱元璋真是那等不仁不义之辈,又怎会有如此多的弟兄甘愿为我出生入死?你们若不信,可问问我军中将士。”说罢,他看向身旁的亲兵。

亲兵立刻大声说道:“我等追随主公多年,主公向来仁义,对兄弟们亲如手足,对待百姓也秋毫无犯。”

络腮胡汉子听了,又看了看周围明军将士和善的目光,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了几分,他一抱拳,说道:“朱大帅,俺信你!俺愿归降,为大帅效力!”

有了带头之人,其他降兵也纷纷表示愿意归降。朱元璋见状,心中大喜,当即命人将这些降兵编入各营。

大军继续前行,不几日便来到了武昌城下。武昌城城门紧闭,城墙上站满了陈友谅的残余守军,他们神色紧张,手持兵器,严阵以待。

朱元璋并未急于攻城,而是命人在城外安营扎寨。营帐扎好后,他带着刘伯温、李善长等谋士,来到了阵前,望着城上的守军大声喊道:“城上的弟兄们听着!陈友谅已在鄱阳湖兵败身亡,你们再负隅顽抗,不过是徒增伤亡!我朱元璋一向爱惜人才,只要你们开城投降,既往不咎,还会论功行赏!”

城墙上的守军听了,顿时一阵骚乱。这时,一个将领模样的人走了出来,他瞪着朱元璋,大声骂道:“朱重八,你休要花言巧语!我等深受汉王厚恩,岂会背叛?有本事你就攻城,我等宁死不降!”

刘伯温在一旁轻声说道:“主公,陈友谅在武昌经营多年,其旧部对他忠心耿耿,怕是一时难以劝降。”

朱元璋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传令下去,围城但不攻城,先断其粮草水源,再以攻心之术,瓦解他们的斗志。”

于是,明军开始在武昌城外挖壕沟、筑壁垒,将武昌城围得水泄不通。城内的守军见此情形,越发慌乱,不少士兵开始偷偷议论,军心渐渐不稳。

几日后,朱元璋再次来到阵前,对着城上喊道:“城内的弟兄们,你们已经被围数日,粮草还能支撑多久?你们的妻儿老小,此刻正盼着你们回家团聚。莫要为了一个已死之人,丢了自己的性命,毁了自己的家庭。”

这一番话,如同重锤一般,敲在了守军们的心上。城上的士兵们听了,不少人面露犹豫之色。这时,一个年轻的士兵忍不住大声问道:“朱大帅,若我等投降,你真能保证我们的家人安全,不追究我们的过往?”

朱元璋连忙说道:“我朱元璋以性命担保,只要你们投降,我定当厚待你们和你们的家人。不仅如此,愿意从军者,我会论功行赏;想回家种地者,我会发放盘缠和土地。”

年轻士兵听了,转头看向身旁的将领,眼中满是期待。将领见状,脸色铁青,却也无话可说。

就在这时,城内突然传来一阵骚乱。原来,陈友谅的幼子陈理在得知父亲死后,本就无心抵抗,但城中的一些死硬派将领却执意要坚守。这几日,随着围城的加剧,城内人心惶惶,一些将领的亲兵也开始动摇。终于,在朱元璋的攻心之下,城内发生了兵变,那些主张投降的士兵们控制了城门,打开了武昌城。

朱元璋见状,立刻率领大军入城。他进城后,并未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是严令军纪,安抚百姓。他亲自来到陈理面前,看着这个满脸泪痕的孩子,轻声说道:“孩子,你父亲已去,我不会为难你。从今往后,你便在我这里,我会好好照顾你。”

陈理看着朱元璋,眼中满是恐惧与迷茫,但在这兵荒马乱之际,他也只能选择相信眼前这个人。

随后,朱元璋又召集了陈友谅的旧部,对他们说道:“诸位皆是人才,我朱元璋求贤若渴。今日你们归降于我,便是我军中兄弟。我希望你们能放下过去的恩怨,与我一同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陈友谅的旧部们听了,心中不禁对朱元璋的胸怀与气魄感到敬佩。他们纷纷跪地,表示愿意追随朱元璋。

就这样,朱元璋成功收编了陈友谅的余部,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而他在武昌城安抚百姓、稳定局势的举动,也让当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民心归附。

在处理完武昌的事务后,朱元璋回到了应天。应天城内,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响彻云霄。朱元璋站在城楼上,望着欢呼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只是他逐鹿天下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但此刻,他有了更多的兵力,更得民心,他相信,只要自己和兄弟们齐心协力,定能实现心中的抱负,建立一个太平盛世。

回到应天府后,朱元璋大摆筵席,犒劳三军将士。席间,将领们纷纷举杯,向朱元璋祝贺胜利。徐达站起身来,端起酒杯,说道:“主公,此次鄱阳湖之战,我军能大获全胜,全赖主公指挥有方,将士们奋勇杀敌。如今陈友谅已灭,我军声威大震,南方局势也为之一变。接下来,主公可有何打算?”

朱元璋放下酒杯,目光坚定地说道:“陈友谅虽灭,但南方还有张士诚等割据势力。我意已决,下一个目标便是张士诚。此人占据平江等地,实力不容小觑。我们需精心谋划,制定周全的战略,方能一举将其击败。”

刘伯温也站起身来,说道:“主公所言极是。张士诚占据的平江等地,经济富庶,人口众多。但其为人骄奢,内部矛盾重重。我们可先派人收集情报,了解其军事部署和政治形势,再制定相应的战略。”

朱元璋点头称是,说道:“就依先生所言。传我命令,立刻派出探子,深入张士诚控制区域,收集一切情报。同时,让众将领加紧训练士兵,筹备粮草军械,为进攻张士诚做好准备。”

众将领齐声应诺,纷纷表示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宴会上,气氛热烈而庄重,所有人都为即将到来的新征程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朱元璋望着眼前的将领们,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知道,逐鹿江南的道路依然漫长,但他坚信,只要自己和兄弟们齐心协力,定能扫平一切障碍,成就一番霸业。

随着陈友谅的覆灭,朱元璋的势力在南方迅速崛起。他一面积极准备进攻张士诚,一面加强对已占领地区的治理。他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同时,他还注重招揽人才,兴办学校,为将来治理天下储备人才。在他的治理下,应天城一片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士气高昂。而这一切,都为他接下来的征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朱元璋正一步步向着他的目标迈进,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将影响着天下的格局。而南方的局势,也因为陈友谅的灭亡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都在密切关注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他们知道,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临,而他们,也将被卷入这场残酷的逐鹿之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