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春,阳光终于穿透了笼罩在山海关上空整整六年的硝烟。城楼上的狼烟早已熄灭,只剩下被炮火熏黑的垛口,像一道道凝固的伤疤,无声诉说着那些尸山血海的日子。朱元璋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布袍,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慢慢走上城楼。拐杖敲在青石板上,发出笃笃的声响,与远处草原上传来的牧笛声交织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和谐。

“陛下,该回营了,风大。”身后传来徐达的声音,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鬓角又添了许多白发,甲胄上那道被沙俄火枪划破的裂痕还没修补,他却总说“留着念想”。

朱元璋摆摆手,指着关外的景象笑道:“你看,那片麦田,去年还是厮杀的战场,如今都长麦穗了。”

关外的平原上,一群穿着粗布衣裳的农人正在弯腰劳作,他们中有汉人,有归附的女真族人,还有几个高鼻梁的波斯人——都是战后留下来的俘虏,朝廷给了他们土地,让他们以劳抵罪。不远处,几个孩子追逐着蝴蝶跑过,其中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额头上还有块淡淡的疤痕,那是去年被流矢擦伤留下的,此刻他手里攥着半块麦饼,笑得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

“徐达啊,”朱元璋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还记得六年前联军刚打来时,你说什么来着?”

徐达挠了挠头,嘿嘿一笑:“臣说,这群毛子兵穿着铁皮甲,跑起来哐当响,准是不经打的货。”

“可后来呢?”

“后来……后来臣差点没守住锦州城。”徐达的声音低了下去,“那阵子,弟兄们连喝口水都得轮着来,粮库里只剩下发霉的糙米。”

正说着,蓝玉骑着马从关外赶来,手里拎着个沉甸甸的布袋,离老远就喊:“陛下!徐帅!黑山湖的百姓送新摘的桑葚来了!”

布袋打开,紫黑的桑葚滚出来,甜香四溢。蓝玉拿起一颗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刚从联军粮仓的旧址摘的,那片地现在改成果园了,波斯人说这果子在他们老家叫‘圣果’。”他手腕上戴着个铜镯子,是个哈萨克老人送的,据说能“挡刀枪”。

朱元璋拿起一颗桑葚,放进嘴里,甜味在舌尖散开,带着点微酸。他想起第一次和联军谈判时,沙俄使者那张傲慢的脸,说什么“大明该像印度一样,给沙皇当附属国”。那时他气得把茶杯都摔了,骂道:“朕的江山,一寸都不能让!”

“对了陛下,”蓝玉从怀里掏出份文书,“这是各地报上来的归降名册,又有三个部落愿意归顺,还说要派子弟去国子监读书呢。”

朱元璋接过文书,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有蒙古的、有女真的、还有几个西域小国的王子。他忽然想起六年前那个雪夜,自己站在城楼上,看着联军的火把像条毒蛇一样蜿蜒而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拼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能退。

“徐达,”他把文书递过去,“你说,这和平能长久吗?”

徐达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沉声道:“臣不敢说长久,但臣知道,经此一战,再没人敢轻易来犯。那些归顺的部落,臣派了人去教他们耕种,等他们尝到安稳日子的甜头,就不会再想打仗了。”

蓝玉在一旁点头:“臣在西域修了条驿道,从嘉峪关直通撒马尔罕,商人们都说路好走了,生意比以前好做十倍。有了买卖,谁还愿意动刀枪?”

朱元璋笑了,拄着拐杖转身往城下走:“说得好。打仗打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让百姓能安稳种地、孩子能安心读书吗?”

走到城下,正撞见一群工匠在修补被炮火炸毁的城门,为首的老工匠姓王,去年在攻城战中失去了儿子,此刻他正指挥着徒弟们往裂缝里灌浆,嘴里还哼着小调。

“王师傅,”朱元璋走过去,“这门修得结实不?”

王师傅回头一看,赶紧跪下磕头,朱元璋连忙扶起他。老工匠擦了擦汗,拍着城门道:“陛下放心!小老儿把儿子的遗物——那把没断的凿子,也嵌在门里了,保准比铁还硬!”

朱元璋眼眶一热,拍了拍老工匠的肩膀:“好,好啊。”

不远处的校场上,新兵们正在操练,喊杀声震天。他们中有些是战争孤儿,朝廷收养了他们,教他们武艺,也教他们读书。带队的校尉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脸上带着道伤疤,正是当年在葫芦谷拼死传递军情的小兵,如今已经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将官。

“陛下,”徐达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再过几年,他们就能接过咱们的枪了。”

“不止是枪,”朱元璋望着远方,那里,丝绸之路的商队正缓缓驶来,驼铃声清晰可闻,“还有锄头、算盘、笔墨纸砚。”

夕阳西下,把城楼的影子拉得很长。朱元璋站在城门口,看着归巢的飞鸟、劳作归来的农人、嬉闹的孩子,忽然觉得,这六年流的血、受的苦,都值了。

“传旨下去,”他对身后的太监说,“免关外三年赋税,修水利,办学堂。再把联军留下的火器图纸送到工部,让他们好好研究,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让百姓知道,咱大明有能力护着他们。”

太监领旨而去,徐达和蓝玉相视一笑。城楼上的风还在吹,但这风里,已经带着麦香和花香,再没有了硝烟的味道。

远处的草原上,几个牧民赶着羊群走过,他们哼着不知名的调子,歌声里满是安宁。朱元璋知道,和平或许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但只要一代代人守着这份安宁,把日子过成诗,那些觊觎这片土地的人,终究会明白——有些东西,比战争更有力量。

夜幕降临,城楼上点起了灯笼,昏黄的光映着“天下第一关”的匾额,也映着朱元璋脸上欣慰的笑容。这一晚,很多人做了个香甜的梦,梦里没有炮火,只有沉甸甸的麦穗和孩子们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