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 第631章 朱允炆平反冤狱,获“仁君”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31章 朱允炆平反冤狱,获“仁君”名

长沙府衙的地牢深处,霉味与血腥气混杂在一起,黏在潮湿的石壁上。朱允炆提着一盏油灯,缓步走在幽暗的甬道里,灯芯跳动的光晕照亮了两侧牢房中蜷缩的身影。一个老者听到脚步声,艰难地抬起头,花白的头发黏在布满污垢的脸上,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微弱的光。

“是……是殿下吗?”老者的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他挣扎着想要爬起来,却被沉重的镣铐拽得一个趔趄,“草民有冤!草民真的有冤啊!”

朱允炆停下脚步,示意狱卒打开牢门。一股更浓烈的恶臭扑面而来,他皱了皱眉,蹲下身看着老者脚踝上磨出的血痂:“你叫什么名字?犯了什么罪?”

“草民李茂,是前长沙县的教谕。”老者浑浊的眼睛里滚下两行浊泪,“三年前,县太爷贪墨赈灾粮,草民上书揭发,反被他诬告‘通匪’,一关就是三年啊!殿下,草民的学生都能作证,草民从没见过什么匪寇!”

朱允炆站起身,油灯的光晕扫过隔壁的牢房。那里关着一个年轻妇人,怀里抱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孩子,见到光亮,妇人慌忙用破布遮住孩子的眼睛,浑身止不住地发抖。

“她又是怎么回事?”朱允炆问狱卒。

狱卒喏喏道:“回殿下,她男人是个货郎,去年被人指认偷了周府的东西,抓进来没几天就病死了,她不肯走,说要等个清白……”

“等清白?”朱允炆冷笑一声,“这地牢里,能等来什么清白?”他转身往外走,声音在甬道里回荡,“把所有案卷都搬到前堂,本王要亲自再审。”

消息传到后堂,黄子澄急得直踱步:“殿下,这些案子都是前几任知府定的,有些还是周德兴侯爷当年批的,咱们贸然重审,怕是会得罪人啊!”

方孝孺却抚着胡须道:“子澄此言差矣。殿下就藩长沙,要的是民心。这些冤狱积弊已久,百姓敢怒不敢言,殿下若能为他们平反,长沙的民心,自然就归了殿下。”

朱允炆将油灯放在案上,看着跳动的火苗:“孝孺说得对。民心不是靠减税就能买来的,得让他们知道,大明的王法,还能为百姓做主。”他拿起一本积满灰尘的案卷,封面上写着“陈阿婆杀子案”,“去把这个案子的证人都找来,本王现在就审。”

公堂之上,朱允炆端坐主位,方孝孺和黄子澄分坐两侧。陈阿婆被押上来时,双腿一软就跪在了地上,花白的头发散乱着,嘴里反复念叨:“不是我杀的……真的不是我……”

案卷记载,陈阿婆三年前亲手勒死了瘫痪在床的儿子,因“孝逆”被判凌迟,后改判终身监禁。朱允炆看着堂下瑟瑟发抖的老妇人,问道:“你儿子瘫痪在床,是谁照顾他?”

陈阿婆抬起头,浑浊的眼睛望着朱允炆:“是草民……还有邻居张屠户,他时常来帮忙……”

“张屠户何在?”

张屠户很快被传到堂前,是个满脸横肉的壮汉,见到朱允炆,慌忙跪下:“小人张老三,参见殿下。”

“案发那天,你去过陈阿婆家吗?”朱允炆问道。

张屠户眼神闪烁:“回……回殿下,去过,小人是去送肉的。”

“送肉的时候,她儿子还活着?”

“是……是啊。”

朱允炆突然提高声音:“可案卷里说,你作证说,那天看到陈阿婆在勒她儿子的脖子!”

张屠户吓得一哆嗦:“是……是县太爷让小人这么说的……小人不敢不从啊!”

堂下顿时一片哗然。方孝孺厉声问道:“县太爷为何要让你作伪证?”

张屠户磕头如捣蒜:“因为……因为陈阿婆的儿子发现了县太爷和他儿媳妇通奸,县太爷怕事情败露,就……就杀人灭口,再嫁祸给陈阿婆啊!”

陈阿婆听到这话,突然放声大哭,哭得撕心裂肺,在场的百姓无不唏嘘。朱允炆拍案道:“传前长沙知县!”

可前知县早在一年前就调任别处了。黄子澄道:“殿下,此人现在是武昌府同知,要不要上奏陛下,将他押回长沙受审?”

“不必。”朱允炆道,“本王现在就写密信,连同张屠户的供词一起送进京,相信父皇自有圣断。”他看向陈阿婆,“你被冤屈三年,本王会赐你良田五亩,安度晚年。”

陈阿婆连连磕头,额头磕得鲜血直流:“谢殿下!谢殿下救命之恩!”

第一个案子就审出了冤情,百姓们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接下来的几天,朱允炆每天都在公堂审案,从早到晚,堂下总是挤满了围观的百姓。

有个叫王二的货郎,被诬告偷了周府的玉佩,屈打成招。朱允炆让人去周府搜查,结果在周骥的书房角落找到了那枚玉佩,上面还刻着王二的名字——原是周骥故意陷害,只因王二不肯低价卖给他上好的丝绸。

还有个叫赵六的石匠,被指认参与了“聚众抗税”,实则是他不肯给税吏行贿,被报复入狱。朱允炆不仅放了赵六,还将那名税吏杖责四十,流放三千里。

一桩桩冤案被平反,一个个被冤者重见天日。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长沙城,百姓们奔走相告,每天都有人带着自家种的蔬菜、织的布匹来府衙道谢,府衙门前的石阶上,常常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谢礼。

这天,朱允炆正在审“刘老实通匪案”,堂下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十几个百姓抬着一块石碑,跪在府衙门前,石碑上刻着“建文仁政”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显然是出自名家之手。

“殿下为民做主,我等无以为报,只能立此石碑,让后世子孙都记住殿下的恩德!”为首的老者正是被平反的李茂,他捧着石碑,老泪纵横。

朱允炆走出府衙,看着那块石碑,眉头微蹙:“本王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何德何能受此大礼?把石碑抬回去吧。”

李茂却固执地跪着:“殿下若不接受,我等就长跪不起!”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跪下,齐声喊道:“请殿下受碑!”

朱允炆看着黑压压的人群,心里百感交集。他知道,这块石碑不仅仅是对他的称颂,更是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他叹了口气:“石碑可以留下,但‘建文’二字必须去掉。本王是大明的皇长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百姓。”

百姓们拗不过他,只好让人把“建文”二字磨去,改成了“皇长孙仁政碑”,立在府衙门前的广场上。每天都有百姓来石碑前焚香跪拜,场面十分壮观。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正在奉天殿批阅奏折。胡惟庸拿着长沙送来的奏报,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朱允炆在长沙平反了三十多桩冤狱,百姓都称他为‘仁君’,还立了石碑呢。”

朱元璋放下朱笔,拿起奏报看了看,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这小子,倒有几分乃父的仁厚。”

旁边的王钺道:“不过,周德兴侯爷派人来报,说朱允炆审的案子里,有不少是当年侯爷定的,侯爷心里有些不快。”

朱元璋冷哼一声:“周德兴当年在长沙办案,是有些急躁了。冤假错案本就该平反,难道因为是他定的,就不能改了?”他顿了顿,又道,“传旨,嘉奖朱允炆‘明察秋毫,体恤民情’,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

王钺躬身应是,心里却明白,陛下虽然嘉奖了朱允炆,但语气里总带着几分复杂。果不其然,朱元璋看着窗外,忽然低声道:“民心都被他笼络去了,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王钺不敢接话。他知道,朱元璋既希望朱允炆有仁君之德,又怕他太过仁厚,镇不住那些功勋旧臣,将来难以担当大任。

长沙城里,周德兴得知朱元璋嘉奖了朱允炆,气得把茶杯摔在地上:“这小子分明是冲着我来的!那些案子都是陈年旧案,他偏要翻出来,还不是想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周德兴办案不公?”

周骥道:“爹,咱们不能就这么算了!我听说朱允炆要查当年的‘粮仓失火案’,那案子可是……”

周德兴眼睛一瞪:“住口!那案子不许提!”

“粮仓失火案”是五年前的事,当时长沙粮仓突然失火,烧毁了上万石粮食,周德兴时任长沙镇守,定了几个看守粮仓的士兵死罪,草草结案。但周骥知道,那把火其实是周德兴自己放的,只因粮仓里的粮食被他贪墨了大半,怕被查出来,才放火销毁证据。

“爹,要是让朱允炆查出来……”周骥忧心忡忡。

周德兴脸色阴沉:“他查不出来。当年的人要么死了,要么被我调离了长沙,他能查到什么?”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阴狠,“不过,也不能让他太得意。你去联络几个被他翻案的旧吏,让他们去南京告御状,就说朱允炆‘私设公堂,滥用职权’。”

周骥领命而去。可他没想到,那些旧吏要么已经被朱允炆的仁政感化,要么怕被报复,谁也不肯去南京告状。周骥没办法,只好找了几个地痞流氓,让他们冒充旧吏,去南京诬告。

可这些地痞流氓一到南京,就被锦衣卫看出了破绽,一顿拷打之下,全招了。朱元璋得知是周德兴在背后捣鬼,气得拍了桌子:“周德兴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传旨,让他即刻回京,闭门思过!”

周德兴接到圣旨,知道是自己弄巧成拙,只好灰溜溜地回了南京。临走前,他看着府衙门前的“皇长孙仁政碑”,眼神里充满了不甘和怨毒。

朱允炆得知周德兴被召回南京,并没有丝毫得意。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他对方孝孺和黄子澄道:“平反冤狱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咱们要做的,是让长沙的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

方孝孺道:“殿下说得是。臣以为,可在长沙设立‘养济院’,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孩子;再开‘惠民药局’,让百姓能买得起药。”

黄子澄也道:“还有,长沙的水路不畅,若是能疏通河道,不仅能防洪,还能方便运输,百姓的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朱允炆点头:“好,就按你们说的办。养济院和惠民药局的事,就拜托孝孺了;疏通河道,子澄你多费心。需要钱,就从府库支,不够的,本王去跟江南的商户借。”

接下来的几个月,长沙城里处处是新气象。养济院里,老人孩子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每天都能吃到热饭;惠民药局里,药材价格公道,来看病的百姓络绎不绝;河道也开始疏通,工地上热火朝天,百姓们都说,跟着皇长孙,有好日子过了。

南京城里,“建文仁政”的传言越来越盛,甚至有人说,朱允炆比朱元璋更适合做皇帝。朱元璋听了这些传言,心里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的孙子有如此声望;担忧的是,树大招风,朱允炆这么做,难免会引起其他皇子皇孙的嫉妒,将来怕是会有麻烦。

这天,朱元璋召来胡惟庸,问道:“你说,朱允炆在长沙做的这些事,到底是对是错?”

胡惟庸想了想,道:“陛下,朱允炆所做的,都是仁君该做的事,没错。只是……太过急切了些。”

朱元璋叹了口气:“是啊,太急了。他以为,有了民心,就能坐稳江山吗?他忘了,这天下,不光有百姓,还有功勋,有宗室,有文臣武将。光靠仁厚,是镇不住的。”

他顿了顿,又道:“传旨,让朱允炆来南京一趟。朕有些话,要跟他说。”

朱允炆接到圣旨,知道朱元璋是要敲打自己了。他安排好长沙的事,带着方孝孺和黄子澄,启程前往南京。

一路上,百姓夹道相送,有的甚至跟着车队走了几十里,只为多看他一眼。朱允炆坐在车里,看着窗外依依不舍的百姓,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大明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南京城越来越近,朱允炆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他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一场艰难的考验。但他不后悔在长沙做的一切,因为他坚信,民心才是江山的根基。只要有民心在,再大的困难,他都能克服。

奉天殿里,朱元璋看着跪在地上的朱允炆,久久没有说话。殿内的气氛十分压抑,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朱允炆知道,朱元璋是在等自己认错。但他没有,他抬起头,看着朱元璋,眼神坚定:“父皇,儿臣在长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百姓,儿臣不觉得有错。”

朱元璋看着他,忽然笑了:“好,好一个不觉得有错!你可知,你在长沙的声望,已经超过了朕?”

朱允炆道:“儿臣不敢。百姓称颂的,不是儿臣,而是大明的王法,是父皇的恩德。”

朱元璋点了点头:“你能明白这一点,就好。记住,民心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忘了平衡各方势力。你太年轻,有些事,还不懂。”他顿了顿,又道,“长沙的事,你做得不错,朕不怪你。但以后做事,要多想想后果,不要太冲动。”

朱允炆躬身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朱元璋挥了挥手:“回去吧。长沙的事,还等着你去做呢。”

朱允炆谢恩退下。走出奉天殿,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朱元璋虽然敲打了自己,但也认可了自己的做法。只要能为百姓做事,再多的困难,他都不怕。

回到长沙,朱允炆更加用心地治理地方。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能让大明长治久安的路。而那块立在府衙门前的“皇长孙仁政碑”,也成了他心中的一座丰碑,时刻提醒着他,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