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 > 第187章 科举革新!柴荣增设实务科,寒门才子登朝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7章 科举革新!柴荣增设实务科,寒门才子登朝堂

水师整编告捷,长江防线固若金汤,柴荣随即把目光投向了人才选拔。显德四年冬,汴梁城飘起了初雪,御书房内,柴荣正对着历年科举名录皱眉。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科举多以诗赋、经义为主,录取的官员虽饱读诗书,却大多缺乏实务能力,处理农桑、水利、军事等事务时常常束手无策。后周新政推行以来,各地急需实用人才,可朝堂之上,士族子弟占据大半,寒门有识之士却难有出头之日。

“治国之道,首在得人。”柴荣将名录扔在案上,对宰相范质说道,“如今科举只重经义诗赋,选出来的都是‘纸上谈兵’之辈。朕要推行新政,要统一中原,需要的是能兴农桑、通水利、善军事的实干之才,而非只会吟诗作对的酸腐书生!”

范质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科举制度沿用多年,贸然改动,恐遭士族反对。且经义诗赋为选拔正途,若废弃,难免引发非议。”

“朕非废弃,而是革新。”柴荣眼神坚定,“朕意已决,科举增设‘实务科’,与传统经义科并行。经义科侧重儒家经典、治国理念,实务科则考核农桑、水利、军事策略、工程营造等实用学问。录取时,两科并重,择优录用,且扩大寒门子弟录取比例,打破士族垄断!”

次日,柴荣的诏书传遍全国,立刻引发轩然大波。士族官员纷纷上书反对,认为“实务之学乃末流,不应与经义并列”,甚至有人指责柴荣“违背祖制,本末倒置”。河东士族崔氏的代表崔彦昭,在朝堂上直言:“自汉以来,治国皆以经义为本,实务乃小吏之事。陛下增设实务科,恐让天下学子弃本逐末,动摇国本!”

柴荣早已料到会有阻力,当即反驳:“崔大人此言差矣!经义固然重要,可百姓要吃饭,国家要打仗,河道要疏通,城池要修建,这些难道不是国本?若官员只会引经据典,却不知如何让百姓增产、如何抵御外敌,这样的官员,于国何用?”

他随即下令,将南征时因提出“粮草运输优化方案”立功的寒门书生沈括、擅长水利工程的叶适,以及在整军时提出“兵种协同战术”的年轻军官苏麟,召入朝堂,当着众臣的面,详细询问他们的实务见解。三人对答如流,所提之策切实可行,远非那些只会空谈经义的士族子弟可比。

“诸位都听到了?”柴荣环视众臣,“这些寒门才子,虽无士族背景,却有真才实学。朕增设实务科,就是要给这样的人机会,让他们为后周效力。若有人再敢阻挠,休怪朕不念情面!”

见柴荣态度坚决,且有实例佐证,反对之声渐渐平息。冯道捋着胡须说道:“陛下革新科举,意在选拔实干之才,乃利国利民之举。老臣愿牵头制定实务科考核章程,确保公平公正。”

有了冯道的支持,科举革新得以顺利推进。实务科的考核章程很快制定完成:农桑考核需提交作物增产方案,水利考核需设计灌溉工程图纸,军事策略需针对模拟战场制定战术,工程营造需估算城池修建成本与工期。为确保公平,朝廷派遣专人前往各地,设立考点,严禁士族子弟舞弊,同时为寒门子弟提供路费补贴,鼓励他们赴考。

消息传到民间,寒门学子无不欢欣鼓舞。汴梁城外的破庙里,书生沈括正挑灯夜读,他出身贫寒,自幼喜爱农桑水利之学,却因不善诗赋,多次参加科举皆名落孙山。如今实务科开设,他终于看到了希望,日夜钻研《齐民要术》《水经注》,绘制各地水利分布图,准备在考场上一展身手。

江南的叶适,世代务农,深知百姓耕种之苦,他走遍家乡周边河道,总结出一套疏通淤塞、引水灌溉的方法,得知科举增设实务科后,立刻告别家人,踏上赴考之路。年轻军官苏麟,虽身在军营,却也报名参加实务科军事策论考试,他结合自身练兵经验,撰写了《兵种协同论》,阐述步兵、骑兵、弩兵的配合战术。

显德五年春,科举考试如期举行。全国共有数千名学子报考,其中寒门子弟占了六成。考场之上,经义科的学子们奋笔疾书,引经据典;实务科的考场上,学子们或绘制图纸,或制定方案,或分析战术,气氛同样热烈。柴荣亲自巡视考场,看到寒门学子们专注的神情,心中十分欣慰。

阅卷环节,朝廷组建了由冯道、李谷、沈括等组成的阅卷小组,严格按照标准打分。经义科录取五十人,多为士族子弟,但其中不乏真正有学识者;实务科录取三十人,清一色的寒门子弟,沈括、叶适、苏麟均名列前茅。

放榜之日,汴梁城人声鼎沸。寒门学子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榜单上,激动得热泪盈眶。沈括的母亲得知儿子中举,特意从乡下赶来,抱着儿子痛哭:“我儿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殿试环节,柴荣亲自出题。针对实务科进士,他询问江南水利治理方案;针对经义科进士,他探讨如何平衡新政与民生。沈括提出“分段疏浚、筑堤防洪”的水利策略,详细阐述了如何治理江南运河,让柴荣赞不绝口;叶适则提出“梯田种植、作物轮作”的农桑之策,能有效提高粮食产量;苏麟的“边防布防方案”,更是切中后周北方边境的要害。

殿试结束后,柴荣下旨:沈括授工部水部郎中,负责江南水利工程;叶适授户部农桑司主事,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苏麟授枢密院兵房承旨,参与军事谋划;其余进士也各授官职,分派到各地推行新政。

这些寒门才子上任后,很快展现出实干能力。沈括到江南后,实地考察河道,组织百姓疏通淤塞,仅用半年时间,就解决了江南粮食运输不畅的问题;叶适推广的轮作技术,让江北地区粮食亩产提高两成;苏麟参与制定的边防策略,有效遏制了契丹的骚扰。

士族官员们起初对这些寒门进士心存轻视,可看到他们的政绩后,也不得不刮目相看。崔彦昭在视察江南水利工程后,对沈括赞叹道:“沈郎中真乃实干之才,老夫之前确实偏见了。”

科举革新的成效日益显现,各地学子纷纷转向实务之学,民间掀起了学习农桑、水利、军事知识的热潮。后周官场风气也为之一变,官员们不再只空谈经义,而是更加注重实际政绩,新政推行得更加顺畅。

然而,就在科举革新如火如荼之际,御史台却收到了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中称,本次科举实务科阅卷存在舞弊行为,有寒门学子通过贿赂阅卷官,篡改了考试成绩;更有甚者,有人伪造履历,冒充寒门子弟报考,抢占录取名额。举报信中还列出了几个涉嫌舞弊的考生姓名,其中竟包括排名靠前的一名进士。

柴荣接到奏报后,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科举革新是他选拔人才的关键举措,若存在舞弊行为,不仅会寒了寒门学子的心,还会动摇新政的根基。他立刻下令御史台彻查此事,要求务必查清真相,严惩舞弊者。

那么,举报信所言是否属实?涉嫌舞弊的考生究竟是谁?背后是否有士族官员暗中操纵,意图破坏科举革新?柴荣知道,这场针对科举的调查,不仅关乎几名考生的命运,更关乎后周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甚至可能牵扯出更深层次的朝堂斗争。一场围绕科举舞弊的风波,已悄然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