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 > 第114章 态度反转!冯道力挺新政,柴荣赞许老臣识时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4章 态度反转!冯道力挺新政,柴荣赞许老臣识时务

第114章:态度反转!冯道力挺新政,柴荣赞许老臣识时务

王彦升临死前的供词如同一颗惊雷,在汴梁朝堂上空炸响。柴荣握着那份墨迹未干的供词,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眸中翻涌的怒火几乎要喷薄而出。“查!给朕彻查到底!”御书房内,他的声音冰冷如铁,“不管牵扯到谁,哪怕是皇亲国戚,朕也绝不姑息!”

御史台与大理寺的官员不敢怠慢,连夜展开调查。王彦升供出的那位“朝中大臣”身份隐秘,供词中只提及对方官居高位,每月都会收受他送上的“孝敬钱”,却未明说姓名。调查陷入僵局,官员们只能从王彦升的人际交往入手,逐一排查与他往来密切的朝臣。

消息传开,朝堂上下人心惶惶。不少与王彦升有过交集的官员都坐立不安,生怕被这场反腐风暴波及。而一直对新政持保留态度的冯道,更是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身为三朝元老,位高权重,且此前多次劝谏柴荣放缓改革步伐,与王彦升也曾有过工作上的往来。

这日早朝,柴荣尚未提及调查进展,有御史便率先发难,弹劾冯道“纵容下属、暗通贪腐”,请求陛下将其交由大理寺审查。此言一出,大殿之上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冯道身上。

冯道面色平静,缓缓出列,躬身道:“陛下,臣与王彦升确有公务往来,但绝无任何利益勾结。御史所言,纯属无稽之谈。”

“冯太师是否清白,尚需调查,但你此前一直反对新政,如今军中出现如此大的贪腐案,与你当初阻挠整肃吏治不无关系!”那名御史不依不饶,继续说道。

柴荣沉默地看着这一幕,并未立刻表态。他知道,冯道是朝中元老,威望极高,若贸然审查,恐会引起朝堂动荡。但若是就此作罢,又难以服众。

就在这时,冯道突然开口,语气诚恳:“陛下,臣承认,当初臣确实认为新政推行过急,担心引发动荡。但连日来,臣亲眼目睹新政成效——吏治清明,百姓安居,国库充盈,军中士气高涨。尤其是此次陛下铁腕查处王彦升,更是彰显了整顿贪腐的决心,臣深感佩服。”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此前臣目光短浅,未能看清新政的长远益处,如今想来,实在惭愧。陛下推行的公务员考核制、清风箱制度,都是利国利民的良策。臣愿全力支持新政,协助陛下整肃朝纲,绝无半分异心!”

冯道的态度反转,让满朝文武都大吃一惊。柴荣也颇为意外,他看着冯道真诚的眼神,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冯太师能认清形势,支持新政,朕心甚慰。”柴荣缓缓说道,“王彦升一案与你无关,朕相信你的清白。”

随后,柴荣下令,继续深入调查王彦升背后的靠山,同时对冯道给予了高度赞许:“冯太师老成持重,如今能转变态度,全力支持新政,实为大周之福。今后,朝中之事,还需冯太师多多费心。”

冯道躬身谢恩:“陛下信任,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朝会结束后,冯道主动前往御史台,提供了自己与王彦升往来的所有公务记录,以证清白。同时,他还向柴荣上书,提出了多条完善新政的建议,包括进一步细化公务员考核标准、加强对军中财务的监管等。

柴荣对冯道的建议十分重视,当即下令相关部门研究落实。在冯道的带动下,此前对新政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们也纷纷转变立场,全力支持柴荣的改革举措。朝堂之上,形成了上下一心、共推新政的良好局面。

然而,就在新政顺利推进、朝堂局势趋于稳定之时,大理寺传来消息:王彦升背后的靠山线索指向了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物——郭威的侄子,现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的郭勋!

郭勋是后周的皇亲国戚,手握兵权,一直对柴荣继承皇位心怀不满。若此事属实,那么这场军中反腐案,很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贪腐问题,而是一场针对柴荣的政治阴谋。

柴荣得知这一消息后,脸色再次变得凝重。郭勋手握重兵,盘踞一方,若他真的与王彦升勾结,意图不轨,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刻下令,密令赵匡胤率领禁军,暗中监视郭勋的动向,同时加快调查进度,收集郭勋谋反的证据。

一场更大的危机,似乎正在悄然逼近。郭勋究竟是否与王彦升勾结?他是否真的意图谋反?柴荣又将如何应对这场来自皇亲国戚的挑战?汴梁城的上空,再次笼罩上一层厚厚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