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帝那句“容朕细细思量”,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投入了一块冰,瞬间激起了更剧烈、也更复杂的反应。朝堂之上,关于“女科”的争论迅速从殿堂蔓延至整个帝国。支持者与反对者壁垒分明,在《新民报》与各种传统邸报、私刻文集上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笔战,甚至地方州县的学堂、酒肆之中,也常有士子为此争得面红耳赤。

保守派动员了一切力量,从经典中寻章摘句,从历史上寻找“女主祸国”的例证,试图彻底扼杀这个“荒谬”的提议。他们甚至暗中串联,试图推动一场全国性的士子“叩阙”请愿,以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皇帝和摄政王收回成命。

然而,时代已然不同。新政推行多年,其带来的变化早已渗透进社会的肌理。各地工坊中数以万计的女工、试点州县那些精明干练的女性事务官、边镇上周婉这样的典范、乃至格致书院中那些眼眸清亮、谈论着“格物”与“致知”的女学生……她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论据。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尽管依旧弱小,却已悄然萌发,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这场决定国运的思想大博弈中,林小雨和她的格致书院成为了风暴眼。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改革的设计师,更成为了无数寻求改变的女子精神上的灯塔。她撰写的《新女诫》悄然流传,其中不再强调“三从四德”,而是鼓励女子“识字明理、自强自立、敦品励学、贡献家国”,在守旧派看来,这无疑是妖书惑众,但在许多不甘被命运束缚的女子心中,却点燃了希望的星火。

徐明则在前朝,以摄政王的权威和娴熟的政治手腕,艰难地维持着平衡,拉拢、分化、妥协、进击。他深知,此事不能单靠强力推行,必须等待,也必须创造一种“大势所趋”的态势。

转机,在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出现。帝国南部遭遇特大水患,灾情严重,流民数十万。传统的赈济体系效率低下,贪腐横行,眼看就要酿成巨变。危急关头,徐明力排众议,启用了一批在新政中历练出来的官员,其中就包括多位女性事务官,前往灾区主导赈济。她们凭借精准的数据管理、高效的物资调配和相对清廉的作风,在极短时间内稳住了局面,其成效之显着,令朝野侧目。

尤其是那位曾身陷囹圄的韩芸,在此次赈灾中展现出的果决与能力,更是赢得了“女中青天”的美誉。事实,再一次以无可辩驳的力量,为新政、也为女性的能力做了最有力的背书。

水患赈济的成功,极大地改变了中间派官员和许多地方大员的看法。帝国的生存与稳定,终究需要能做事、能做实事的人,至于这个人是男是女,在切实的利益和危机面前,似乎不再那么绝对重要。

皇帝在病榻上,听着关于南方水患赈济成功的详细奏报,沉默了许久。他召见徐明,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无人知晓具体内容的密谈。

数月后,皇帝颁布了一道震动天下的《广育人才诏》。诏书以极其委婉和策略性的笔法,肯定了“坤德”与“妇功”对家国的重要性,继而指出,为“敦教化、实仓廪、兴百工、固国本”,特准于地方州县,依才需设立“女子特科”,选拔“通晓文墨、精于数算、明达医理、擅营百工”之女子,授以“教习”、“理事”、“协办”等职,佐理地方文教、医卫、工坊、仓廪等事务。

这道诏书,没有使用“科举”这个敏感词,选拔的职位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官员”,但它毕竟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第一次为女性打开了一条凭借学识才能进入公共事务领域的狭窄通道!

这是妥协的产物,是新旧力量激烈博弈后的一个微妙平衡点。它远非林小雨和徐明最初期望的“男女同科”,但它是一个开始,一个从零到一的、历史性的突破。

诏书颁布之日,有人欢呼,有人痛哭,有人默然。格致书院内,却是一片压抑的激动。许多女学生相拥而泣,她们知道,一扇曾经紧闭的大门,终于被推开了一道缝隙。

林小雨站在书院的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些年轻而充满希望的脸庞,平静地说道:“这只是一小步。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壁垒。但请记住,从今天起,你们脚下的路,已经与从前不同。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们的双脚,而非天生的性别。”

徐明在摄政王府的高楼上,远眺着紫禁城的金色琉璃瓦。他知道,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变革,终于在最核心的领域,刻下了一道无法磨灭的印记。皇帝的身体日渐衰弱,未来的权力交接必将伴随着新的风波,帝国的前路依旧充满未知。但他与林小雨携手点燃的这场变革之火,已经改变了太多东西,其产生的惯性,将推动着这个古老的帝国,走向一个谁也无法完全预料的方向。

系统早已消散,他们失去了穿越者的“先知”与“外挂”,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他们的功过成败,他们的理想与遗憾,都将由后人评说。

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如同一个时代的落幕,也如同另一个时代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