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22章 暗流与明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苏砚秋站在农桑部的回廊上,望着天边渐沉的暮色,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这玉佩是升为四品尚书时陛下所赐,温润的玉质下,却藏着他穿越以来从未宣之于口的心思——权力与势力,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护佑民生的底气。

“大人,这是江南送来的账册。”秦风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这位曾是边关猛将的护卫将一本厚厚的册子递过来,“新开的‘嘉禾客栈’,三月营收已逾千两,比预期多了三成。”

苏砚秋翻开账册,上面记录着客栈的收支:客房、餐饮、甚至代卖的农桑特产,每一笔都清晰明了。这“嘉禾客栈”是他暗中授意开设的,表面上是为往来商客提供便利,实则是搜集各地农情、商情的据点。江南的粮价波动、西北的棉田虫害,往往最先从客栈的茶客闲谈中传回来。

“让掌柜的继续留意,尤其是各地官吏、世家的动向。”苏砚秋合上账册,目光深邃,“前些日子陕西巡抚奏报棉田减产,我总觉得事有蹊跷,或许与当地的柳家有关。”

秦风点头应下。他如今不仅是明面上的“农桑护卫”,更是苏砚秋暗中建立的“阡陌卫”首领。这支由农夫、货郎、甚至退役士兵组成的暗卫,如同蛛网般散布在各地,专司探查贪腐、搜集情报,而资金来源,正是遍布南北的“嘉禾客栈”。

夜深人静时,农桑部后院的密室里,烛火摇曳。阡陌卫的密探呈上一封蜡封的信,上面用暗号写着:“柳家勾结布政使,以‘虫害’为名,低价强购棉田三百亩,实则转卖与织造局,中饱私囊。”

苏砚秋捏着信纸,指节泛白。柳家是陕西望族,世代为官,在当地势力盘根错节,寻常官员根本动不了。这正是他要建立势力的原因——若没有钱权支撑,没有情报网铺路,仅凭一腔热血,连一个地方世家都扳不倒,何谈为百姓谋福利?

“秦风,”他抬眼,烛火映在眸中,“备车,我要亲自去趟陕西。”

“大人三思!”秦风劝阻,“柳家耳目众多,此行凶险。”

“凶险也要去。”苏砚秋站起身,从暗格里取出一枚青铜令牌,上面刻着“阡陌”二字,“三百亩棉田,关乎数百农户的生计。我若退缩,他们明年冬天又要穿着单衣挨冻。”

三日后,苏砚秋以巡查棉田为由抵达陕西。柳家表面上恭敬迎接,暗地里却派人监视,客栈的茶客里多了不少面生的“商人”,眼神总在他身上打转。

夜里,秦风带着两名阡陌卫密探潜入柳府,在账房的暗格里找到一本黑账,上面详细记录着柳家历年强占田产、勾结官员的勾当,甚至还有去年赈灾款的挪用记录。

“这些证据,足够让柳家万劫不复。”秦风将黑账交给苏砚秋,身上还带着打斗的痕迹——方才惊动了柳家的护院,一番激战才脱身。

苏砚秋看着账上的数字,只觉得触目惊心。他连夜将证据整理成册,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同时让“嘉禾客栈”的掌柜将柳家恶行悄悄散播出去,引得陕西百姓群情激愤。

七日后,皇帝的旨意抵达陕西:柳家抄家,涉案官员革职查办,强占的棉田归还农户。当苏砚秋带着衙役将田契交到农户手中时,老农们泣不成声,捧着新收的棉花塞到他手里:“苏大人,您是百姓的活菩萨啊!”

苏砚秋看着他们眼中的感激,忽然明白,自己追求的权与势,从来不是为了自身的荣光。就像“嘉禾客栈”赚的钱,最终化作了农户手中的种子;“阡陌卫”搜集的情报,最终变成了惩处贪官的利剑。这一切的暗流涌动,都是为了让阳光能照进更多角落,让农桑的希望能在每一寸土地上扎根。

返程的路上,秦风看着苏砚秋在灯下批阅各地送来的农桑简报,忍不住问道:“大人,您费这么大劲建立势力,就不怕引来非议?”

苏砚秋抬头,窗外的月光洒在卷宗上,照亮了“民生”二字。“非议总会有。”他淡淡道,“但只要能让百姓多收一石粮,多织一匹布,这点非议,又算得了什么?”

他合上卷宗,望向远方。京城的方向,夜色深沉,但他知道,那里有更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做——查世家、清贪腐、推广新的农桑之法。这条路或许布满荆棘,或许需要游走在明暗之间,但只要想到那些在棉田里欢笑的农户,想到仓廪里堆积的粮食,他便觉得,一切都值得。

权力是船,财富是帆,而民心,才是指引方向的灯塔。苏砚秋握紧手中的青铜令牌,眸中闪过坚定的光。他要做的,从来不是颠覆什么,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时代的百姓,撑起一片能安稳耕耘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