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84章 文治武功定新土,经世学子拓边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4章 文治武功定新土,经世学子拓边疆

西域都护府的治所,原是回纥汗国的旧王庭。如今,宫殿的金顶已换成琉璃瓦,门前的弯刀雕塑被换成了“农桑嘉禾”碑,碑前站着二十名经世大学的毕业生,他们身着青色官袍,正与第六军的军官交接文书——从今日起,他们将正式接管这片土地的民政,而军队则退居城郊驻扎,负责防务与震慑。

为首的毕业生名叫周明,曾是苏砚秋的学生,主修农桑与算学。他接过回纥部落的户籍册,对第六军军长赵雷拱手道:“赵军长,民政之事便交由我们,若遇顽抗之徒,还需军队相助。”

赵雷拍了拍他的肩膀,盔甲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放心,城外驻扎的三个旅,三日一小巡,五日一大巡,谁敢闹事,定叫他知道厉害!但记住,能靠道理解决的,别轻易动刀枪。”

这一幕,正在新收服的五个都护府同步上演。万历皇帝采纳苏砚秋的“文武相济”策略:每处新土,先由军队肃清残敌,再派经世大学毕业生主持民政,军队则驻扎城外,形成“文治为主,武功为辅”的格局。

安南都护府的治所里,毕业生李青正带着工匠丈量土地。安南多山,百姓世代刀耕火种,产量极低。李青带来了经世大学改良的“梯田图谱”,打算教百姓开垦山田。“这图纸上的法子,在中原的山地试过,亩产能增两成。”他用刚学会的安南语对部落首领说,“你们出人力,我们出粮种和农具,收成后,一半归你们,一半充作赋税,如何?”

首领看着图谱上整齐的梯田,又看了看城外明军巡逻的骑兵,最终点头:“只要军队不抢我们的粮食,我们就学。”

李青知道,首领的顺从,一半是因为明军的枪炮,一半是因为“赋税减半”的承诺。他让人把粮种分发给各户,特意让军队派士兵护送——不是为了监视,而是为了防止有人抢夺。当百姓们捧着饱满的稻种,看着明军士兵只是远远站着,眼神里的戒备渐渐消散。

海东都护府的情况更特殊。倭国离岛的渔民世代以海为生,不懂农耕。毕业生王瀚便因地制宜,开设“海事学堂”,教他们用格致原理造船、辨洋流、识鱼群。“这是‘海图罗盘’,”他指着格致工坊造的新式罗盘,“比你们的旧式罗盘准十倍,能让你们少走弯路,多打鱼。”

学堂外,第七军的战船在港口游弋,蒸汽机的烟囱冒着白烟。渔民们起初怕这“铁船”,不敢靠近,直到有次台风将至,明军战船鸣炮示警,并用缆绳帮他们固定渔船,才渐渐放下敌意。“这些中原人,不光会打仗,还懂大海。”一个老渔民对儿子说,“跟着他们学,日子或许能好起来。”

缅甸都护府的毕业生张恒则把重心放在“通商”上。缅甸多香料、宝石,却缺盐铁。张恒与第九军协商,开放边境集市,让明军运来的盐铁与缅甸的香料交换。集市上,明军士兵维持秩序,毕业生们则用算学帮百姓核算价格,杜绝欺诈。“一两香料换三斤盐,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张恒的声音透过扩音铜喇叭传遍集市,引来百姓阵阵欢呼。

最棘手的是漠北西都护府。鞑靼部落以游牧为生,不愿定居。毕业生陈望便想出“游牧学堂”的法子:让教师骑着骆驼,跟着牧民迁徙,哪里有帐篷,哪里就开课。“孩子们学了字,能记账,能看懂朝廷的告示,将来日子会更好。”他对部落首领说,同时让人把明军的巡逻路线图给首领看,“军队只走大路,不进你们的牧场,如何?”

首领看着图上避开牧场的巡逻线,又想起明军送来的越冬粮,最终让孩子们去了学堂。当第一个鞑靼孩童用汉话读出“日月”二字时,陈望知道,教化的种子已悄悄埋下。

五个都护府的毕业生们,都带着“三样东西”:格致器物(农具、罗盘、织机等)、经世教材(农桑、算学、律法)、民政章程(赋税、户籍、诉讼)。他们每日处理的,都是琐碎的民生事——调解部落纠纷、修补水渠、登记新生儿、处理偷盗案件……这些事看似微小,却像细密的针脚,将新土与大明的肌体缝合成一体。

而军队的作用,就像无形的线,绷紧了底线。西域都护府曾有回纥贵族试图煽动牧民闹事,赵雷接到周明的电报后,只派了一个营的士兵在贵族帐篷外列队,燧发枪上的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贵族看着整齐的队列,听着士兵们齐声喊出的军号,最终灰溜溜地取消了计划。

“这就是‘震慑’的学问。”苏砚秋在给各军军长的信中写道,“刀出鞘,不是为了杀人,是为了让想杀人的人不敢动手。军队站在那里,就是最好的道理。”

半年后,苏砚秋巡查各都护府,看到的景象令人欣慰:安南的梯田已见雏形,海东的渔民用上了新式渔船,西域的商队往来不绝,缅甸的集市热闹非凡,漠北的孩童在游牧学堂里读书。百姓们见到穿官袍的毕业生,会主动行礼;见到巡逻的明军士兵,也不再躲避,有的甚至会递上一碗羊奶。

在西域都护府的学堂里,周明正教回纥孩子写“明”字。他指着字说:“左边是日,右边是月,日月同辉,就是光明,就是安稳。”

窗外,赵雷带着士兵巡逻经过,听到学堂里的读书声,嘴角露出笑意。他勒住马,让队伍绕行,以免打扰——文治与武功,就该这样,一个播撒光明,一个守护安宁,共同托举起新土上的太平。

苏砚秋站在远处,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安宁公主的话:“征服土地容易,征服人心难。但只要让百姓看到日子在变好,人心自会归顺。”

如今看来,这话正在应验。毕业生们用笔墨书写新的秩序,士兵们用钢枪守护这秩序,而百姓们,则在这秩序里,慢慢生出对“大明”二字的认同。

夕阳西下,将都护府的城墙染成金色。远处的军营升起炊烟,近处的学堂传出诵读声,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了新土上最安稳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