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17章 星眸窥寰宇,一球共晨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7章 星眸窥寰宇,一球共晨昏

漠北“追星原”的测控中心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屏幕上,“启明星三号”卫星传回的第一组图像正在缓缓显影——起初是模糊的光斑,随着信号增强,一片深邃的蓝渐渐铺展开来,边缘镶着淡淡的白,像一块被祥云包裹的蓝宝石。

“是大地!”有人失声喊道。

图像越来越清晰:蓝是无垠的海洋,白是流动的云层,偶尔露出的土黄色是连绵的陆地。当卫星转过角度,能看到中原的海岸线像一条蜿蜒的绸带,太平州郡的岛屿如散落的珍珠,连北极的冰原都泛着晶莹的光。最震撼的是那清晰的弧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片土地都呈现出完美的圆形。

“我们住的地方,真的是圆的!”陈默摘下眼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十年探索,无数次失败,此刻终于有了最确凿的证据——那些古籍中“天圆地方”的猜想,那些学者们争论不休的“寰宇形状”,都被这张从太空拍下的照片彻底改写。

消息通过电报、电话、广播传遍大明国的每一个角落。洛阳的街头,报童挥舞着印着卫星照片的号外,喊得声嘶力竭:“号外号外!‘启明星’传回天顶照,大地是个蓝球!”百姓们争相抢购,对着照片指指点点:“你看这蓝的,定是南洋那边的大海!”“这团云像不像漠北的草原?”

经世大学的讲堂里,地理教授将卫星图像投射在幕布上,对着满堂学子说:“从前我们说‘华夏大地’,以为是平展的原野;如今才知,我们住在一个巨大的球体上,它浮在太空里,被阳光照着,才有了昼夜交替、四季轮回。”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地球。”

“从今日起,我们居住的这片寰宇,就叫‘地球’。”教授的声音掷地有声,“它不分中原与西域,不论海岛与冰原,是所有生灵共同的家。”

“地球”这个新名字,像一粒种子,迅速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们在课本上描摹地球的形状,用蓝蜡笔涂海洋,黄蜡笔涂陆地;商人在货船上挂起地球仪,计算航行的最短路线;连乡村的戏台子上,都新编了《太空观球》的皮影戏,唱词里唱着“一球分南北,四海共阴晴”。

卫星传回的图像,还解答了许多从前的疑惑。为什么远航的船只会先消失船身,再消失桅杆?因为地球是圆的;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季节相反?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为什么北极有极昼极夜?因为地球是倾斜着自转的……这些被学者们用公式推导了无数次的结论,如今有了最直观的证明。

在泉州港的航海学校,老船长捧着卫星拍摄的洋流图,激动得老泪纵横。“一辈子在海上漂,总说‘凭经验’,”他对学员们说,“现在好了,从天上能看到洋流走向,以后再也不会迷航了!”学校当即调整课程,将“地球概论”“太空导航”纳入必修课,教年轻的水手们“既要懂看星象,也要会用卫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心的转变。当太平州郡的岛民在照片上看到自己的家园只是地球的一小点,当漠北的牧民意识到中原与北极其实在同一个球体上,“地域之分”的概念渐渐淡了。西域的商人在日记里写道:“从前觉得去中原是‘远方’,现在才知,大家都踩在同一个球上,哪有什么远近?”

朝廷顺势推出“地球科普计划”:印刷百万册《地球图谱》,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地球的构造、自转与公转;在各州郡建“天文馆”,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用模型演示地球运动;甚至在小学课本里加入“地球歌”:“蓝地球,转呀转,照太阳,亮堂堂,你住东,我住西,共戴一个月亮。”

苏砚秋在洛阳的天文馆里,看着孩子们围着地球仪奔跑,指着不同的颜色喊“这是我们的家”。一个安南孩子拉着漠北孩子的手,指着地球仪上相连的陆地说:“你看,我们住的地方是连在一起的!”

“这就是卫星的意义。”苏砚秋对身边的陈默说,“它不仅让我们看清了地球的形状,更让我们知道,所有的族群、所有的土地,都是这颗星球的一部分。就像这地球仪,少了哪一块,都不完整。”

几个月后,“启明星三号”卫星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大气层中燃尽,化作一道流星划过夜空。但它留下的影像与“地球”这个名字,却永远改变了大明国百姓的认知。人们开始用“地球”来称呼自己的家园,在信件的落款处写“寄自地球·大明国·洛阳”,在学堂的晨会上念“我爱地球,我爱华夏”。

在漠北的草原上,牧民们望着星空,会对孩子说:“我们住的地球,就像草原上的蒙古包,我们都是包里面的家人。”在南洋的海岛上,渔民们收网时,会笑着说:“这渔网捞的,是地球给我们的馈赠。”

苏砚秋站在太和殿的丹陛上,望着万里晴空。他知道,“地球”这个名字,承载的不仅是一个科学发现,更是一种新的视野——一种超越地域、超越族群的“天下观”。当所有华夏儿女都意识到,自己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共享一颗星球,那么和平、交融、互助,便会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橙红。地球的另一端,此刻正迎来朝阳。这颗蓝色的星球,就在这样的晨昏交替中,默默滋养着它的每一个子民。而属于大明国、属于华夏族、属于地球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向着更辽阔的宇宙,向着更紧密相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