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39章 戏台传古韵,艺苑绽新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9章 戏台传古韵,艺苑绽新辉

苏州府的平江路上,暮色刚漫过青石板路,“锦绣戏台”前已挤满了看客。戏台飞檐翘角,挂着两盏走马灯,灯影里映着“龙凤呈祥”的纹样。苏砚秋寻了个角落的竹凳坐下,老管家举着影像机,镜头对准台上——今晚要演的是昆曲《牡丹亭》,正是他年轻时最爱看的戏。

“苏大人也来看戏?”旁边的老茶客认出了他,递过一杯温热的碧螺春,“这戏班是苏州府最好的‘玉韵班’,班主是当年‘活杜丽娘’的徒弟,唱得那叫一个绝!”

锣鼓声起,戏帘掀开,旦角水袖一扬,婉转的唱腔便漫了出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台下顿时静了,连孩童都屏息凝神。苏砚秋眯着眼听着,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六十年前,那时他还是个举子,在苏州府的小戏园里,也是这样听着《牡丹亭》,心里揣着“致君尧舜”的梦想。

“现在的戏台也讲究格致了。”老茶客指着台口的“扩音木盒”,“这是格致馆帮忙做的,不用扯着嗓子唱,后排的人也听得清。还有那布景,用的是‘幻灯机’,一会儿是花园,一会儿是闺房,跟真的一样!”

苏砚秋细看,果然见戏台两侧的木架上,有小型幻灯机投射出光影,将“花园”的景致映在幕布上,随着剧情变换,虚实交织,比从前的手绘布景鲜活了不少。但更让他动容的是演员的功底——水袖翻转的弧度,唱腔里的抑扬,眼神里的情愫,丝毫未因新设备而减损,反而更显传统艺术的韵味。

中场休息时,班主特意过来行礼。这是个五十多岁的女子,眉眼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苏大人,您当年题的‘守正创新’四个字,我们刻在后台了。”她笑着说,“老祖宗的玩意儿不能丢,但也得让年轻人爱看。我们排了新戏《格致记》,讲的是科学家研制蒸汽机的故事,用昆曲的调子唱格致,年轻人爱听,老戏迷也说‘有新意’。”

苏砚秋跟着她到后台,果然见墙上挂着他当年的题字,旁边是《格致记》的戏本。几个年轻演员正在卸妆,脸上还带着油彩,讨论着明天要去格致馆体验蒸汽机,“得把机器运转的劲儿唱出来”。这场景让他想起那句“流水不腐”——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正在于能与时代同频。

离开戏台,平江路的“艺苑一条街”正是热闹的时候。捏面人的老艺人用彩色面团捏出“智械人”的模样,引得孩童们争抢;剪纸摊上,既有传统的“福禄寿喜”,也有新剪的“火车、卫星”,摊主说“这叫‘新旧合璧’”;最引人注目的是“评弹新说”,说书先生用三弦伴奏,讲的却是探险队在北极的见闻,“那冰原上的极光,比戏台的烟火还亮……”

在“民间艺术馆”里,苏砚秋看到了更多融合的巧思:苏绣屏风上,绣着核电站的轮廓,丝线勾勒的烟囱里没有黑烟,只有袅袅白雾;玉雕摆件上,既有传统的“龙凤”,也有新式的“地球仪”,匠人说“这是‘华夏拥抱世界’的意思”;连最古老的古琴,都有人尝试配上电子合成器演奏,琴音与电子音交织,竟别有一番空灵。

“这些新东西,老辈人能接受吗?”苏砚秋问馆长。

馆长笑着指向一群正在学陶艺的老人:“您看,李大爷年轻时是瓦匠,现在学着用电动转盘做陶器,说‘比手转的匀’;张奶奶在学‘影像剪纸’,把家人的照片剪进传统纹样里,说‘这样念想就不会旧’。”

当晚,苏砚秋还看了一场“万国艺汇”。来自波斯的舞者跳着旋转的肚皮舞,腰间的银饰叮当作响;欧罗巴的乐师拉着小提琴,旋律里混着江南的丝竹;最后,所有艺人同台演绎《四海一家》,昆曲的唱腔、波斯的鼓点、小提琴的旋律融在一起,台下的中外观众齐声叫好。

“这才是‘和而不同’啊。”苏砚秋感慨道。他想起年轻时,外邦艺术被视为“蛮夷之音”,如今却能在苏州的街头与本土艺术同台,既不失本味,又相映成趣——这或许就是文化自信的模样:不必拒人千里,也不用妄自菲薄,自有海纳百川的底气。

离开时,夜色已深,戏台上的走马灯还在转,将光影投在青石板上,像流动的星河。老管家的影像机里,存下了《牡丹亭》的水袖,评弹先生的三弦,波斯舞者的银饰,还有老艺人捏出的“智械人”面塑。这些画面,新旧交织,中外相融,却都透着一股鲜活的气息。

“老爷,您看这传统与新艺,多像这平江路的青石板,老底子还在,上面又印着新脚印。”老管家说。

苏砚秋点头,望着远处艺苑透出的灯火:“艺术也好,文化也罢,最怕的是成了‘死物’。能跟着时代走,能让百姓爱,才能活在日子里,传在血脉中。”

夜风掠过戏台,仿佛还带着《牡丹亭》的余韵。苏砚秋知道,他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演出,更是一个文明的韧性——它能守得住千年的古韵,也能容得下八方的新风,在传承与创新中,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就像这苏州府的水,既映着古桥的倒影,也载着新船的帆影,缓缓向前,奔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