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45章 医馆闻药香,新术护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5章 医馆闻药香,新术护安

河南府许昌县的“惠民医馆”前,排队候诊的百姓已排到了巷口。青灰色的门楣上挂着“妙手仁心”的匾额,旁边的电子屏滚动显示着“今日坐诊医师:王大夫(内科)、李大夫(儿科)、张医师(格致诊疗科)”,还有各项检查的收费标准:“血常规五文,胸片二十文,智械理疗三十文”。

苏砚秋跟着人群走进医馆,一股淡淡的药香扑面而来。大厅宽敞明亮,左侧是“全科诊室”,右侧是“药房”,靠墙摆着几排候诊椅,几位老人正坐着闲聊,手里拿着官府发放的“健康手册”。

“苏大人,您也来看病?”一位候诊的大妈认出了他,笑着让座,“这医馆是三年前新盖的,比从前的老药铺亮堂多了!看病不贵,药也真,咱老百姓就信这儿。”

内科诊室里,王大夫正用“电子听诊器”给病人诊脉。听诊器的另一端连着显示屏,能清晰地显示心跳波形。“您这是老毛病了,”王大夫指着屏幕说,“心律有点不齐,我给您开副中药调理,再配合智械理疗,按时来做,慢慢就好了。”

病人是位老农,接过药方连连点头:“上次就是您给我看好的腰疼,这次还找您!”苏砚秋注意到,药方上除了中药名,还有“理疗时间:每日下午三点”的标注,旁边盖着“医保报销”的红章。

“现在看病能报销,真是托了您的福。”老农走出诊室,对苏砚秋说,“俺们农民交的‘新农合’,一年只要五十文,住院能报七成,药费报五成,再也不怕‘一病回到解放前’了。”

药房里,药剂师正用“自动抓药机”配药。病人的药方输入系统后,机器的机械臂便精准地从药柜里抓取药材,称重、分包一气呵成,最后由药师核对无误后,再递给病人。“这机器比人手快三倍,还不会抓错药。”药剂师说,“贵重药材都锁在智能药柜里,取药要输密码,全程有记录,放心得很。”

苏砚秋走到“格致诊疗科”,这里的设备更显新颖:“红外检测仪”能快速筛查体内炎症,“智能针灸仪”能精准定位穴位,还有一台“康复智械”,正帮助一位中风患者做肢体训练。患者的家属在一旁学着操作:“这智械能按疗程制定训练计划,比请护工省钱,还能在家练。”

张医师是从洛阳格致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大夫,正用“三维成像仪”给一位老人检查关节。屏幕上,老人的膝关节结构清晰可见,磨损的部位标着红色。“您这关节磨损有点严重,”张医师说,“换个‘仿生关节’就能正常走路,手术费朝廷有补贴,自己花不了多少。”

老人有些犹豫,张医师便调出一个视频:“您看这位大爷,上个月刚换的关节,现在都能下地干活了。”视频里,一位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正在田里锄草,动作利落。老人看了,眼里露出期待:“那……我也换!”

医馆的后院是“中药种植园”,几畦药苗长势正好:薄荷、金银花、板蓝根……几位药农正忙着浇水。“这是咱医馆自己种的药,不用农药,药效更好。”药农说,“多余的药材还能卖给别的医馆,一年能给医馆添不少收入,药价自然就低了。”

角落里的“健康教育室”里,李大夫正在给几位宝妈讲“儿童常见病预防”。她用投影仪展示着“洗手步骤图”“辅食添加表”,时不时提问互动:“宝宝发烧超过多少度要及时来医院?”“三十八度五!”宝妈们齐声回答,声音里满是自信。

“从前养孩子靠‘老法子’,孩子拉个肚子都慌得不行。”一位年轻妈妈说,“现在医馆每周都开课,还有‘育儿热线’,有啥不懂的随时问,心里踏实多了。”

离开医馆时,苏砚秋看到几位刚看完病的百姓,手里提着药包,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药香混着阳光的味道,在巷子里弥漫。老管家的影像机里,记下了医师专注的神情,智械运转的画面,还有百姓接过药方时的安心——这些画面,比任何“政绩报告”都更能说明,“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已不再是一句空话。

“老爷,这医馆的药香,闻着比从前舒心。”老管家说。

苏砚秋点头,望着医馆门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石刻,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年轻时,河南府的瘟疫肆虐,百姓求医无门,只能靠求神拜佛;如今,从城市到乡村,医馆遍地,医术精进,连最偏远的村寨都有“流动医疗队”。

这变化里,有格致技术的助力,有制度保障的兜底,更有医者“以民为本”的初心。就像这淡淡的药香,不浓烈,却绵长,丝丝缕缕都连着百姓的安康,连着一个国家最朴素的幸福——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底气去耕耘日子,去期盼未来。

夕阳西下,医馆的灯光亮了起来,照亮了门前的石板路,也照亮了百姓脸上的希望。苏砚秋知道,这医馆的故事,还会继续书写下去,在每一味药材里,在每一次诊疗中,在每一个康复的笑容里,成为“盛世安康”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