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62章 电波传新议,旗升聚民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2章 电波传新议,旗升聚民心

香港海军基地的通讯室里,老式电话机的听筒泛着温润的光泽。苏砚秋握着听筒,听着里面传来的电流杂音,仿佛能透过这细细的铜线,望见千里之外的紫禁城。片刻后,万历皇帝熟悉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笑意:“苏爱卿在香江一切安好?前几日接你奏报,说海军操练甚精,朕正想听听详情。”

“陛下圣安。”苏砚秋欠了欠身,对着话筒朗声道,“香江风物甚好,海军将士用命,百姓安乐,皆赖陛下洪福。只是臣此次巡游南北,见各地虽丰衣足食,却总觉少了些东西——后在登州观渔汛、香江阅海军,才恍然明白,缺的是‘凝聚力’。”

听筒那头沉默片刻,随即传来皇帝的追问:“凝聚力?爱卿何出此言?”

“陛下请看,”苏砚秋走到窗前,望着港内飘扬的龙旗,“登州渔民靠海吃海,却各为生计,鲜少同心;香江商埠繁华,各族杂居,虽相安无事,却少了些共赴国难的自觉。臣想,若能有一事,让天下百姓同此心、共此时,日日念及‘我是大明人’,这便是凝聚力了。”

他顿了顿,语气郑重起来:“臣有一议,想与陛下斟酌。不如定历法,以七日为一周,分星期一至星期日,循环往复。更重要的是,每逢星期一清晨,在大明宫天门外,由禁军主持升大明国旗,文武百官列席,百姓可围观;各州府县衙门前,亦同此例。让龙旗每周升起一次,让百姓每周见一次国之象征,久而久之,‘家国’二字自会深植人心。”

电话那头的皇帝似乎在沉思,电流声里夹杂着翻动书页的轻响。苏砚秋继续道:“臣在西洋商船上见过,他们每逢其国‘国旗日’,无论贵贱,皆驻足行礼。我大明疆土万里,百姓亿万,更需这样的仪式——让孩童识国旗之貌,让成人明护旗之责,让四海之内,皆知‘大明’二字的分量。”

“七日为周?”皇帝的声音带着几分新奇,“此法倒也简便。只是升国旗一事,会不会过于繁琐?”

“陛下,仪式虽简,其意甚深。”苏砚秋恳切道,“臣在河南见新科举子聚议民生,在登州见渔民共抗风浪,在香江见军民共护海疆,皆因有‘共同之念’。这国旗升起的一刻,便是让天下人同怀‘共同之念’——念及祖宗基业,念及今日安稳,念及子孙未来。臣老了,走不动了,但见龙旗升起时,仍会热血沸腾;年轻人见了,自会生出守护之心。”

听筒里传来皇帝的轻笑:“爱卿总是能想到这些‘润物无声’的法子。当年你力推格致、新政,朕便知你目光长远。这历法与升旗之议,朕准了。着礼部与钦天监详拟章程,下月起,先在京城试行,再推至全国。”

“陛下圣明!”苏砚秋深深一揖,“如此,不出数年,大明百姓定会如众星捧月,心向中枢。每逢升旗日,无论身在田间、作坊,还是海疆、边关,想起此刻天门外的龙旗,自会生出‘天下一心’之感。”

皇帝又问:“那这七日之名,便依爱卿所说,称星期一至星期日?”

“臣以为可。”苏砚秋答道,“既简便易记,又与农时、商事不相冲突。百姓劳作六日,休一日,亦合‘劳逸结合’之道。待历法推行,臣再请格致馆制报时之钟,每逢整点鸣响,让天下人知时辰、守秩序,亦是一助。”

挂了电话,通讯室的阳光正好落在苏砚秋肩头。老管家走进来,见他脸上带着笑意,便问:“老爷与陛下议成了?”

“成了。”苏砚秋抚着听筒,仿佛还能感受到那端传来的温度,“不出一月,大明宫前便要升国旗了。你说,数十年后,会不会有孩童指着龙旗,问他们的祖父‘这旗为何每周都升’?那时,祖父定会说‘为了让咱们记住,自己是大明人’。”

几日后,苏砚秋在香港码头送别邓世昌的舰队。起航前,水兵们忽然自发地升起了龙旗,动作虽不似禁军规范,却格外郑重。码头上的百姓见状,纷纷驻足行礼,连西洋商人也脱帽致意。苏砚秋站在人群中,望着那面在海风里舒展的龙旗,忽然觉得,自己的提议并非空想——这面旗,本就该在百姓的注视中升起,在万众的心中飘扬。

离开香江时,苏砚秋的行囊里多了一面小小的龙旗,是香港商民所赠,绣工细密。他知道,这面旗或许会褪色,但它所承载的念想,会随着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船行南海,月光洒在甲板上。苏砚秋望着海面倒映的星光,仿佛看到无数面龙旗在各州府升起,看到百姓们仰首注视的神情,看到孩童们稚嫩的敬礼。那一刻,他忽然明白,凝聚力从不是一句空话,它藏在每一次共同的注视里,每一次默契的驻足里,每一次“我是大明人”的自豪里。

而这一切,将从每周一清晨的那面升起的龙旗开始,缓缓铺展,直到天涯海角,直到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