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魂穿曹髦司马家你慌不慌? > 第159章 烽燧夜话,心锁自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9章 烽燧夜话,心锁自开

洛阳城外的夜风,带着秋日的萧瑟,吹过荒芜的田野,卷起几片枯叶,盘旋着落向那座孤零零矗立在黑暗中的古老烽燧。

风声如低语,在石缝间穿梭,时而尖锐如刀刮岩壁,时而呜咽似亡魂哀鸣。

曹英能嗅到泥土被夜露浸透后泛出的微腥,混杂着远处野草腐烂的气息。

他赤足踩在冰冷的石地上,寒意顺着脚心直刺骨髓,仿佛大地正将他一点点吸进它的沉默里。

烽燧之内,烛火如豆,摇曳不定,投下忽长忽短的影子,像挣扎的灵魂在墙上爬行。

火焰轻微爆裂的“噼啪”声,在死寂中格外清晰,每一次闪烁都像是在与渗入的寒意搏斗。

光晕仅能照亮方寸之地,其余角落沉入浓墨般的阴影,连呼吸都凝成白雾,缓缓升腾又消散。

曹英披头散发,蜷缩在最阴冷的角落,身体紧贴粗糙的石墙,那触感如同老树剥落的皮,粗粝扎人。

他那曾经握惯了战刀的手,此刻无力地垂在膝上,指甲缝里嵌着干涸的血迹和泥土——那是北寺狱的印记,是权力倾轧留下的残渣。

指尖微微颤抖,不是因为冷,而是记忆在抽搐。

在他面前,粗糙的陶碗里盛着一碗粟饭,米粒已结块,边缘发硬,散发着淡淡的馊味;旁边是一卷磨损了边角的《论语》,纸页泛黄脆裂,翻动时发出沙沙轻响,如同岁月的叹息。

这与他在北寺狱天字号囚室中的待遇,竟无半分差别。

唯一的不同,是那扇通往外界的木门。

它没有上锁。

门轴上甚至没有挂上铁链,只是虚掩着,缝隙不过一指宽,却透进一丝微弱的夜气——凉而湿润,带着荒原独有的空旷气息。

一阵稍大的风掠过,门便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吱呀”声,仿佛在低语:**你可以走**。

这扇门,是比任何铁栅栏都更残忍的嘲讽。

院中,一个削瘦的身影静静伫立,是阿九。

他像一截融入夜色的枯木,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

他的黑衣几乎与暗影融为一体,唯有偶尔抬头时,眼白在月光下一闪,才显出活人的痕迹。

在他身侧,那位从教坊司中被皇帝亲手救出的盲女裴娘,正抱着一架琵琶。

木质琴身温润,映着稀薄的月光,泛出幽微的光泽。

她素手拨弦,一曲清越孤高的《梅花三弄》便从她指尖流淌而出,音色冷冽如冰泉滴石,穿透厚重的石墙,萦绕在曹英耳畔,也渗入他的骨髓。

这琴音,仿佛在诉说着寒冬中的坚韧,又像是在讥笑他此刻的狼狈。

曹英的身体猛地一颤,肩胛撞上石壁,发出一声闷响。

他缓缓抬头,布满血丝的双眼死死盯着那扇门。

木纹清晰可见,门环冰冷黝黑,仿佛一只等待被握住的眼睛。

他试着站起来,骨节发出不堪重负的脆响,膝盖咯吱作响,如同朽木将折。

一步,一步,挪到门前。

每踏出一步,地面的碎石都在脚下碾磨出细小的声音,心跳在耳中轰鸣,盖过了风声与琴音。

这是陷阱……

他的脑海中疯狂地呐喊着。

外面一定埋伏了上百名弓手,只等他推开门的瞬间,便将他射成刺猬。

那个少年天子,是要用这种方式,来戏耍他,折磨他,让他死在希望的门槛上。

他伸出手,指尖触到门环——冰凉、坚硬,带着夜露的湿意。

又猛地缩回,掌心已沁出冷汗,黏腻地贴在掌纹之间。

如此反复了数次,额头上已满是冷汗,顺着鬓角滑落,滴在肩头布衣上,洇开一圈深色。

他又一次站起,脚步踉跄地走向那扇门。

指尖再次触到门环,却忽然停住。

不,不会有埋伏。那个少年天子不会用如此粗鄙的手段。

真正可怕的是——只要我走出去,世人便会说:曹英畏罪潜逃,背主求生。

而我自己,也将再也无法面对母亲临终的眼神。

他缓缓收回手,仿佛从深渊边缘退了回来。

突然,远处荒野中传来一声凄厉的狼嚎,悠长而真实,撕破夜幕。

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遥相呼应,此起彼伏,如同命运的回音。

曹英的动作戛然而止,整个人僵在原地。

狼……

这里真的有狼。

这不是戒备森严的宫城,不是机关遍布的死地。

这里是荒郊,是野外。

那扇门外,或许真的没有弓手。

这个认知,比一千支对准他的箭矢,更让他感到恐惧和茫然。

三日后,一辆朴素的轻车在晨曦中驶抵烽燧。

车轮碾过泥泞,发出沉闷的“咕噜”声,惊起几只栖于枯枝的寒鸦。

阿九远远望见轻车驶近,低声对裴娘道:“陛下到了。”裴娘收起琵琶,指尖轻抚琴弦最后一振余音,随阿九悄然隐入夜色。

曹髦独自一人,从车上走下。

他示意阿九和其余几名在外围警戒的静吏全部退到百步之外,然后便只身一人,推开了那扇虚掩的木门。

“吱呀——”一声轻响,打破烽燧内的死寂,也划破了长久以来的心理壁垒。

一股清冷的空气随之涌入,吹熄了那盏苟延残喘的烛火。

火苗跳了两下,终于熄灭,室内重归昏暗,只余灰烬中一点微红,如同未冷的心跳。

曹英依旧坐在那个角落,仿佛一尊风干的石像,只是比三日前更加枯槁。

他甚至没有抬头,似乎对来人是谁毫不在意。

曹髦也不以为意,径直走到他对面,学着他的样子,随意地席地而坐。

他从随身包裹中取出一卷用油布包裹的竹简,轻轻放在两人之间的地面上。

“这是我让人专为你整理的《静吏录》副本,每一条,皆出自朝报与司隶台档。”

他缓缓展开竹简,竹片相碰发出清脆的“咔哒”声。

指尖点在其上,声音平静却字字如锤:

“睁开你的眼睛看看。这是你‘死’后七日之内发生的事。太仆郑袤清廉如故,上疏弹劾了三名逾制修建府邸的士族,朕准了,那三座府邸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你看不起的那些文臣,正在用他们的笔,做你做不到的事。”

“龙首卫,已被朕下令改制为虎贲、羽林、期门三营,分别由胡昭的旧部,还有……赵破虏的副将统领,互相监督,兵权归于北军中候府,再无一人可专擅。你最珍视的龙首卫,并没有因为你的倒下而分崩离析,反而获得了新生。”

“还有你那位被你视作庸碌无能的弟弟曹峰,朕将他派去了屯田营。昨日,他刚刚呈上了一份《劝农书》,里面关于如何改良冬小麦种植之法,连专司农事的典农校尉都赞不绝口。你以为你是在为家族荣光而战,可你的家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比你更懂得如何为国尽忠。”

曹髦每说一句,曹英的脸色便苍白一分。

这些信息,如同一柄柄重锤,狠狠砸在他早已崩塌的信念之上。

“你……你不怕我再动手?”许久,曹英才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

曹髦直视着他的眼睛,那双深邃的眸子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种洞悉一切的悲悯。

“怕。”他坦然承认,“所以,朕把你关在了一个全天下最坚固的地方。”

他指了指曹英的心口。

“——你自己心里。”

曹髦站起身,掸了掸衣袍上的灰尘,“从今天起,你可以走。走出这扇门,走出这座烽燧,天涯海角,海阔天空,朕绝不派一人追缉。但是,只要你心里还想着‘清君侧’那三个字,只要你还认为你的‘正义’高于一切,你就永远也走不出这座烽燧。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举步,都会被自己的执念所囚禁。”

说罢,他转身向外走去。

木门在他身后轻轻掩上,依然没有上锁,没有阻拦。

阳光从门缝里透进来,在地上拉出一道狭长的光带,仿佛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

烛火已灭,暮色渐渐浸透窗棂,乌云自西天压来,风开始撞击墙壁,天地仿佛也在回应他内心的风暴。

当夜,暴雨倾盆,雷声滚滚,如同万马奔腾。

雨点猛烈敲打着屋顶的瓦片,噼啪作响,夹杂着闪电划破天际的刹那强光,将室内照得一片惨白,随即又陷入更深的黑暗。

烽燧之内,曹英数次猛然起身,冲到门前,手已经握住了门环——那金属已被雨水打湿,冰凉刺骨。

他可以逃,逃到南疆,逃到西蜀,甚至投靠东吴!

凭他的本事,到哪里不能东山再起?

可他的脚步,却总是在门槛前一寸之处停下。

他想起了母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让他“护好陛下,护好曹家”的遗言;想起了血誓营的兄弟们,高举酒碗,与他盟誓“上报君恩,下安黎庶”的豪情;想起了赵破虏那封“愿以十年劳役,换其一面”的血书;想起了那些在洛阳街头,为他“枉死”而悲愤落泪的老卒……

他忽然明白了。

真正困住他的,不是这座烽燧,不是那扇未锁的门,而是他曾坚信不疑、并为之赌上一切的“正义”,早已在他的偏执和狂妄中,扭曲成了最可怕的执念。

他若走了,便坐实了自己是个背弃所有誓言的叛徒。

他若留下,又该如何面对那个他曾想手刃的君王?

黎明时分,雨势渐歇。

曹英一夜未眠,双眼却清明了许多。

他缓缓推开门,走到满是积水和落叶的院中,默默拾起墙角那把破旧的扫帚——竹枝已散,柄上有裂纹,握在手中略显粗糙。

一下,又一下,扫帚划过湿漉漉的地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低语,如同忏悔。

接下来的六日,无论晴雨,曹英都早早起身洒扫。

起初动作迟缓,似负千钧,后来渐渐有力。

落叶扫尽,石阶露出台阶原本的颜色。

阿九每日送来热粥,有时多一句话,有时只一个眼神。

第七个清晨,院中已不见积水,唯有薄霜覆地,扫帚划过的痕迹清晰可见,宛如犁开冻土的第一道沟垄。

烽燧第七日的清晨,细雨初歇,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

就在曹英准备随阿九动身,踏上前往陇西的赎罪之路时,一骑快马踏破晨雾,自官道尽头绝尘而来。

泥水飞溅,马蹄声急促如鼓点,撕裂了清晨的宁静。

骑士滚鞍下马,动作没有丝毫拖沓,从怀中取出一只蜡封的铜管,单膝跪地,双手呈上。

曹髦接过,目光微凝,却未拆开。

良久,他望向远方苍茫群山,低声道:

“天下未靖,而人心之路,才刚开始。”

风穿过烽燧的箭孔,发出呜呜的声响,带动屋檐下的惊鸟铃遥遥作响,清脆而悠远。

那声音,仿佛整座庞大帝国沉寂已久的心跳,正在这微风细雨中,缓缓归于强劲,归于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