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 > 第44章 “塑料瓶的逆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源”项目组的工作效率堪称恐怖。在国家意志和顶尖智囊的全力推动下,林墨直播中那句关于“神奇沙子”和“电池杀菌”的随口一提,被迅速分解成无数个具体的研究课题。

材料学家们一头扎进了改性沸石和工业废渣的微观世界,试图破解那份【高效低成本复合吸附材料配方】的奥秘;电化学专家则围绕着“低压高效电解”这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绞尽脑汁,试图从林墨轻描淡写的描述中反推出【微型低压高效电解杀菌模块】的设计逻辑。

进展是有的,但瓶颈也同样明显。尤其是那份吸附材料配方,其中涉及的某种关键“改性剂”的合成路径极其精妙,以现有常规技术模拟,要么成本居高不下,要么效果大打折扣。项目组的气氛在初步兴奋后,逐渐变得有些焦灼。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更具体的线索。

而这一切的源头——林墨,似乎完全感受不到这种焦灼。他正为下一个系统任务感到既兴奋又头疼。

【新任务发布:直播展示“塑料瓶的百种死法”之终极回收利用——将废弃pEt塑料瓶转化为“高性能过滤材料”。任务要求:过程需看似简陋、沙雕,充满节目效果。奖励:【分子级自组装纳米纤维制备技术(环境友好型)】。】

“将塑料瓶变成过滤材料?”林墨摸着下巴,看着角落里堆积如山的空饮料瓶,“这玩意儿除了熔了重铸,还能干嘛?系统你这脑洞是越来越清奇了。”

吐槽归吐槽,奖励是真香。【分子级自组装纳米纤维】,光听名字就高大上,绝对是比上次那个纳米滤膜更黑科技的存在。他琢磨着,这次得怎么“整活”,才能既完成任务,又把技术“上交”出去。

“办公室”那边,陈老和李教授也收到了林墨的新直播预告。标题一如既往的接地气:《环保大使(自封)上线!挑战把垃圾瓶瓶变成净水神器!失败率99.9%!》

“又是和水处理相关?”李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词,“这次是塑料瓶……pEt材料……他想做什么?”

陈老沉吟道:“上次是滤料,这次是滤材本身?看来他背后那个‘团队’,或者说他获得的‘灵感’,正在系统性地指向低成本水处理技术的各个关键环节。通知‘清源’项目组,重点关注这次直播,尤其是任何与材料改性、结构重塑相关的细节。”

直播日,林墨的工作台被清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堆满各种颜色废弃塑料瓶的角落,以及一些看起来更加“危险”的工具:小型丁烷喷枪、一个旧电饭煲内胆(再次登场)、几瓶不明液体、还有一套简陋的、用pVc管和铁丝自制的“拉丝装置”。

“兄弟们!欢迎来到‘墨哥环保小课堂’!”林墨抄起一个绿色塑料瓶,表情严肃,“今天,我们的目标就是——点瓶成金!啊不,点瓶成滤材!把这些污染环境的玩意儿,变成能净化水的好东西!”

弹幕立刻活跃起来。

“主播终于要对塑料瓶下手了!”

“pEt能做滤材?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电饭煲内胆:怎么老是我?”

“看到喷枪我就知道今天不简单!”

“赌五毛,主播会把瓶子熔成一坨不可名状的物体。”

林墨开始了他的表演。他先是“科普”了一下pEt塑料的特性,说得半真半假,夹杂着“分子链”、“结晶度”等术语,让普通观众听得云里雾里,却让屏幕前的材料专家们竖起了耳朵。

“首先,我们要对它进行预处理!”林墨把瓶子剪碎,放进电饭煲内胆,然后倒入一瓶透明液体,“这是我独家秘制的‘化骨水’……哦不,是‘表面活化剂’,能让塑料分子变得活泼一点!”

(“办公室”及“清源”项目组记录:疑似使用某种弱碱性或含有特定表面活性剂的溶液进行预处理,目的可能是破坏pEt表面的惰性,增加反应活性。)

接着,他点燃了丁烷喷枪,开始对着内胆里的塑料碎片进行“低温烘烤”(他自称的)。

“温度控制是关键!不能太高,太高就烧成灰了;也不能太低,太低没效果!”林墨一边笨拙地控制着火候,一边大声讲解,塑料碎片在加热下开始软化、蜷缩,“看到没?分子链在重新排列!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半死不活……呃,是半熔融的状态!”

(记录:使用非精确热源进行可控热降解或部分交联?此过程对温度均匀性要求极高,他的操作看似随意,但塑料状态变化似乎符合某种预期?)

然后,是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一步。林墨用钳子夹起一小团软化的塑料,迅速将其固定在自制的“拉丝装置”上。那装置就是一个手摇转柄,连着几个滑轮。他开始疯狂摇动手柄,同时用喷枪的余温小心翼翼地掠过塑料团。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拉伸!取向!形成微纤维结构!”林墨大喊着,手臂抡得像风车。

令人惊讶的是,那团黏糊糊的塑料,竟然真的被拉出了细细的、 albeit 粗细极其不均、还经常断掉的丝线!

“卧槽!真拉出丝了?”

“这丝能用来钓鱼吗?”

“看起来好脆弱啊……”

“主播的手速是单身多少年练出来的?”

(记录:采用极简易的机械拉伸法,在特定温度区间对部分降解的pEt进行牵伸取向?此方法理论上可行,但通常需要精密设备控制牵伸比和温度,以形成稳定纤维。他的成功率低得可怜,但……确实形成了纤维雏形!)

拉出的塑料丝被林墨随意地缠绕在一个铁丝圈上,形成了一团乱麻般的“滤芯”。他拿起这个看起来比上次的袜子滤器还不靠谱的玩意儿,得意洋洋地展示。

“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成果——‘墨氏pEt乱拳打死老师傅’牌滤芯!”他把它凑到镜头前,“别看样子丑,说不定里面已经形成了无数的微孔通道,过滤效果杠杠的!”

弹幕一片嘘声。

“我信你个鬼!”

“这玩意儿能滤水?水能把它冲散了吧!”

“建议改名为‘垃圾制造机’。”

林墨嘿嘿一笑,开始了他关键的“吹嘘”环节,这也是系统任务要求的“看似简陋、沙雕”的一部分。

“兄弟们,别看不起眼!”他指着那团乱丝,“你们知道这其中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吗?首先,我那‘秘制活化剂’,可不是一般的水,那是能改变塑料分子极性的好东西!其次,这火候,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生,全靠我多年烧烤……呃,是实验经验!最后,这拉丝的手法,讲究的是个‘快、准、狠’,让分子链沿着一个方向排列,这样才能在纤维之间形成纳米级别的间隙!”

他越说越夸张:“可别小看这些纳米间隙!理论上,它连病毒都能挡住!为什么是理论上?因为我现在做的这个太粗糙了,间隙大小不一,有的能过航母,有的连水分子都卡住……但思路是对的!只要材料处理得好,工艺再精准点,用最普通的塑料瓶,做出媲美顶级滤膜的材料,不是梦!”

(记录:重点!他明确提到了“改变分子极性”、“分子链取向”、“形成纳米级别间隙”!这些是高性能滤材制造的核心概念!尤其是“纳米间隙”,这与我们发现的纳米滤膜特征高度吻合!他是在暗示,上次滤器的核心科技,可能就源于类似的、但对材料和工艺控制更为精妙的处理方式!)

为了让“吹嘘”更可信,林墨还“失误”了一把。在调整喷枪火焰时,他“不小心”将火焰调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内焰呈淡蓝色的稳定状态,并让这个火焰特征在镜头前停留了好几秒,同时嘴里嘟囔着:“哎,这混合气比例好像有点讲究,这种火焰温度最温和,不容易把塑料烧焦……”

(记录:极其重要的细节!火焰特征!可能暗示了他使用的燃料或燃烧条件存在特殊要求,这与材料处理的热力学环境密切相关!快,分析画面,尽可能还原火焰光谱特征!)

直播的最后,林墨将这个塑料丝滤芯塞进一个瓶子里,象征性地倒了点清水进去,水流毫无阻碍地穿过了那团乱麻。他尴尬地笑了笑:“呃……看来工艺还得改进,孔隙率有点过高了……下次,下次一定成功!”

尽管这次直播在观众看来,又是一次典型的“林墨式失败”——过程滑稽,结果拉胯。但在“清源”项目组和材料学家眼中,这无疑是一场信息量爆炸的盛宴!

“他几乎是在手把手地告诉我们一种可能的技术路径!”项目组长激动地指着记录,“预处理溶液、特定温度区间的热历史、机械拉伸诱导取向形成微纳结构……甚至暗示了关键的工艺参数,比如那种特殊的火焰状态!”

“更重要的是,”一位材料学泰斗声音颤抖,“他将这种可能涉及纳米技术的高级材料工艺,与最普通、最廉价的pEt塑料瓶联系在了一起!如果……如果这条路径真的能走通,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几乎零成本的废料,通过相对简单的物理化学过程,制造出高性能的分离材料!这不仅是水处理领域的革命,更是对整个材料科学的颠覆!”

水利部再次被惊动。部长亲自批示:“集中全力,沿着‘Lm’提供的方向进行验证和开发!重点破解‘预处理剂’成分、精确热控参数以及拉伸工艺!我们要尽快将这种‘塑料瓶变滤材’的技术,从概念变为现实!”

一时间,多个国家级材料实验室灯火通明,研究人员们开始疯狂地重复林墨那看似儿戏的实验流程,只不过,他们用的是精密的温控炉、高精度的拉伸机、和成分明确的化学试剂。目标只有一个:复现并优化林墨所“展示”的那种能将普通pEt转化为具备纳米过滤能力材料的神秘工艺。

而林墨,下播后看着系统提示的【任务完成度85%】(因为最终滤芯效果太差被扣分),以及发放的奖励【分子级自组装纳米纤维制备技术(环境友好型)】,满意地打了个响指。

“搞定!下次就可以‘不小心’把这次没做好的地方‘改进’一下,然后把自组装技术的概念带出来了。”他美滋滋地想,“系统这奖励真不错,居然主要利用生物酶和温和条件就能实现分子自组装,这才是真正的环保黑科技啊!”

他完全不知道,自己那一通基于系统知识的胡诌和看似失败的演示,已经让国家的材料科学家们开启了一场怎样的攻关战役。他更不知道,某个实验室里,一位研究员在尝试模拟他展示的火焰特性时,偶然发现了一种能够显着提升pEt材料特定官能团活性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条件,为整个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整活主播的日常,就是这么的充满意外,且……总能在不经意间,点燃科技树的新枝桠。那些被随手丢弃的塑料瓶,或许真的即将迎来一场意想不到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