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 > 第75章 无效的圣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墨那场关于“心理暗示”的精妙表演,如同一场及时的细雨,暂时浇熄了公众对学习头带过于炽热的好奇心,将其从“神秘黑科技”的神坛拉回到了“有趣自我激励工具”的平凡位置。舆论的关注点开始分散,媒体的讨论也渐渐转向了对学习方法、专注力培养等常规话题的探讨。

然而,在这表面趋于平静的舆论之下,暗流却愈发汹涌。对于那些一直紧盯着林墨,试图从他每一次“整活”中攫取利益或窥探机密的境外势力和商业巨头而言,“神经反馈学习头带”所展现出的哪怕是被弱化后的潜力,也足以让他们心跳加速,垂涎欲滴。

提高学习效率?加速技能掌握?优化决策能力?这其中的任何一项,若能化为己用,都意味着在人才竞争、科技创新乃至军事训练领域获得难以估量的战略优势。林墨越是轻描淡写地将其归因为“心理暗示”,某些嗅觉灵敏的机构就越是坚信其中必定隐藏着真正的核心技术。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那个狡猾主播又一次欲盖弥彰的伎俩。

“奥米伽科技”的失败并未让他们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破解林墨密码”的决心。而新加入角逐的,则是一些背景更为复杂、手段更为直接的玩家——例如,隶属于某个西方大国的情报机构“普罗米修斯之焰”,以及一个与国际军火走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神秘高科技佣兵组织“灰色智囊”。

他们的目标高度一致: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神经反馈学习头带”的完整设计图和技术细节。

“办公室”和陈老早已预见到这一点。在“神经反馈学习技术”被列为最高机密并加速内部应用的同时,一套针对性的“主动防御与误导计划”也已悄然部署。计划的核心理念,正是利用对手的贪婪和自大,让他们自己跳进坑里。

林墨,自然是这个计划中最关键的执行者。

这天直播,林墨的主题是“手工艺人的自我修养——打造专属你的‘超频学习头带’(娱乐版)”。直播间背景摆满了各种电子元件、线材、布料、焊接工具,看起来倒真有几分dIY达人的架势。

“家人们!”林墨举着一个自己用普通发带、几个从废旧耳机上拆下来的微型震动马达、以及几个LEd灯珠拼凑起来的“山寨头带”,热情洋溢地介绍,“上回不是说了嘛,那个头带核心是心理暗示!所以,咱们完全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今天,我就教大家怎么做一个‘平替’中的‘平替’,主打一个参与感和仪式感!”

他开始煞有介事地讲解“制作流程”:

“首先,这个震动马达是关键!把它贴在额头位置,设定成间歇性轻微震动,这就是模拟那种‘凉麻感’,不断提醒你别睡着!”

“其次,LEd呼吸灯不能少!用个简单的控制电路,让它慢速闪烁,蓝光最好,显得冷静、有科技感!”

“最后,内部布线要‘看起来’复杂!多用几种颜色的细线,胡乱……哦不,是艺术性地缠绕一下,增加视觉上的‘技术含量’!”

在整个过程中,林墨的演技堪称浮夸。他时而“不小心”把焊接点弄得一团糟,时而被“电”得龇牙咧嘴(当然是装的),时而又对着自己那粗制滥造、灯乱闪、马达乱震的“作品”啧啧称奇,仿佛创造了什么了不起的发明。

弹幕里充满了欢乐的吐槽:

“主播这手艺,狗看了都摇头。”

“这玩意儿戴头上,怕不是要得脑震荡?”

“懂了,这就去拆了我的电动牙刷做头带(狗头)。”

“论整活,还是得看我墨哥!”

然而,就在这片戏谑与调侃之中,林墨进行了一系列极其隐蔽且高明的“信息投喂”。

在他身后的一块看似随意摆放、写满了各种“灵感迸发”的草稿和白板上,夹杂着一些用特殊记号笔标注的、看似是“设计草图”的图案。那些图案,在不懂行的人看来只是凌乱的线条和符号,但在顶尖的电子工程或神经工程专家眼中,却隐约指向了一种……非常规的、基于生物阻抗微变化反馈的频率调制模型。当然,这是“办公室”专家们精心伪造的、逻辑上自洽但实际效果南辕北辙的“技术陷阱”。

更关键的是,在展示他那“山寨头带”内部时,林墨的镜头多次、短暂地、且“无意地”聚焦在那些杂乱线缆中,几个特定颜色的电线连接顺序上,以及那几个震动马达看似随意的摆放角度和间距上。这些顺序、角度和间距,与他之前“不小心”泄露的真实电极排列顺序,有着微妙但决定性的差异!它们组合起来,指向的是一种能够产生轻微皮肤刺激和视觉引导,但绝对无法形成有效神经反馈回路的“安慰剂”设计。

为了让这场戏更逼真,林墨甚至在直播快结束时,戴上了他自己做的那个震得他脑袋嗡嗡响、灯光闪得他眼花缭乱的“山寨头带”,装模作样地看了一页《量子力学导论》,然后一脸“茫然”地抬起头:“奇怪,怎么感觉除了有点晕,知识还是不进脑子?难道是我的心理暗示不够强烈?”

这番操作,将“头带核心技术在于物理刺激引导心理暗示”的烟雾弹,释放得淋漓尽致。

直播结束后不久,“办公室”监控到多个境外Ip对直播录像进行了反复的、细节性的下载和分析。尤其是对林墨身后白板的“草图”和“山寨头带”内部布线特写,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

“鱼饵已经撒下,就看鱼儿什么时候咬钩了。”陈老在内部会议上平静地说道。

“普罗米修斯之焰”和“灰色智囊”几乎同时行动了起来。他们动用潜伏的网络力量和物理渗透手段,双管齐下。一方面,顶级黑客试图入侵林墨那看似简陋实则被“办公室”层层加固的网络设备和云端存储;另一方面,身手矫健的特工则在林墨工作室所在的区域活动,寻找机会直接窃取实物或更详细的图纸。

然而,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在“办公室”的预料和监控之中。经过精心筛选和篡改的“技术资料”——主要是那份基于林墨直播中“手绘草图”和“布线顺序”整理出的、细节丰富但核心原理错误的“完整设计图”——被“不经意”地放置在了某个伪装成林墨个人云盘的陷阱服务器里。

一场精心策划的“入室盗窃”戏码也在一个夜晚上演。几名“灰色智囊”的佣兵成功潜入了林墨那看似疏于防范的工作室(自然是故意放水),他们在里面翻箱倒柜,最终“幸运”地找到了一个被随意塞在工具箱下面的U盘。U盘里存储的,正是那份与陷阱服务器中相同的、标注着“学习头带V2.0设计终版”的图纸文件。

得手之后,这两家以及其他一些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了信息的机构,如获至宝。他们坚信自己终于突破了林墨的伪装,拿到了真正的核心技术。

“快!立刻组织专家团队,进行验证和仿制!”“普罗米修斯之焰”的负责人下达命令。

“不计成本,以最快速度做出样品,进行测试!”“灰色智囊”的高层也对下属发出了指令。

短短几周内,在境外多个秘密实验室和高科技公司的研发中心里,基于这份“窃取”来的设计图,一批批“神经反馈学习头带”的仿制品被迅速制造出来。这些仿制品外观各异,有的追求林墨直播中试用版的简约科技感,有的则做得更加夸张和复杂,以显示其“技术含量”,但内部核心的电极(被他们理解为微震动马达和生物阻抗传感器)排列、驱动电路频率和反馈逻辑,都严格遵循了那份虚假设计图的规定。

紧接着,大规模的内部测试开始了。

“奥米伽科技”的研究员,将仿制头带给一组志愿者佩戴,进行标准的认知能力测试。

“灰色智囊”的培训官,让精锐佣兵使用头带进行复杂武器拆卸组装的速度训练。

某西方知名大学受军方资助的实验室,招募学生进行双盲对照实验。

初始阶段,由于“霍桑效应”(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时,会改变行为)和参与者本身对“林墨黑科技”的极高期望,部分测试数据确实显示出轻微的、统计学上不显着的积极趋势。这让那些机构欣喜若狂,以为自己成功了。

然而,随着测试的深入和严格控制的盲法实验展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当志愿者们不知道自己所佩戴的是真头带还是假头带(仿制品)时,那些使用仿制头带的组别,其认知测试成绩、技能掌握速度、记忆准确率……与使用外观完全一样但不通电的安慰剂头带的对照组,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数据显示,佩戴我们仿制头带的实验组,在逻辑推理、工作记忆、信息处理速度等核心指标上,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 > 0.05)。”“奥米伽科技”的实验室主任拿着报告,脸色苍白地向高层汇报。

“我们的战士反馈,戴不戴那个头带,对他们掌握新战术动作的速度没有感觉出任何不同。”“灰色智囊”的现场指挥官疑惑地报告。

大学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更是直接在学术圈内的小范围讨论中坦言:“我们的双盲实验无法重复林墨所展示的任何显着效果。目前证据更支持其效果源于强烈的期待效应和非特异性因素。”

一句话总结:这些耗费巨资、根据“窃取”的“核心设计图”制造出来的头带,除了能提供一些轻微的物理震动和闪烁灯光外,在提升认知能力方面,只有——安慰剂效应。

消息在不甘心的机构内部逐渐传开,最终无法完全掩盖,通过一些匿名渠道和科技媒体的边缘报道泄露了出来。舆论场上顿时掀起了一阵嘲讽的旋风。

《震惊!多家境外机构仿制林墨学习头带,证实仅为安慰剂?》

《科技乌龙?‘整活主播’的黑科技再次让专家扑空》

《心理暗示的胜利:论信仰的力量在科学研究中的干扰》

曾经对林墨头带嗤之以鼻,认为其哗众取宠的人,此刻纷纷跳出来,以“先知”的姿态嘲讽那些试图破解“黑科技”的机构;而曾经深信不疑并试图模仿的人,则感到一阵幻灭和尴尬;更多吃瓜群众则乐见其成,将此事视为一场精彩的现代科技闹剧。

“看吧,早说了是心理暗示!”

“这些大机构也太好骗了吧?居然真去仿制?”

“林墨:我都告诉你们是心理暗示了,你们非不信,怪我咯?”

“这波啊,这波是智商筛选器!”

境外那些投入了重金的机构和公司,则陷入了巨大的混乱和内部指责之中。

“废物!都是一群废物!连个主播的设计图都看不懂吗?!”

“我们被耍了!那个林墨,他一开始就是在演戏!他给的是假货!”

“不可能!我们的专家团队反复验证过那份设计图,其生物阻抗反馈模型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理论成立?那实际效果呢?安慰剂!这就是个昂贵的安慰剂生产器!”

他们终于开始意识到,林墨或许不仅仅是一个运气好的整活主播,更是一个极其狡猾、深谙心理战和技术伪装的对手。但为时已晚,大量的研发经费已经打了水漂,学术声誉受损,行动暴露,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就在境外一片鸡飞狗跳、怀疑人生之际,国内的“神经反馈学习技术”应用,却在严格保密和科学规划下,稳步推进,进入了更深层次的阶段。

基于林墨提供的完整版技术和【初级脑机接口神经编码优化技术】原理包,“脑科学专项组”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复现头带。他们开始深入解析其背后的神经机制,并尝试进行应用拓展和迭代创新。

在一个保密级别极高的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测试一款基于相同原理的“神经调控康复系统”。一位因中风导致部分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头上戴着连接了更多传感器的增强型头带,正尝试控制自己的义肢进行抓握动作。系统通过读取他大脑中与运动意图相关的特定神经信号模式,经过头带核心算法的解码和优化,驱动义肢的微型电机,完成了一次近乎自然的、流畅的抓取。

“运动意图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8%,信号延迟降低至150毫秒以内!”项目负责人难掩激动,“这为神经康复提供了全新的、非侵入式的解决方案!”

在另一个与空军合作的项目中,一种集成在飞行员头盔内衬的微型化神经反馈模块正在测试中。它能够实时监测飞行员在高G力机动和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认知负荷与应激状态,当检测到注意力分散或决策能力下降的风险时,会通过微弱的特定频率电刺激和听觉提示,帮助飞行员快速恢复最佳认知状态,极大提升了飞行安全和作战效能。

甚至,在教育试点的基础上,经过严格评估和伦理审查,一种更为温和、专注于提升专注力的“校园版”设备(性能大幅阉割,仅保留基础生物反馈功能)开始在少数几家顶尖科研院所的少年班和特殊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小范围试用,为发掘和培养顶尖人才提供辅助支持。

这些实实在在的、走在世界最前沿的进展,与境外那场围绕“安慰剂头带”的喧嚣闹剧,形成了无比讽刺而又鲜明的对比。国运在这一次次的“你搞你的无效模仿,我搞我的真实突破”中,于无声处积累着磅礴的力量。

林墨通过内部渠道,了解了境外仿制失败的闹剧和国内的最新进展,忍不住在工作室里笑出了声。

“安慰剂?他们要真能造出有安慰剂效应的,也算没白忙活。”他摇了摇头,拿起桌上那个看似普通的灰色头带(完整版),熟练地戴在头上。

瞬间,一种思维清晰、感知敏锐的感觉涌来。他随手拿起一本关于高维空间理论的英文专着,快速地翻阅着,复杂的概念和数学公式如同涓涓细流,顺畅地融入他的理解体系。

“真正的知识,可不是靠震动和闪灯就能进来的。”他摘下头带,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下次整活,整个什么好呢?是时候让他们见识点,连模仿都不知道从何下手的东西了。”

他目光扫过系统界面,那里,新的任务提示正在若隐若现地闪烁,仿佛在回应着他的期待。一场新的、更令人瞠目结舌的认知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而境外那些刚刚经历了一场惨痛失败的势力,是否会从这次教训中醒悟,还是会在下一次更具诱惑力的“鱼饵”面前,重蹈覆辙?答案,似乎早已写在林墨那腹黑而自信的笑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