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书白月光,我成了女帝 > 第126章 故卷牵魂?这玉佩引途,同归旧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6章 故卷牵魂?这玉佩引途,同归旧梦

摩洛哥的蓝白小镇里,夕阳正把海面染成金红。林晚晴坐在海边的石凳上,指尖捏着一枚刚捡的贝壳,目光却落在随身的帆布包里——那里装着一本泛黄的线装本,是她前几日整理旧物时翻出来的,封面上用小楷写着“万草同春录”,纸页间还夹着几片干枯的西域草药,是她当年在敦煌记录民生药方时,随手压进去的。

李励提着两杯薄荷茶走过来,坐在她身边,顺着她的目光看向帆布包:“又在看那本书?”

林晚晴抬头,接过茶,指尖摩挲着杯壁的凉意:“你还记得吗?当年在敦煌,我总跟着老牧民去采草药,这本《万草同春录》里,记了西域的治沙方、江南的水稻病防治法,还有漠北牧民的冻伤药……”她顿了顿,声音轻了些,“我总觉得,那些方子还没来得及传给更多人,那些我认识的百姓——卖葡萄干的胡商、种稻子的王二、守驿站的老卒,我还没来得及再看看他们。”

海风卷着她的头发,李励伸手帮她把碎发别到耳后。这几年在现代,他们从校园走到社会,一起去了敦煌的月牙泉(如今成了景区),去了西安的古城墙(她指着墙砖上的刻痕,说当年这里曾是禁军值守的地方),去了江南的稻田(他笑着说,比当年他微服私访时的稻穗更饱满)。现代的生活安稳、热闹,可他总在林晚晴翻看《万草同春录》时,看到她眼底藏着的牵挂——那是对另一重世界的念想,是刻在骨子里的羁绊。

“你想回去,对吗?”李励轻声问,语气里没有意外。这些日子,林晚晴总在夜里翻那本书,有时还会梦呓,喊着“敦煌的粮车”“长安的宫灯”,他都看在眼里。

林晚晴愣住,随即点头,眼里泛起水光:“我知道现代很好,可我总想起那本《盛唐风华》里的世界——不是宫阙的繁华,是百姓们的笑脸,是我们一起守过的安稳。我想把《万草同春录》里的方子传下去,想看看脱里的孙子是不是还在跟中原商贩学做生意,想看看圣火教解散后,西域的孩子们是不是能安心读书……”

她以为李励会犹豫,毕竟现代没有战乱,没有阴谋,可他却握住她的手,掌心温热:“你想回去,我便陪你。”

“你……”林晚晴不敢置信地看着他。

“当年我在书里做皇帝,守的是天下百姓;如今陪你回去,守的是你,也是我们共同记挂的那些人。”李励从脖子上取下那枚“同春”玉佩——这几年他一直贴身戴着,金镶的裂痕在阳光下泛着光,“况且,没有你的长安,就算安稳,也不是我想要的江山。”

决定后,他们没有立刻动身,而是去了最后一个地方——敦煌的月牙泉。当年他们在这里并肩对抗圣火教,如今泉边满是游客,却依旧能找到当年驿站的旧痕。林晚晴从帆布包里拿出《万草同春录》,摊开在泉边的石桌上,李励握住她的手,两人一起将“同春”玉佩放在书页上。

玉佩刚碰到纸页,就猛地发烫,金光从裂痕里溢出,裹住了他们和那本书。林晚晴看着眼前熟悉的月牙泉(不再是景区的模样,岸边的驿站挂着“月牙泉驿”的木牌,驼铃声从远处传来),眼泪掉在书页上,却笑着看向李励:“我们回来了。”

李励点头,握紧她的手。不远处,一个穿着粗布短褂的伙计正往驿站搬粮袋,看见他们,笑着挥手:“两位客官,要住店吗?咱们这儿的羊肉汤最香!”——那是当年沙狼帮解散后,改做正经生意的旧部,如今成了驿站的掌柜。

林晚晴低头看了眼《万草同春录》,书页上的字迹变得鲜活,像是在等着她继续书写。她抬头看向李励,他眼里满是温柔的笑意,和当年在长安宫城上的眼神一模一样。

风卷着沙粒,却不再带着戾气,只有驼铃的清脆,和驿站伙计的吆喝声。他们知道,这次回来,不再是为了对抗阴谋,而是为了续写安稳——把《万草同春录》的方子传给百姓,看着西域的商路更热闹,看着江南的稻穗更饱满,看着他们曾经守护过的天下,一直太平下去。

《盛唐风华》的故事,没有结束。林晚晴和李励(新帝)的日子,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重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