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书白月光,我成了女帝 > 第178章 东宫论“水”:上善之德与治世之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8章 东宫论“水”:上善之德与治世之柔

东宫的荷池在暮春时节泛起层层涟漪,几尾锦鲤在水中悠然游弋。李宸立在池边,手中捧着《道德经》,目光追随着水波的流向,良久才转过身,对廊下的李昭与林晚晴说道:“父亲,母亲,‘上善若水’这一章,孩儿今日读来,只觉玄妙无穷。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却几于道。这‘不争’之德,是否就是治国的最高境界?上善的圣人若能如水一般,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是否便能无往不利,无尤无失?”

他走到荷池边的石亭中坐下,指尖在“夫唯不争,故无尤”几字上轻轻摩挲:“您看这池水,滋养了荷花、锦鲤,却从不与它们相争,总是居于低下的位置,可正是这份‘不争’,让它成为万物的依托。治国若能如此,君主不与民争利,不与臣争功,处处谦下,是否就能让天下如这池水生灵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

李昭顺着他的目光望向荷池,沉吟片刻后开口:“宸儿,你看到了水‘不争’的一面,却也要看到水‘善利万物’的一面。水之‘不争’,是不妄争、不抢功,而非无所作为。就像这池水,它看似平静,却在默默调节着池内的生态,为荷花输送养分,为锦鲤提供生存空间——这便是‘利万物’的作为。治国之‘不争’,是君主不与民争利禄、不与臣争声名,却要‘利万物’——为百姓提供生存的保障、发展的机遇,为臣子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

他指着池边的沟渠:“你看那沟渠,水总是往低处流,这是‘居善地’;可它一旦遇到阻碍,或汇集成湖,或奔涌成溪,总能找到前行的路径,这便是‘心善渊’——看似平和沉静,实则深邃有智,能因势利导。当年先皇面对北疆的旱灾,没有急着动用国库赈灾,而是组织百姓开挖水渠,引远处的河水灌溉农田。这便是‘不争’——不与天争一时之利,却‘善利万物’——用长远的方法解决了民生之困。他居于‘善地’,选择了最契合民心的举措;心有‘善渊’,谋划了可持续的治旱之策。”

林晚晴走到李宸身边,拾起一片落在石桌上的荷叶,语气轻柔却意蕴深长:“‘与善仁,言善信’,这便是水的仁慈与诚信。水滋养万物,从无偏私,这是‘仁’;它始终遵循着往低处流的规律,从未失信,这是‘信’。治国者若能如此,对待百姓一视同仁,颁布政令言出必行,百姓如何会不信服?前几年朝廷推行‘新稻种’,有地方官担心减产,私下阻挠。陛下得知后,不是严惩官员,而是亲自下田,与农夫一起耕种新稻,待到秋收时,新稻产量远超旧种,那些官员见状,自然心悦诚服地推广开来。这便是‘与善仁’——以实际行动感化臣下;‘言善信’——让政令的效果证明其价值。”

“那‘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又该如何体现?”李宸追问,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正善治’,是治水如治政,要顺应规律,不强行妄为。”李昭解释道,“就像疏浚河道,需摸清水流的走向,不能随意改道,否则只会引发水患。治国也是如此,要顺应民心、顺应时势,制定的政令要合于常理,方能‘善治’。‘事善能’,是指做事要发挥所长,就像水可以灌溉、可以航运、可以发电,不同的用途要发挥它不同的效能。朝廷的官员也是如此,文臣善谋划,武将善征战,让他们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能力,国事自然能办好。”

他顿了顿,指向天边的流云:“‘动善时’,是要把握时机,就像水在雨季积蓄,在旱季润泽,从不错过时机。治国也是如此,北境的和谈要选在蛮族粮草不足时,江南的漕运要赶在汛期来临前,时机得当,事倍功半;时机错失,徒劳无功。当年陛下在南方洪涝之后,没有急于征税,而是等到百姓恢复生产后再从轻征收,这便是‘动善时’,既让百姓得以喘息,又保证了朝廷的赋税,两全其美。”

李宸望着荷池中的水,又想起父母的话语,心中对“上善若水”的理解愈发立体:“孩儿明白了,‘上善若水’的‘不争’,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作为却不居功;‘利万物’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地为百姓、为臣子创造福祉。居善地是选对立场,心善渊是深谋远虑,与善仁是仁爱宽厚,言善信是诚信守诺,正善治是顺应规律,事善能是各尽其才,动善时是把握时机。这水一般的德行,看似柔弱,实则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治国若能如此,自然‘故无尤’。”

李昭与林晚晴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荷池的水波轻轻拍打着岸边,仿佛也在为储君的领悟而欢唱。这场关于“水”的论道,让李宸对《道德经》的“上善”之德有了更鲜活的认知——治国者当如水,以不争的姿态行有为之实,以柔善的品格成治世之功。

暮色渐渐笼罩东宫,李宸合上《道德经》,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知道,未来的治国之路,需以“上善若水”为镜,在不争与有为之间找到平衡,在柔善与刚断之间把握尺度,方能让大齐的江山如这荷池之水,滋养万物,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