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书白月光,我成了女帝 > 第181章 东宫论“柔”:至柔之胜与无为之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1章 东宫论“柔”:至柔之胜与无为之道

东宫的竹林在秋风中沙沙作响,几竿新竹柔韧地随风摇曳,却从未被折断。李宸立于竹林旁,手中的《道德经》翻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一章,眼中闪烁着对“柔”与“无为”的思索,待李昭与林晚晴走近,便开口问道:

“父亲,母亲,这‘至柔’何以能驰骋‘至坚’?水至柔,却能滴穿石;竹至柔,却能在狂风中不倒。这是否说明,看似柔弱的‘无为’与‘不言之教’,实则蕴含着战胜刚强的力量?可治国若一味‘无为’,又如何应对朝堂的纷争、边境的危机?这其中的分寸,孩儿实在困惑。”

他抚摸着一根新竹的竹节,语气中带着探寻:“《道德经》说‘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无隙的地方,这‘无为’的益处,是否就像这竹林的根系,悄然深入土壤,滋养竹身,却从不张扬?可若君主真的‘不言’‘无为’,百姓又如何知晓何为正道?”

李昭望着竹林深处,缓缓道:“宸儿,你看这竹子,看似柔弱,却有‘宁折不弯’的韧性。‘至柔’之胜,在于顺应规律,而非对抗刚强。水之所以能滴穿石,是因为它顺应了重力与时间的规律,持续不断地冲击;竹之所以能抗风,是因为它顺应了风力的方向,柔韧地弯曲。治国的‘无为’,亦是如此——不强行干预百姓的自然生活,不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让政令如流水般顺应民心,让教化如竹风般潜移默化,这便是‘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他指向远处的护城河:“你看那河水,平日里平静无波,看似‘无为’,可一旦洪水来临,它便成了护城的屏障,这便是‘至柔’的力量。当年先皇面对西南蛮族的侵扰,没有急着兴兵征伐,而是派使者送去农具与稻种,教他们耕种,让他们能安居乐业。起初蛮族首领不以为然,可几年后,蛮族百姓因农耕而衣食无忧,渐渐不愿再打仗,首领也只能罢兵言和——这便是‘无为之益’,用顺应民心的方式,化解了边境的危机,比千军万马的征伐更有效。”

林晚晴走到李宸身边,捡起一片竹叶,轻声道:“夫君说得是。‘不言之教’不是不教,而是不以强硬的政令去灌输,而是以君主的德行去感化。就像这竹林,从不去教导新竹如何生长,可新竹却在老竹的荫蔽与滋养下,自然挺拔。前几年京中流行奢靡之风,陛下没有下旨禁止,只是自己率先穿着旧衣、吃着粗茶淡饭,还将节省下来的银两用于修缮学堂。官员们看在眼里,渐渐也开始效仿,奢靡之风不令而止——这便是‘不言之教’,用自身的德行做表率,比再多的政令都更有力量。”

“那遇到必须‘有为’的情况,又该如何自处?”李宸追问,“比如遇到天灾人祸,若还‘无为’,岂不是置百姓于不顾?”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道而为。”李昭解释道,“遇到天灾,朝廷开仓放粮、组织救灾,这是顺应民心的‘有为’,而非‘妄为’。就像河水在旱季需要疏导灌溉,这是‘有为’,但这种‘有为’是顺应了水的本性与百姓的需求。当年江南发大水,陛下没有强行要求百姓‘无为’地等待洪水退去,而是组织他们修建堤坝、疏浚河道,这是‘有为’,但这种‘有为’是为了让百姓未来能‘无为’地耕种生活。所以‘无为’与‘有为’,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是否顺应规律、是否契合民心。”

林晚晴补充道:“宸儿,你要记住,‘至柔’的力量,在于其韧性与持久性。治国如烹小鲜,不能频繁翻动,否则鱼肉会碎;但也不能完全不管,否则鱼肉会焦。‘无为’是不频繁地、粗暴地干预,‘有为’是在关键处、在顺应规律处施以援手。就像这竹子,它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有为的滋养),但也需要遵循自然的节奏(无为的等待),如此才能长成参天之势。”

李宸望着竹林在风中起伏,又想起父母的话语,心中对“至柔”与“无为”的理解愈发清晰:“孩儿明白了,‘至柔驰骋至坚’,不是让君主软弱退让,而是让君主以顺应规律的柔韧,去化解刚强的矛盾;‘无为之益’不是让君主消极避世,而是让君主以契合民心的不作为,去实现最大的作为。‘不言之教’是以身示范,让德行如竹风般浸润人心;‘有为’与‘无为’的分寸,在于是否顺应规律、是否利于民生。”

李昭与林晚晴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竹林的沙沙声在风中回荡,仿佛也在为储君的领悟而共鸣。这场关于“柔”与“无为”的论道,让李宸对治国之道有了更辩证的认知——至柔非弱,无为非怠,唯有以柔韧之姿顺应规律,以无为之心契合民心,方能在纷繁复杂的治世中,如至柔之水、至韧之竹,既守住江山的根基,又成就长治久安的伟业。

东宫的夕阳透过竹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宸合上《道德经》,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知道,未来的治国之路,需以“至柔”为策,以“无为”为基,在刚与柔、为与不为之间找到平衡,方能让大靖的江山如这竹林般,历经风雨而愈发坚韧,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无为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