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看故事悟人生 > 第72章 第44个清晨的关火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个清晨的关火声——记凤山巷口的蒸汽往事

一、关火

凌晨五点零七分,凤山巷口的蒸汽突然消散了。李芳关掉最后一个煤炉,铁钳夹着风门的声响像声叹息。铝盆里还剩七个冷馒头,表皮结着白霜,像她这两个月来日益冰冷的心。

玻璃门上的“爱心馒头免费领”海报被撕下时,胶痕扯破了一角。她摸着门框上的油垢——这扇门曾在每个清晨被三十双手推开,如今指纹还在,温度却没了。手机里跳出第17个未接来电,备注是“电视台小张”,她按掉,把围裙叠得方方正正,放进空面粉袋里。

二、起火

故事要从两个月前的霜降说起。48岁的李芳蹲在自家包子铺前择菜,看见环卫工老陈在啃冷硬的玉米饼,霜花粘在他眉毛上,像撒了把盐。这个场景突然戳中她——二十年前她在早市卖煎饼,双手冻得发紫,曾有位阿婆塞给她一个暖手炉,炉盖上刻着“积善”二字。

“从明天起,您来拿热馒头吧。”她把刚出笼的豆沙包塞进老陈手里,面皮上的褶皱还冒着热气。消息像长了翅膀,第三天清晨,铺子前排起了长队:穿橙色工装的环卫工、裹军大衣的流浪汉、牵着孙子的拾荒老人。李芳凌晨两点就起来揉面,碱水渗进冻裂的指缝,钻心地疼,可看着孩子们咬着馒头笑,她觉得值。

第七天,流浪汉阿贵捧着空碗来道谢,碗底卧着颗腌梅子:“大姐,这是俺老家带来的。”李芳把梅子泡在玻璃罐里,阳光穿过时,琥珀色的汁液像凝固的感动。她没想到,这竟是温暖的顶点。

三、变味

第十五天,队伍里出现了穿红围裙的女人。“给我十个,我家狗爱吃。”她把LV包往案板上一甩,香水味盖过了面香。李芳愣了愣:“大姐,这是给有需要的人...”话没说完,红围裙突然拔高嗓门:“装什么清高!我看你就是想骗流量,昨天抖音上都是你!”

队伍骚动起来。有人嘀咕:“听说她儿子在教育局,肯定想靠这个换学区房。”戴口罩的男人突然把馒头摔在地上:“里面有头发!早知道免费没好货!”李芳蹲下去捡,发现那根“头发”竟是胡萝卜丝。老陈想帮她说话,却被环卫工同伴拽走:“别惹事,万一她真有后台...”

第三十天,包子铺来了辆采访车。记者举着话筒追问:“每天送两百个馒头,成本多少?有没有企业赞助?”李芳擦着汗:“就想做点实事...”话没说完,红围裙又出现了,身后跟着三个举手机的大妈:“大家看!她接受采访了,果然在作秀!”人群里爆发出嘘声,有人往她脚边吐槟榔渣,暗红色的汁液溅在围裙上,像道伤口。

四、熄火

第四十四天的冲突来得毫无预兆。凌晨四点,李芳刚把蒸笼抬上灶台,红围裙带着几个男人闯进来,手里挥舞着打印纸:“有人举报你使用过期面粉!”面粉袋被扯开,雪白的粉洒了一地,像场早到的雪。

“你们看!”男人举起手机,屏幕上是断章取义的短视频,标题写着“爱心馒头竟是黑心作坊”。李芳想解释,却被推到墙边,蒸笼晃了晃,滚烫的馒头掉在地上。老陈冲进来时,正看见她蹲在地上捡馒头,眼泪砸在馒头上,洇出深色的印子。

“别捡了李姐...”老陈声音沙哑,递过一块干净的布。巷口突然传来警笛声,红围裙们一哄而散。李芳看着满地狼藉,突然笑了——这笑声吓了自己一跳,像破了洞的风箱,漏出的全是凉气。

五、余温

关店后的第七天,李芳收到封信。淡绿色的信纸上,歪歪扭扭写着:“李阿姨,谢谢你的馒头。我奶奶说,你的手比暖宝宝还暖和。”落款是“每天领馒头的小羽”,信封里掉出张画,画着戴围裙的女人,周围围着好多笑脸。

老陈提着两斤酱牛肉来敲门:“李姐,尝尝我老伴儿的手艺。”他身后跟着几个环卫工,手里捧着自家种的青菜。阿贵站在最后,怀里抱着个布包:“大姐,这是俺给你编的筐,装馒头用。”布包打开,里面是个草编提篮,篮沿缀着晒干的野菊花。

冬至那天,李芳路过凤山巷口,看见老位置摆着个自助菜摊。竹筐上贴着张纸:“自家种的菜,随便拿,留个钱就行。”旁边蹲着个穿红棉袄的小女孩,正给拾荒老人递热水。蒸汽从保温桶里冒出来,模糊了女孩的脸,却暖了整条巷子。

她摸了摸口袋里的草编篮,忽然明白:有些火,看似灭了,其实在别人心里续着。就像当年那个暖手炉,虽然早已锈迹斑斑,可炉盖上的“积善”二字,至今还烫着她的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