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看故事悟人生 > 第107章 十一年后的生命接力:一碗热粥与手术刀的温暖轮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7章 十一年后的生命接力:一碗热粥与手术刀的温暖轮回

十一年后的生命接力:一碗热粥与手术刀的温暖轮回

2008年5月12日那个下午,覃玲正对着高考模拟卷发呆,突然听见房梁发出咯吱咯吱的怪响。还没等她反应过来,整个屋子就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晃起来,墙皮扑簌簌往下掉,墨水瓶在桌上跳起了舞。等她从瓦砾堆里爬出来时,自家的青瓦房已经塌成了一堆碎砖,隔壁王大爷的核桃树斜斜地压在屋脊上,断裂的树根还在往外渗着汁液,像在无声地哭泣。

爸!妈!她扒开半堵墙,看见父亲正用残疾的右腿死死顶住掉落的房梁,母亲把两个妹妹护在怀里,三人缩在墙角瑟瑟发抖。父亲的裤腿被钢筋划开道口子,暗红的血渗出来,在灰扑扑的裤脚上洇成朵喇叭花。那天晚上,一家人挤在邻居搭的塑料棚里,母亲望着漏雨的棚顶直掉眼泪,小妹抱着断了胳膊的布娃娃抽噎,覃玲攥着被压碎的准考证,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她刚算过,离大学报到还有三个月,可家里现在连口热饭都快吃不上了。

就在她对着煤油灯发呆时,棚外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借着昏黄的灯光,覃玲看见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推着车进来,车后座绑着两袋大米,车把上挂着铝锅,热气正从锅盖缝里往外冒。我是镇上中学的谭正华,男人放下东西,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听说你们家遭了难,先填填肚子吧。他揭开锅盖,白花花的大米粥上飘着金黄的油花,旁边还放着一碟炒青菜,绿油油的看着就让人咽口水。

那晚覃玲才知道,谭老师是特意从二十里外的镇上赶来的。他蹲在棚子门口,就着烛光翻看覃玲的成绩单,手指在理科综合那栏轻轻敲着:丫头,你生物成绩拔尖,报川北医学院的临床专业怎么样?以后当医生,既能救人又能安身。他说话时,眼镜片上蒙着一层水汽,不知是棚里的热气还是外面的寒气。临走前,他把一个布包塞给覃玲:这是我先凑的两千块,明天我再去跟镇上的商户们说说,学费的事你别愁。

往后的日子,谭正华成了塑料棚的常客。他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车筐里不是装着给父亲换药的纱布,就是给妹妹们的作业本。有次下大雨,他浑身淋得透湿,却把书包紧紧护在怀里,里面是帮覃玲复印的医学专业资料。我问了医学院的老同学,说这几本解剖图谱最管用。他擦着眼镜笑,雨水顺着额角往下滴,滴在摊开的图谱上,晕开一个个小水圈。

最让覃玲难忘的是开学那天。谭正华带着她去镇上取钱,他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个油纸包,一层一层打开,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零钱。这是张屠户家捐的五百,李老板家三百,还有我这个月的工资......他数钱时,手指有些发抖,鼻尖沁出细汗。当7000块学费整整齐齐码在桌上时,覃玲看见他袖口磨出了毛边,那是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衬衫。

大学五年,覃玲的邮箱里总有谭正华的信。有时是几页剪报,贴着最新的医学研究;有时是张便签,提醒她换季了要添衣服;到了月末,总会有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几百块生活费,用橡皮筋捆着,纸条上写着给妹妹们的学费也凑齐了,别担心。有次寒假回家,覃玲撞见谭正华在砖厂搬砖,他弯着腰往车上摞砖头,汗水把后背的衣服浸得像水墨画。她躲在墙角掉眼泪,才知道那些生活费,是他下了课去打零工挣来的。

时间就像华西医院走廊里的吊瓶,一滴一滴往下坠。当覃玲穿上白大褂,在急诊科抢救病人时,总会想起谭正华教她认药名的样子。直到去年秋天那个下午,护士长突然跑进来:小覃,快!有个脑动脉瘤的病人要转院,情况特别急!覃玲接过病历本,看见患者姓名那一栏写着谭正华,钢笔字突然在纸上晕开一团墨迹——这个名字,她在感谢信里写过无数遍。

赶到转诊中心时,谭正华正躺在推车上,嘴唇发紫,眉头拧成疙瘩。主治医生说: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必须马上转华西!但家属还在外地,转院手续......覃玲没等他说完,抓起电话就拨给医务科:我是急诊科覃玲,08年汶川地震受助的那个,现在需要紧急协调!她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着,眼前却闪过十一年前那个雨夜,谭正华护在怀里的医学图谱。

转院过程比想象中顺利。当谭正华被推进手术室时,覃玲握着他的手:谭老师,别怕,我在呢。他艰难地眨了眨眼,嘴唇翕动着,好像想说什么。手术灯亮起的那一刻,覃玲突然想起大学毕业时,谭正华送她的那本《希波克拉底誓言》,扉页上他写着:行医如行船,善心是罗盘。

两个小时后,主刀医生摘下口罩:动脉瘤成功夹闭了,多亏送得及时。覃玲靠在墙上,才发现后背全被汗水湿透了。守在病床边的夜里,她用棉签蘸水擦谭正华的嘴唇,就像当年他帮她父亲换药那样仔细。凌晨时分,谭正华缓缓睁开眼,看见穿着白大褂的覃玲,先是愣住,随即笑了:丫头,你真成了好医生。

如今谭正华康复出院了,总爱拎着自家种的菜去医院看覃玲。有时赶上她查房,就坐在护士站等,像极了当年在塑料棚外等她放学的样子。有人问覃玲:你这么拼,图啥呀?她总会想起那个装着热粥的铝锅,和手术台上那盏温暖的灯:图啥呢?大概是十一年前那碗粥太烫,到现在还暖着心窝子吧。

故事讲到这儿,我想起老家巷口的修鞋匠。小时候我总去他那儿补鞋,有次看见他把刚挣的钱塞给讨饭的婆婆。后来我去外地上学,再回来时听说他中风住院,正是当年被他帮助的婆婆,天天拎着熬好的粥去医院伺候。你看这世间的事,多像老槐树的年轮,一圈圈长着,看似无关,却都连着心尖上的暖。

前几天路过中学,看见个男生正帮老奶奶提菜篮,阳光把他俩的影子拉得老长。我突然明白,善意从来不是单行道,它更像山间的溪流,你捧一掬水给别人,终会遇见回流的泉。就像覃玲手术台上的那双手,既握着救命的手术刀,也握着十一年前那碗热粥的温度——原来这世间最神奇的魔法,就是把别人给你的光,再轻轻递出去,让它在时光里,长成照亮更多人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