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看故事悟人生 > 第185章 瓷音里的门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景德镇的瓷器街总带着股釉料的腥气。青石板路被历朝历代的脚步磨得发亮,正午的日头照在老胡记的红木招牌上,字最后一笔的捺脚,被去年的台风刮得裂了道缝,老胡用铜钉铆了三下,倒像给这字添了双眼睛。

阿明攥着师傅给的五块银元,手心的汗把布衫都洇湿了。昨儿师傅在坯房摔了个青花碗,瓷片溅在阿明手背上,留下道月牙形的疤:去老胡记挑只品碗回来,要能当样器的。师傅的烟袋锅敲着案头,记住,好碗得有好声,像山涧的泉水撞石头,脆生生的。

老胡记的门帘是蓝印花布的,绣着缠枝莲纹样。阿明掀帘进去时,一串风铃叮当作响——那是用碎瓷片串的,青的、白的、带着冰裂纹的,在穿堂风里晃成片流动的星河。老胡正蹲在柜台后擦只天青釉的碗,拇指摩挲着碗沿的弦纹,动作轻得像在哄睡着的娃娃。

胡老板,阿明把银元往柜台上一放,响声惊得风铃又跳了阵舞,我要只最好的品碗。

老胡抬起头,眼皮耷拉着,倒三角的眼睛藏在皱纹里。他没看银元,先瞅了瞅阿明手里攥着的东西——那是只粗瓷海碗,碗口磕掉块瓷,露出里面灰扑扑的胎土,是阿明自己在坯房练手时烧的,师傅说能盛泔水就不错。

挑碗啊?老胡把天青釉碗往柜台上一搁,碗底与红木桌面相碰,发出声的轻响,像初春屋檐上化的第一滴冰棱,那边架子上随意看,看中哪个,自己敲敲。

阿明走到货架前,架子分三层,顶层摆着细瓷,薄得能透光,碗底的款识小得要眯着眼看;中层是家常用的青花碗,缠枝莲、鱼藻纹,碗沿都滚着圈金边;底层堆着些粗瓷,就是他手里这种,胎厚得像块砖,釉色也发乌。

他想起师傅的话,举起手里的粗瓷碗,往顶层那只描金的碗沿上轻轻一磕。

哐——

声音闷得像口破锣,震得阿明耳朵嗡嗡响。旁边挑碗的老太太吓得一哆嗦,手里的茶盏差点脱手:后生仔,你这是砸碗还是挑碗?

阿明脸一红,赶紧换了只青花碗。这次他学得轻了,粗瓷碗与青花碗相碰,发出的一声,像有人往水里扔了块湿棉絮。他皱起眉,师傅说的脆生生呢?怎么听着倒像自家灶上烧干锅的动静。

换个。他咬咬牙,伸手去够那只天青釉碗。老胡刚擦过的碗沿还带着布纹的温度,阿明屏住气,让粗瓷碗的边缘轻轻贴上那抹温润的天青色。

嗡——

更长更闷的声响从碗底钻出来,像老黄牛在叹气。阿明把天青釉碗往货架上一放,碗底与木架碰撞,竟自己发出声清脆的,他愣了愣,又用手里的粗瓷碗去碰,那声又跟着来了,像块石头堵在嗓子眼。

一上午过去了,货架上的碗被他碰了个遍。细瓷碗、青花碗、描金碗,甚至连底层的粗瓷碗,被他手里的一碰,全成了哑嗓子。老胡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灭不定,看着阿明把最后一只碗放回架上,眉头拧得像团没解开的棉线。

后生,你这碗是从哪儿捡的?老胡磕掉烟灰,烟杆往鞋底上敲了敲。

阿明把粗瓷碗递过去,碗口的豁口硌得他手心发疼:我自己烧的,师傅说...说拿它当参照,挑只比它好的。

老胡接过碗,拇指在豁口上蹭了蹭,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菊花:你拿块石头去碰玉,能听出玉的好声?他转身从柜台最下层摸出只碗,白瓷,碗口边缘有圈淡青的釉,像刚剥壳的莲子。你用这个试试。

阿明接过碗,只觉得轻,像托着片云。碗底的款识是个字,笔锋藏在釉色里,若隐若现。他学着老胡的样子,用这只碗去碰刚才那只天青釉碗。

叮——

声音像山涧的泉水撞在青石上,脆得能弹起来,在店里绕了三圈,才轻轻落在风铃上,引得那串碎瓷片又叮叮当当地和了起来。挑碗的老太太直点头:这才是好声!老胡,就这只,我要了。

阿明眼睛瞪得溜圆,又用手里的白瓷碗去碰那只青花碗。

叮铃——

这次的声音带了点颤,像屋檐下的风铃被风推着晃,缠枝莲的纹样仿佛都跟着动了起来。他再去碰那只描金碗,声音更亮,像初春的阳光洒在冰面上,金粉的光泽似乎都随着声响跳了跳。

怪了...阿明喃喃自语,把自己的粗瓷碗和老胡给的白瓷碗并排放在柜台上。两只碗看着差不多大,可他的碗底厚得像块饼,老胡的碗底薄得能看见对面的人影。

不怪。老胡正用细布擦那只天青釉碗,布纹在釉面上划出淡淡的痕,转眼又消失了,你这碗,胎里掺了砂,釉料也没炼透,敲着能不闷?用它当样,再好的碗也被带坏了声。他把擦好的碗往阿明面前推,挑碗先得有只准头碗,做人做事,不也一个理?

阿明没说话,手指在两只碗的碗沿上轮流敲着。粗瓷碗发出的闷响,白瓷碗则地应和,像两个脾气不同的人在说话。旁边货架上,刚才被他判了的碗,此刻在穿堂风里偶尔相撞,竟都发出细碎的脆响,像谁在低声说着悄悄话。

我师傅...我师傅让我挑只品碗,说以后烧瓷,就得照着这碗的声来。阿明忽然抬头,眼里的光比柜台里的描金碗还亮,胡老板,这只白瓷碗,卖吗?

老胡往烟锅里填烟丝,没抬头:这是我闺女十岁那年烧的,她现在在省里学雕塑,三年没回家了。他顿了顿,烟杆往阿明手里的白瓷碗上轻轻一点,你要是能听出这里面的门道,就拿去。

阿明把白瓷碗往怀里揣,碗沿贴着心口,像揣了只刚破壳的雏鸟。他摸出师傅给的五块银元,往柜台上一放,转身要走,却被老胡叫住。

后生,老胡指着他手里的粗瓷碗,这碗别扔。

留着它干啥?阿明皱眉,这碗烧得歪歪扭扭,釉色也不均,连盛泔水都嫌磕嘴。

老胡扛起靠在墙角的扫帚,慢悠悠地扫着地上的碎瓷渣:留着当念想。知道自己从前烧得多糙,才明白往后该往细里做。他扫帚一扫,把片月牙形的碎瓷扫到阿明脚边,你看这碎瓷,别看它破,釉色里藏着块雨过天青,当年我爹说,这是窑火给的教训。

阿明捡起那片碎瓷,边缘锋利,却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蓝光。他忽然想起师傅坯房里的那句话:瓷是土做的,却能发出金石之声,全凭匠人的手,把心里的亮堂揉进去。

走出老胡记时,日头已经偏西。瓷器街的影子被拉得老长,阿明怀里的白瓷碗偶尔与粗瓷碗相撞,发出的一声,惊得檐下的鸽子扑棱棱飞起,翅膀扫过老胡记的红木招牌,那字上的铜钉,在暮色里闪着点微光。

路过街口的馄饨摊时,张婶正用粗瓷碗给客人盛汤。阿明站住脚,看着那碗在昏黄的路灯下泛着哑光,忽然走过去,用怀里的白瓷碗轻轻碰了碰。

叮——

清脆的声响让张婶愣了愣:阿明,你这碗哪来的?声儿真好听。

阿明笑了,没说话。他想起老胡的话,想起那只白瓷碗里藏着的闺女的心思,想起自己那只粗瓷碗里的砂粒。原来挑碗的诀窍,不在碰得多勤,而在手里的那只,是不是块真材实料的好瓷。

回到坯房时,师傅正蹲在拉坯机旁,手里捏着块泥,转着转着,泥就成了只碗的模样。阿明把白瓷碗往案头一放,拿起自己那只粗瓷碗,往新拉的泥坯上轻轻一磕。

噗——

沉闷的声响让师傅抬起头,眉头刚要皱,却见阿明拿起那只白瓷碗,往泥坯上一碰。

叮——

声儿脆得像山涧的泉水,惊得坯房梁上的燕子探出头来。师傅的烟袋锅停在嘴边,看着阿明眼里的光,忽然笑了:看来,你找到门道了。

阿明没说话,只是把那只粗瓷碗摆在案头最显眼的地方。碗口的豁口对着窗外,月光照进来时,正好在坯房的地上投下道月牙形的影子,像给那些待烧的泥坯,画了个明亮的记号。

后来阿明成了瓷器街有名的听瓷匠,不用看,不用摸,只凭两只碗相碰的声儿,就知道胎里有没有砂,釉料炼没炼透。有人问他诀窍,他总把怀里的白瓷碗掏出来,再拿出那只粗瓷碗,让两只碗轻轻一碰。

你听,他指着那声闷响,又换只细瓷碗与白瓷碗相碰,清脆的声漫开来,道理都在这瓷音里——你自己是块啥料,碰出的就是啥声。

老胡记的风铃依旧在穿堂风里摇晃,阿明后来才知道,那只白瓷碗的碗底,刻着个极小的字。想来老胡的闺女每次烧瓷,都把想家的心思揉进了泥里,难怪那声音听着,总带着点温柔的牵挂。

而阿明自己,再也没烧过粗瓷碗。但他总把那只豁口碗带在身边,像带着面镜子——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才明白该往哪儿去。瓷器街的青石板路依旧发亮,每天都有挑碗的人来来往往,老胡坐在门槛上抽旱烟,看着那些举着碗互相碰撞的手,偶尔会想起多年前那个攥着粗瓷碗的后生,眼里的光,比任何瓷器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