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看故事悟人生 > 第262章 下邳城的刀与棋:吕布为何宁死不听陈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2章 下邳城的刀与棋:吕布为何宁死不听陈宫?

下邳城的刀与棋:吕布为何宁死不听陈宫?

建安三年冬天的下邳城,寒风裹着雪粒子砸在城墙上,像无数把小刀子在刮。城楼上的吕布裹紧了铠甲,望着城外黑压压的曹军大营,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身后站着陈宫,这位以智谋闻名的谋士,正第三次劝他分兵:“将军带精锐出屯城外,我守城内,曹军远道而来,粮尽必退,到时候我们内外夹击,定能破敌!”

吕布沉默着摇头,没等他说话,身后的妻子严氏拽了拽他的袖子,声音发颤:“将军可别忘了郝萌那夜的事!陈宫连曹操都能反,如今你把家小和城池都交给他,要是他再反一次,咱们还有活路吗?”

吕布叹了口气,看向陈宫。陈宫的脸涨得通红,想说什么,却最终只是别过了头。这一幕,像根刺扎在两人心里——他们之间的信任,早在一年前那个深夜,就被郝萌的刀砍得粉碎了。要讲清吕布为什么死活不听陈宫的话,还得从三年前兖州那桩“请神”的事说起。

一、陈宫的“算盘”:找把“砍曹操的刀”

东汉末年的兖州,说起来是块肥肉,其实是个“四战之地”——东有徐州陶谦,西有洛阳李傕郭汜,南有淮南袁术,北有冀州袁绍,谁都想来咬一口。建安元年,曹操正带着大军去打徐州,把兖州的老家晾得空空的,这给了陈宫一个机会。

陈宫不是普通人,他是兖州本地士族的“话事人”之一。之前曹操在兖州杀了名士边让,还把不少士族的田产收了充军粮,兖州的豪强们早就憋了一肚子火。陈宫一看曹操主力不在,就找了时任陈留太守的张邈,两人蹲在屋里合计:“曹操这小子忘恩负义,咱们不如找个人来,把他赶出去,咱们自己管兖州!”

找谁呢?张邈提了几个名字,都被陈宫否了:袁术太抠,袁绍太傲,刘表太怂,没一个能当“刀”用。直到陈宫想起了吕布——那个从长安逃出来,正四处蹭饭的“飞将”。

吕布那时候的处境,说好听点是“流离四方”,说难听点就是“丧家之犬”。他从长安逃出来时,身边就带了几百个并州老部下,骑术好,能打仗,但人太少。后来依附袁术,袁术嫌他反复无常;投靠袁绍,袁绍又怕他夺权,差点派人杀了他。吕布正愁没地方落脚,陈宫的橄榄枝就递过来了。

陈宫找吕布的时候,话说得特别漂亮:“将军勇冠天下,兖州人都敬服您!如今曹操东征,兖州空虚,我们愿推您为兖州之主,共拒曹操,成就大业!”

吕布听了这话,心里美得冒泡——终于有人把他当“主子”了,当即就答应了。可他没琢磨透,陈宫这话里藏着个大窟窿:“共拒曹操”是真的,“共推为主”却是假的。陈宫心里打的算盘,是让吕布当把“砍曹操的刀”——曹操是兖州士族的敌人,吕布能打,正好用来砍曹操;等曹操被砍走了,这把“刀”要是听话,就留着镇场子;要是不听话,再找个机会收起来,兖州终究还是他们士族的。

那时候的吕布,光顾着高兴,没看穿这层意思。他带着几百个并州老部下,风风火火地进了兖州。没想到,陈宫的号召力是真强——他振臂一呼,兖州七八十座城池全反了曹操,只剩鄄城、范县、东阿三座小城还跟着曹操。吕布站在兖州城楼上,看着底下跪拜的人,真觉得自己成了“兖州之主”。

可没高兴多久,他就发现不对劲了。打仗的时候,主力部队都是兖州本地的兵,归陈宫、张邈管;他的并州老部下,只能当先锋、打硬仗,指挥权根本不在他手里。有一次,吕布想调一支兖州兵去守粮仓,结果领兵的校尉直接说:“得听陈从事(陈宫当时的官职)的令,将军您说了不算。”

吕布这才明白,自己哪是什么“兖州之主”,顶多是陈宫他们请来的“临时工”——活干完了,能不能拿到工钱都不一定。但他没办法,自己就几百人,离开陈宫的本地势力,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捏着鼻子忍了,跟陈宫维持着“表面和气”。

二、郝萌之变:那夜的血,浇灭了最后一点信任

建安元年六月,下邳城的深夜格外安静,只有巡夜士兵的脚步声。吕布刚睡下,就被一阵喊杀声惊醒——“杀进府衙,活捉吕布!”

声音越来越近,吕布连鞋都没穿好,拽着妻子严氏、女儿就往后门跑。他不知道是谁反了,只听见叛军的口音像河内那边的人。慌乱中,他想起了部将高顺——高顺的“陷阵营”军纪最严,肯定靠得住。于是带着家眷,跌跌撞撞地跑到高顺的营寨。

高顺见吕布这副模样,赶紧迎上去:“将军,叛军是谁的人?”

吕布喘着粗气:“听口音像河内人,你赶紧去看看!”

高顺心里一琢磨,河内籍的将领里,只有郝萌最近跟袁术走得近。他当即点齐“陷阵营”的士兵,往府衙方向冲。叛军见高顺来了,顿时乱了阵脚——“陷阵营”向来以一当十,没一会儿就把叛军压制住了。

打到天亮的时候,郝萌的部将曹性突然反水,拿着刀就冲郝萌砍去:“你这叛贼,敢害将军!”郝萌也急了,回身就刺,两人打在一块。最后曹性被郝萌刺伤了腿,郝萌被曹性砍断了胳膊。高顺趁机冲上去,一刀斩了郝萌的头。

随后,高顺让人把重伤的曹性抬到吕布面前。吕布坐在椅子上,脸色铁青,问曹性:“郝萌为什么反?是谁指使你的?”

曹性忍着痛,大声说:“是袁术!袁术答应给我好处,让我跟着郝萌反!”

吕布又问:“就你们两个?还有没有同谋?”

曹性看了一眼站在吕布身边的陈宫,咬着牙说:“还有陈从事(陈宫)!他早就跟郝萌串通好了,要不是我反水,将军您现在已经……”

这话一出口,满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吕布猛地看向陈宫,只见陈宫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从脸颊红到耳朵根,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腰里的剑,眼神躲闪,不敢跟吕布对视。

谁都知道,“面赤”不是害羞,是心里有鬼。当时在场的高顺、张辽等人,都偷偷看吕布的反应,等着他下令抓陈宫。

可吕布却沉默了。他盯着陈宫看了半天,最后只说了一句:“陈宫是大将,这事算了,别再提了。”

没人知道吕布心里有多憋屈——他早就怀疑陈宫不真心,可真被人戳穿了,他却不敢动陈宫。为什么?因为当时吕布刚从兖州败出来,投奔徐州的刘备,后来又趁刘备打袁术,夺了徐州。可他手里的兵,还是那几百个并州老部下,徐州的本地势力,大多跟陈宫交好。要是杀了陈宫,徐州的兵一哗变,他又得变成“丧家之犬”。

那天之后,吕布就变了。以前陈宫提建议,他还会琢磨琢磨;现在陈宫不管说什么,他第一反应就是“这小子是不是又想坑我?”。他把自己的并州老部下都安排在身边,守城、看粮、保护家眷,一点都不敢交给陈宫的人。两人的关系,从“表面和气”变成了“互相提防”——你防着我夺权,我防着你害我,就像两只蹲在一个笼子里的老虎,谁都不敢先动爪子。

三、下邳死局:陈宫的“好计”,为什么成了“催命符”?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带着大军来了。这次曹操是铁了心要灭吕布——他亲率夏侯渊、夏侯惇、许褚等大将,把下邳城围得水泄不通,水泄不通,连只鸟都飞不出去。

下邳城的粮食一天天减少,士兵们也开始慌了。陈宫看着城外的曹军,心里急得不行,就找吕布提了个计策:“将军,曹操远道而来,粮草肯定不多。您带一支精锐骑兵,出屯在城外的小沛,我带着剩下的人守下邳。要是曹操来打您,我就领兵出城,抄他的后路;要是曹操来攻城,您就从外面夹击他。顶多十天,曹军的粮就断了,到时候咱们再反击,肯定能赢!”

从打仗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个好主意——曹操最怕的就是分兵夹击,当年在官渡打袁绍,就差点因为分兵被拖垮。可吕布听完,却摇了摇头,没说话。

陈宫急了:“将军,再犹豫就来不及了!下邳城撑不了多久啊!”

吕布还是没答应。当天晚上,严氏找吕布说话,一开口就哭了:“夫君,你可不能听陈宫的啊!当年曹操待陈宫多好,把他当亲兄弟,他还不是反了曹操?现在你待陈宫,还不如曹操待他好,你要是把城和我们娘俩都交给陈宫,自己出去打仗,他要是反了,咱们娘俩还有活路吗?你忘了郝萌那夜的事了?”

严氏的话,正好说到了吕布的心坎里。他不是不想赢,是不敢赌——赌陈宫不会反。之前郝萌之变,陈宫虽然没被抓现行,但“面赤”的样子,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现在要是自己出城,下邳城里的兵都是陈宫的人,陈宫要是关了城门,自己就成了“无家可归的野狗”,连家眷都保不住。

第二天,吕布找陈宫,说:“公台,不是我不听你的,实在是家眷在城里,我放心不下。咱们还是坚守下邳,等袁术的救兵来吧。”

陈宫一听,就知道吕布是信不过自己,心里又急又气,却没办法——他知道吕布的顾虑,可他也没法证明自己不会反。只能眼睁睁看着下邳城的粮食越来越少,士兵们越来越没斗志。

后来,曹操见吕布不出来,就下令挖沟,把下邳城的水引过来,淹了城池。下邳城里的人,连喝水都成了问题,不少士兵偷偷跑出去投降曹操。吕布的部将侯成、宋宪、魏续,见大势已去,就把吕布绑了,开城门投降了曹操。

白门楼那天,曹操坐在上面,问吕布:“你还有什么话说?”

吕布看了一眼站在曹操身边的陈宫,突然笑了,对着陈宫喊:“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何如?”——陈宫啊陈宫,你平常总说自己聪明,有本事,现在怎么跟我一起成了阶下囚了?

陈宫没看吕布,只对曹操说:“我只是选错了主公,死而无憾。”

曹操杀了吕布,也杀了陈宫。临刑前,陈宫看着下邳城的方向,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要是当初没找吕布当“刀”,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而吕布到死,可能都在想:要是当初没信陈宫的话,没去兖州,会不会不用死得这么惨?

四、不是吕布蠢,是“互相利用”的局,本就走不到头

很多人都说,吕布不听陈宫的话,是因为他“有勇无谋”“多疑寡断”。可看完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吕布的“不听”,不是蠢,是怕——怕自己再次被利用,怕自己连最后的家眷和地盘都保不住。

陈宫和吕布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互相利用”的交易:陈宫需要吕布的武力,去打曹操,维护兖州士族的利益;吕布需要陈宫的势力,找个落脚的地方,当个“主子”。他们没有共同的目标,没有彼此的信任,就像两个各怀心思的商人,凑在一起做买卖,一旦生意赔了,就只能散伙。

郝萌之变,是这场交易的“裂痕”——陈宫的嫌疑,让吕布看清了“工具人”的命运;而吕布的隐忍,也让陈宫明白,这个“主子”终究是管不住的。到了下邳城,陈宫的计策再好,也抵不过“信任破裂”的鸿沟——吕布不敢把后背交给一个曾经可能害过自己的人,陈宫也没法证明自己不会再反。

最后,他们都死在了下邳城的寒风里。陈宫的“智计”,没能救得了自己;吕布的“骁勇”,也没能保住自己。他们的悲剧,不是因为某一个人的错,而是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走在了两条不同的路上——陈宫想的是“士族的利益”,吕布想的是“自己的地盘”,两条路凑到一起,终究还是要分岔。

要是当初陈宫真心辅佐吕布,要是当初吕布没那么多疑,三国的故事会不会不一样?可惜,历史没有“要是”,只有留在白门楼上的叹息,和那段关于“刀与棋”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