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 > 第161章 下达“清党”密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7时,南京鸡鹅巷秘密情报组办公楼。晨雾未散,院墙内已传来整齐划一的皮靴声。

三楼小会议室,长桌铺墨绿呢台布,桌端摆着小型中山先生半身像,像前供两支蜡烛,火苗笔直,仿佛也被屋内肃杀之气镇住。

陈默穿一身呢子料军便服,肩章上的金星闪亮,坐在桌尾,指腹无意识摩挲着袖口银扣。

那是沈兰送他的最后一件物事,如今成了他在狼窝里唯一的“温度”。

左右是同科四名股长,皆正襟危坐。对面空着的主位,椅背高出众人一截,像无声昭示权威。

门被推开,戴笠戎装笔挺步入,身后跟着副官小于,怀抱一摞蓝色文件夹。

蜡烛火焰猛地摇晃,众人齐刷刷起立,靴跟碰撞,清脆得刺耳。

戴笠抬手示意坐下,自己并不落座,目光扫过每一张脸,最后停在陈默身上,微微一笑:“陈科长,上海滩的潮水洗得干净,到了南京,可更要守得住堤岸。”

陈默心头一跳,起身立正:“谨记老板教诲。”

戴笠不再寒暄,抬手示意小于发文件。蓝色文件夹人手一份,封面印着“绝密?清党”二字,猩红得夺目。

翻开,是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名义签发的密令:

“……查有奸宄潜藏,煽动工潮,蛊惑青年,扰乱北伐后方。着即由秘密情报组会同宪兵、警备司令部,于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同时搜捕赤化分子,首恶务除,限期半月,肃清后方……”

陈默视线掠过“半月”“肃清”几字,耳膜突突作响,仿佛有人在他颅内擂鼓。

他强压情绪,抬眼观察众人:左侧一科科长王德发嘴角微扬,似已嗅到血腥味;右侧三科科长王新衡则面无表情,只在“半月”二字上点了点铅笔。

戴笠声音低沉,却字字如刀:“诸位,最高领袖已下铁令。二科负责制定‘清党’实施细则并汇总名单,三科负责行动队调配,一科负责舆论掩护。陈科长——”

他目光再次锁住陈默,“给你三天,把南京地区‘进步人士’详细名册、活动规律、藏匿点,全部列清。记住,宁可错抓,不可漏网!”

“是!”陈默起立,脚跟并拢,一颗心却直往下坠。

上午10时,二科科长办公室。

门一关,陈默立刻扯开领扣,任冷风灌进脖颈。

三天!短短72小时,就要把南京地下党推向屠宰场。

他走到窗前,背对走廊,取出微型笔记本,用铅笔速记:

“1. 清党令已下,期限半月,南京首当其冲;2. 三天内交名单;3. 必须尽快获取完整抓捕底册;4. 夫子庙老茶馆,加急!”

写罢,他把纸条卷成牙签大,塞进中空钢笔——这支笔身灌有白蜡,遇热水即软化,可迅速毁迹。

刚收好,门外传来脚步声,副科长李诚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叠草稿:“陈科长,这是各科报上来的‘可疑分子’草单,你先过目,今晚咱们汇总。”

陈默接过,随手翻看:第一页便是“金陵大学,李教授,鼓吹赤化唯物史观”;再往后,“浦镇机厂,赵姓工头,组织同乐社”“下关码头,王姓搬运,散发传单”……密密麻麻,足有200余人。

他心头火起,却不得不微笑:“效率真高,才两天就搜罗这么多。”

李诚凑近,压低声音:“戴老板发话,首功者晋一级,还奖一千现大洋。陈科长,上海案子你风头出尽,这回可别让兄弟们喝西北风。”

陈默笑笑,拍拍他肩:“放心,有肉大家一起吃。”

待人走远,他立刻把草拟名单摊在了桌面上,用铅笔在“李教授”“赵工头”等名字旁轻点——这些正是组织给他的“骨干名单”里的人!他数了数,重合者竟有37名。冷汗瞬间湿透背脊。

凌晨4点,南京鸡鹅巷的国民党秘密情报组总部。

陈默手里提着一只“亨得利”公文包,里面装着夜里写好的“南京进步人士初步名册”——共187人,名字后面都跟着“活动特点、可疑程度、建议措施”,密密麻麻,像一张死亡花名册。这是他交给戴笠的“作业”,也是进入机密档案室的“门票”。

来到秘密情报组二科办公楼铁门半掩,门房打着瞌睡。

陈默轻咳一声,值班宪兵立刻睁眼,见是他,忙不迭放行——3天期限已到,谁都不敢耽误“清党”进度。

走到三楼档案室门口,灯光亮得刺眼。

两名持枪守卫分立左右,中间是一张移动检查台,所有进出人员须登记、搜身、扣押火种。

陈默递上证件,守卫对照花名册,又翻看他带来的“作业”,才抬手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