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 > 第210章 “九一八”事变爆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0章 “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1年9月19日的南京城,晨雾还没散尽,陈默刚走进情报处大门,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撞得差点一个趔趄。

抬头望去,只见戴笠的贴身警卫抱着一叠报纸,脸色煞白地往局长办公室跑,报纸头版的黑体字刺得人眼睛发疼——“日军突袭沈阳,北大营沦陷”。

他心里猛地一沉,快步走到传达室,抓起桌上的《中央日报》。版标题占了大半版面,“九一八夜,日军炮轰北大营,东北告急!”

几个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指尖发颤

报纸里夹着的号外还带着油墨味,上面印着日军占领沈阳城的照片,街道上飘着太阳旗,百姓扶老携幼地逃亡,背景里是被炸毁的房屋残骸。

“陈处长,您看了吗?小鬼子真敢动手!”传达室的老向搓着手,语气又急又怒,“昨晚收音机里还说东北军在和日军谈判,怎么一夜之间就……”

陈默没接话,指尖捏着报纸边缘,指节泛白。

他想起三个月前截获的日军密电,上面只模糊写着“九月下旬,东北有行动”,当时戴笠说“日军惯于虚张声势”,把密电压在了最底层,没往上报——现在想来,那根本不是虚张声势,是蓄谋已久的侵略!

他转身往自己办公室走,走廊里乱成一团。

科员们围着报纸议论纷纷,有人拍着桌子骂“小鬼子欺人太甚”,有人压低声音说“南京政府怕是要妥协”,还有人忧心忡忡地问“会不会调咱们去东北打仗”。

陈默穿过人群,刚走到办公室门口,就被张副官拦住了。

“陈处长,局座让你立刻过去。”于副官脸色凝重,手里攥着一份电报,“东北那边传来急电,张学良将军请示南京,要不要派兵反击,局座正等着你的分析。”

陈默跟着于副官走进局长办公室,戴笠正背对着他们站在窗前,手里夹着烟,烟灰掉在地毯上都没察觉。

办公桌上摊着几份电报,最上面那份是张学良发来的,字迹潦草,能看出发报人有多急切。

“你来了。”戴笠转过身,眼底布满红血丝,语气却异常平静:

“陈默看看这些电报,说说你的想法——南京现在有两种声音,一种说要北上抗日,毕竟东北是咱们的国土,不能就这么丢了;另一种说要先剿共,苏区的红军才是心腹大患,要是调主力去东北,红军肯定会趁机扩大根据地。你觉得,该选哪条路?”

陈默拿起电报,快速扫了几眼。

张学良的电报里说“日军兵力约两万,东北军可调动兵力十万,但若无南京支持,恐难持久”;南京国防部的电报则说“剿共部队已集结完毕,若暂停行动,前期准备全白费”。

他放下电报,指尖在桌沿轻轻敲击——这哪里是选路,是蒋介石在“攘外”和“安内”之间做权衡,而戴笠要的,是符合蒋介石心意的分析。

“老师,依学生看,北上抗日固然重要,但苏区的威胁不能忽视。”

陈默放缓语气,故意顺着戴笠的心思说,“日军虽然占了沈阳,但短期内未必会继续南下,毕竟他们的兵力有限,还要稳住东北的局势。可红军不一样,这两年他们发展太快,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十多块根据地连成片,兵力快8万了,要是咱们调主力北上,他们肯定会趁机打过来,到时候腹背受敌,更麻烦。”

他一边说,一边观察戴笠的表情。

果然,戴笠的眉头舒展了些,把烟摁灭在烟灰缸里:“你说得对,红军才是心腹大患。不过……”

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犹豫,“抗日是民心所向,要是南京不表态,老百姓会骂咱们卖国。蒋介石先生那边,也在为难。”

陈默心里冷笑,嘴上却继续说:“局座,其实不用这么为难。咱们可以先派少量兵力去东北,做做样子,安抚民心,主力继续留在南方剿共。等把红军剿灭了,再集中兵力北上,到时候既能收复东北,又能稳固政权,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话正好说到戴笠心坎里。

他点点头,拿起笔在电报上签了字,递给于副官:“按这个意思,给军政部回电。另外,让情报组所有人都动起来,一方面盯着东北日军的动向,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红军的部署,尤其是赣南闽西那边,我怀疑他们会趁乱搞事。”

于副官接过电报走了出去,办公室里只剩下陈默和戴笠。

戴笠盯着他看了半天,突然说:“你昨晚没回家吧?我听值班的人说,你在办公室整理剿共情报到后半夜。”

陈默心里一紧,连忙说:“是啊,想着剿共的事急,就没回去。没想到……没想到东北那边出了这么大的事。”

他故意露出懊恼的表情,“早知道日军会动手,当初就该把那份密电再往上递递。”

“不关你的事,是我大意了。”

戴笠摆了摆手,语气缓和了些,“不过现在也不晚,你从今天起,重点盯两项情报:一是日军在东北的后续行动,二是红军有没有趁乱扩张的迹象。有任何异常,立刻向我汇报。”

“是!”陈默躬身应下,转身走出办公室。

关上门的瞬间,他脸上的表情瞬间变了——戴笠的态度很明确,蒋介石还是要坚持“剿共”优先,所谓的“北上抗日”,不过是做给老百姓看的幌子。而他的机会,就在这里。

回到自己办公室,陈默锁上门,从暗格里拿出那份被压了三个月的日军密电,还有这半年来整理的红军根据地资料。

他把密电摊在桌上,上面的“九月下旬,东北有行动”几个字,此刻显得格外刺眼。

如果当时这份密电能送到苏区,或许东北的局势能不一样?可他身不由己,只能在敌人的心脏里,小心翼翼地传递着希望。

他拿起红军根据地的资料,里面记录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过,还有井冈山、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兵力部署。

从1927年到1930年,红军从几百人发展到8万多人,多次击败国民党军的“进剿”和“会剿”。他们靠的不是武器装备,是民心,是“打土豪、分田地”的信念——而这,正是蒋介石最害怕的。

“现在日军侵华,全国民心都在抗日,蒋介石还要坚持剿共,这就是最大的矛盾。”

陈默用笔在纸上写着,“苏区肯定会利用这个机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争取更多百姓的支持。而我要做的,就是把国民党军的剿共部署,还有日军的动向,都传递给苏区,让他们既能应对围剿,又能把握抗日的主动权。”

他突然想起昨天去玄武湖接头时,联络员说的话:“组织让你注意收集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双重情报,现在民族危亡,红军不仅要反围剿,还要准备抗日。”

当时他还不太明白,现在终于懂了——苏区的眼光,比南京政府长远得多,他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而不是一党一派的利益。

陈默把密电和红军资料放进暗格,又拿起桌上的《中央日报》,仔细看着上面的新闻。除了东北的消息,还有一篇报道说“南京政府拟派何应钦前往江西,督战第二次剿共”。

他心里一动,何应钦是蒋介石的亲信,他去江西,说明第二次剿共很快就要开始了,而且规模会比第一次更大。

“必须尽快把这个消息传递给苏区。”

陈默拿起笔,开始整理国民党军的剿共部署。他把部队编制、指挥官姓名、武器装备一一列出来,重点标注了“何应钦督战”这个关键信息。

然后,他翻开那本《唐诗三百首》,准备把情报转化为加密代码——虽然组织说要更新密码,但新的加密方式还没传来,只能先用旧的。

刚写了几个代码,门外传来敲门声。“陈处长,局座让你去参加紧急会议,讨论东北和剿共的事。”是小李的声音。

陈默把代码纸折起来,塞进钢笔杆里,然后拿起那份伪造的“剿共情报分析”,打开门走了出去。

走廊里的议论声已经小了很多,科员们都拿着文件,匆匆往会议室走。陈默跟着人群,心里却在盘算着:会议上肯定会确定第二次剿共的时间和部署,他必须把这些信息记下来,尽快传递给苏区。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几个穿着军装的官员坐在桌前,争论得面红耳赤。

有人拍着桌子说“要先抗日,再剿共”,有人反驳“红军不除,国无宁日”,还有人说“要和日军谈判,争取时间”。

陈默找了个角落坐下,拿出笔记本,假装记录,实则在观察每个人的表情——这些争论,恰恰暴露了南京政府的分裂和软弱。

戴笠最后发言,他清了清嗓子,语气不容置疑:“委员长已经决定,剿共不能停,抗日也要表态。具体安排是:派三个师北上,进驻山海关,名义上是抗日,实则是防备日军南下;主力部队继续留在江西,由何应钦将军督战,下个月月初,发起第二次剿共。”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陈默在笔记本上写下“十月初,第二次剿共,何应钦督战”,笔尖用力,把纸都戳破了。他知道,接下来的一个月,会是最关键的时刻——他要在国民党军发起围剿前,把所有情报传递给苏区,还要应对戴笠越来越严的监控。

会议结束后,陈默走出会议室,外面的阳光已经很亮了。

他抬头望去,南京城的天空灰蒙蒙的,就像此刻的局势——日军侵华,内战不休,百姓在苦难中挣扎。但他的心里,却燃起了一丝希望。

他想起苏区的同志们,想起那些为了信仰而战斗的红军战士,想起联络员说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他握紧口袋里的钢笔,里面藏着刚写好的加密情报。

他知道,这条路很难走,随时可能暴露,随时可能牺牲,但他别无选择。因为他不仅是国民党情报处的组长,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他要做的,就是在黑暗中传递光明,在绝望中点燃希望,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为苏区、为抗日,争取一线生机。

回到办公室,陈默把会议记录整理好,然后拿出那份加密情报,仔细核对了一遍。

他坐在桌前,开始起草给戴笠的“剿共情报分析报告”,报告里,他故意夸大了红军的“威胁”,却弱化了国民党军的部署漏洞——这既是为了麻痹戴笠,也是为了给苏区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更加凶险,但他已做好准备,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他也会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