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 > 第228章 上交“调查报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京城的晨雾刚散,复兴社总部前的青砖路上还沾着湿意。

陈默抱着厚厚的“赵山河内鬼案调查报告”,脚步稳而缓地走向顶楼——戴笠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钢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淡淡的雪茄味,压得人心里发沉。

“老师,赵山河的线索,学生整理成报告了。”

陈默轻轻推开门,将报告放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封面“绝密”二字用红漆印得醒目,边角还故意做了磨损处理,像份反复翻阅的旧档。

戴笠放下钢笔,指尖夹着雪茄,目光落在报告封面上,没立刻翻开:“陈默你花了三天,就整理完了?”

他语气听不出喜怒,鹰钩鼻在晨光下投出的阴影,正好罩在报告标题上。

“这三天我没敢休息,把储藏室的旧档案全翻了一遍,又核对了赵山河的笔迹和联络记录。”

陈默垂着手,语气诚恳,“幸好找到了几份关键证据,能串起整个线索——您看,这是他当年的潜伏备案,还有伪造的译电底稿,都能对上。”

戴笠终于拿起报告,指尖捻着纸页,一页页地翻。

陈默站在旁边,眼角的余光悄悄留意着他的神色——翻到“赵山河1932年假死,潜伏情报二处”那页时,戴笠的眉峰挑了挑;看到“第三次围剿粮草点篡改证据”时,他指尖在“东村”二字上顿了顿;直到翻到最后“赵山河已撤离,线索中断”的结论,他才停下动作,把报告扔回桌上。

“线索中断?”

戴笠冷笑一声,雪茄烟蒂在烟灰缸里摁灭,“你倒会选时候,刚找到点影子,人就没了?”

陈默心里早有准备,从口袋里掏出份泛黄的电报底稿,递了过去:“老师,这是1933年第四次围剿结束后,江西发来的密电,说‘共军联络员赵山河已离赣赴沪,踪迹不明’——当时没人在意,现在学生看来,他是怕暴露,提前跑了。”

戴笠接过底稿,仔细看着上面的发电时间和署名,眉头渐渐舒展开——发电人是江西绥靖公署的老部下,绝不会造假。

他抬头看向陈默,眼神里的怀疑淡了些:“你怎么确定,这赵山河就是前四次围剿失利的内鬼?万一只是个小角色,碰巧撞了线索呢?”

“绝不是碰巧。”

陈默往前凑了半步,声音压得低,“您看报告里的联络记录,他每月初一去城南茶馆,十五去城西死信箱——这两个点,正好是咱们前阵子盯梢时,发现的‘可疑联络点’。还有第三次围剿的粮草点,他故意把‘西村’译成‘东村’,和我当时收到的信号干扰记录完全吻合——不是他干的,谁还能有这么精准的时机和权限?”

他这话半真半假,既把自己当年的“错译”摘得干干净净,又把所有疑点都钉在赵山河身上。

戴笠重新拿起报告,翻到“证据链”那一页,上面用红笔标着“笔迹吻合”“联络点重合”“时间线一致”三个关键点,每个点后面都附着对应的附件,看起来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调查科那帮人查了两个月,没查出个屁,你倒好,三天就揪出了根线。”

戴笠的语气缓和下来,甚至带了点赞许,“看来复兴社没有白养你,心思够细的。”

陈默连忙低头:“都是老师指导得好,学生只是做了分内事。其实这次能发现线索,也是偶然——前两天整理旧档时,不小心撞掉了档案柜,这份赵山河的秘密联络档案才露出来,不然还被埋在里面呢。”

他故意强调“偶然”,避免戴笠怀疑他刻意追查,显得一切都是“天意”。

戴笠点点头,没再追问,手指在报告上轻轻敲着:“赵山河以前在情报二处,现在调查科正好在查二处,你说,要不要让他们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

“必须查!”

陈默语气坚定,“赵山河在二处待了两年,肯定和不少人有交集,说不定还有同伙没暴露。现在线索虽然断了,但顺着他的人际关系查,说不定能挖出更大的鱼——也能给总部一个交代,前四次围剿失利,不是咱们无能,是内鬼作祟。”

他特意戳中戴笠的要害——总部对四次围剿失利早已不满,要是能把责任推给“内鬼赵山河”,如果调查科继续盯着他再查下去,有可能会对他不利。

戴笠终于露出了狐狸般的笑容:“好吧,按你说的,让他们查吧,要把内鬼查个朝底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