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 > 第275章 成功送达红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34年11月下旬,南京的天空终于放晴,阳光透过情报一处的玻璃窗,在陈默桌上的战报上投下暖黄的光斑。

他坐在椅上,指尖捏着份刚收到的《国军追剿战报》,目光紧紧锁在“红军突破黔北三道封锁线,向遵义方向转移”的字句上,悬了多日的心,终于缓缓放下。

三天前,他在暴雨中完成情报交接;两天前,苏晴通过紧急渠道将情报送出;而现在,战报印证了情报已成功送达红军指挥部——这份标注着“薛岳部布防、娄山关碉堡位置、乌江渡口守军换岗时间”的情报,终于帮红军避开了鬼门关。

“处长,您看这份战报了吗?红军居然突破了三道封锁线,真是没想到!”

柳媚拿着战报走进来,脸上满是诧异,语气带着不解,“咱们明明掌握了他们的转移路线,还在黔北布了三道防线,怎么还能让他们跑了?”

陈默抬起头,掩去眼底的波澜,语气平淡:“红军擅长山地作战,又熟悉地形,加上王家烈部内部涣散,防线漏洞太多,被突破也正常。”

他刻意将原因归结为“国军内部问题”,避开“情报泄露”的可能,同时观察柳媚的反应——她眉头紧锁,显然在怀疑追剿部署的有效性,并未联想到情报传递。

“可也不能这么轻易就让他们突破了啊!”

柳媚走到桌前,指着战报上的封锁线示意图,“您看这里,娄山关的碉堡群,本来能堵住他们的,结果只守了一天就被攻破了,肯定是守军贪生怕死!”

陈默顺着她的话头道:“确实有这个可能。戴老板已经下令严查失职军官了。你整理一份‘黔北封锁线失守原因分析’,重点从守军士气、兵力配置两个方面入手,下午报给我。”

他刻意转移话题,将柳媚的注意力引到工作上,避免她继续追问“红军突围原因”。

“好!”柳媚答应得干脆,转身离开时,仍忍不住回头看了眼战报,眼里满是不甘——她始终想不通,为何占尽优势的国军,会一次次让红军从眼皮底下溜走。

陈默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拿起战报,指尖轻轻划过“红军伤亡不足千人”的记录,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他能想象到红军指挥部收到情报时的场景——将领们围在地图前,根据情报调整路线,避开薛岳部的主力,绕开娄山关的碉堡,从王家烈部防守薄弱的乌江下游浅滩渡江,用最小的代价突破了三道封锁线。

这份情报,不仅是纸面上的文字,更是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

湘江战役的惨烈还历历在目,鲜血染红的江水仿佛就在眼前,而现在,因为他传递的情报,更多的战士得以活下来,继续踏上长征路。这份成就感,远比在复兴社获得任何嘉奖都更让他振奋。

他打开档案柜,取出之前整理的情报底稿——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道封锁线的兵力弱点、突破路线,甚至标注了守军的换岗间隙。

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是他熬夜从戴笠的绝密文件中抄录的,是他冒着被柳媚发现的风险传递的,如今终于有了最好的结果。

“陈先生,老吴让我给您带个话。”

老周的声音突然在门口响起,他端着一摞文件,假装送资料,压低声音道,“情报已经送到红军指挥部,他们按您标注的路线走的,顺利突破了封锁,损失很小。苏小姐也让我转告您,她一切安好,让您放心。”

陈默心里一暖,眼眶微微发热。

他点点头,声音沙哑:“知道了,让老吴他们也注意安全。告诉苏晴,我这边没事,让她照顾好自己和孩子。”

老周会意,放下文件,转身离开。办公室里恢复安静,陈默靠在椅上,闭上眼,脑海里浮现出苏晴的笑容,浮现出红军战士突破封锁时的欢呼,浮现出苏木牺牲时的决绝。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成了他潜伏下去的最大动力。

下午,戴笠召开紧急会议,分析红军突围原因。会上,各路将领互相推诿责任,有人说是“红军狡猾”,有人说是“守军失职”,却没人提到“情报泄露”。

陈默坐在角落,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附和,心里却清楚——戴笠虽然多疑,但从未怀疑过他这个“反共骨干”,更不会想到,红军突围的关键,就在他这个复兴社情报一处的处长手里。

“陈默,你怎么看?”戴笠突然点名,目光落在他身上,“你熟悉红军的动向,也参与了黔北的布防,说说你的看法。”

陈默站起身,语气沉稳:“回戴老板,卑职认为,红军突围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他们熟悉山地地形,擅长迂回作战;二是我军追剿部队兵力分散,协调不足,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建议接下来集中兵力,重点防守遵义、娄山关等战略要地,同时加强情报监控,防止红军再次声东击西。”

这番话既符合国军的实际情况,又提出了“合理建议”,赢得了戴笠的认可:“说得对!就按你说的办,加强遵义周边的布防,绝不能让红军在遵义立足!”

会议结束后,陈默走出会议室,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天空染成金红色。

他摸了摸胸前的怀表,表盖内侧的“晴”字温热,仿佛苏晴的手在轻轻抚摸他的胸口。

他知道,红军突破黔北封锁线,只是长征路上的一小步,接下来还有更艰苦的战斗,更危险的围堵。而他的潜伏任务,也远未结束。

回到办公室,陈默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11月25日,情报送达红军,成功突破黔北三道封锁线,伤亡极小。任务完成,安全无虞。”

他合上笔记本,眼神坚定地看向窗外——遵义的方向,正有一场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会议即将召开,而他将为这场会议顺利召开,为红军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