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只手覆明 > 第30章 南货入北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秦玉凤商队的成功回归,像一阵强心剂注入了野狐岭。

那十几袋沉甸甸的粮食和几匹厚实的粗布,不仅仅是物资,更是希望的信物。

堡内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热火朝天的干劲。

陈远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将商路贸易提升为野狐岭的长期战略。

“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顺利。”

议事厅内,陈远指着地图上蜿蜒的路线,“但这条路,我们必须走通,而且要越走越宽!玉凤这次带回来的消息很重要,三水镇乃至更南边的市场,对药材、优质铁器和盐的需求很大。

而我们需要粮食、布匹、棉花,甚至……书籍和种子!”

“书籍?种子?”

赵胜有些不解,“三弟,那玩意儿不当吃不当喝的。”

“大哥,眼光要放长远。”

陈远解释道,“书籍,尤其是农书、医书、工书,能让我们少走弯路,知道怎么种更多的粮食,怎么造更好的工具,怎么治更多的病。

种子,更是未来的希望!

我们现在种的野菜只能糊口,如果能弄到高产耐旱的作物种子,明年春天,我们就能真正自给自足!”

苏婉清点头赞同:“陈公子说得对。

我观堡内流民,多有因缺乏医药和农耕知识而亡者。

若有书籍指引,当能救活更多人。”

秦玉凤也道:“南边相对安定,物资丰富。

若能打通商路,不仅我们能活,还能吸引更多有手艺、有知识的人来投奔。”

“好!”赵胜一拍大腿,“那就干!三弟,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一个更庞大、更专业的商队计划被提上日程。

这次,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建立一条相对稳定的贸易通道。

首先是货物的升级。

陈远亲自指导工坊,利用新开采的煤炭,改进炼铁炉,尝试打造更具实用性和价值的商品——不再是粗糙的箭头和柴刀,而是精心打制的剪刀、缝衣针、铁锅、犁头。

这些生活生产工具,在乱世中同样是硬通货。

苏婉清则带领几个心灵手巧的妇人,扩大草药种植和采集规模,并潜心研究药方,不仅配制效果更好的金疮药,还开始尝试制作治疗风寒、痢疾等常见病的成药药丸和药散,用油纸和小瓷瓶分装,便于携带和销售。

盐业方面,则努力提纯,生产出更白、杂质更少的细盐,用竹筒密封,贴上野狐岭特有的“狐首”标记,打造品牌。

其次是人员的专业化。

秦玉凤作为商队护卫首领,负责安全和路线规划。

赵铁柱心思活络,被任命为商队管事,学习记账和谈判。

另外,还从流民中挑选了两名曾经走过南路的向导,和一名略通文墨、会算账的老账房。

商队规模扩大到十五人,配备五匹驮马,武器也更新为更精良的腰刀和强弓。

最关键的是建立据点。

陈远授意秦玉凤,此次南下,不仅要交易,还要尝试在三水镇建立一个秘密联络点。

可以租赁一个小铺面,以销售“北地山货”(野狐岭产品的对外称呼)为掩护,实际作为野狐岭在南边的信息站和物资中转站。

这件事需要极高的谨慎和手腕,交给了秦玉凤和赵铁柱见机行事。

半个月后,准备就绪的商队再次出发。这次,堡内众人的送别少了几分悲壮,多了几分期盼。

陈远将一封密信交给秦玉凤,里面是他对联络点建设和未来贸易的一些构想。

商队消失在群山之中,野狐岭再次进入等待期。

但这一次,等待不再是焦虑和茫然,而是充满了规划和行动。

陈远利用这段时间,大力整顿内部。他根据流民的技能和意愿,进行了更细致的分工:

有耕种经验的,组成垦荒队,在堡外相对安全的区域,开辟更多的梯田,为来年春耕做准备。

工匠们则集中到工坊区,分铁匠组、木匠组、泥瓦匠组,各司其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妇孺们除了负责后勤,还由苏婉清组织起来,学习简单的医护和缝纫。

甚至孩子们,也被周文渊老先生组织起来,在废墟中清理出一小块地方作为学堂,教授最基本的识字和算术。

陈远深知,教育是未来的根基。

整个野狐岭,仿佛一个巨大的蜂巢,每个人都在为生存和未来忙碌着。

纪律严明,却又充满了活力。

二十天后,商队再次满载而归!这一次,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粮食和布匹,还有几大包珍贵的物品——几十本各类书籍(农书、医书、甚至有几本地理杂记)、几袋来自南方的蔬菜种子和耐旱的黍米种子、一些基本的木工和铁匠工具、甚至还有几坛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粉(秦玉凤用高价从一名南洋商人手中换得)!

更令人振奋的是,秦玉凤成功在三水镇租下了一个临街的小铺面,挂上了“北货行”的招牌。赵铁柱和一个机灵的老兵留在了那里,充当掌柜和伙计。

铺子明面上卖些山货药材,暗地里则负责收集南边的消息,联络可能的合作者,并为下一次商队到来做准备。

“南货入北疆”的战略,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

野狐岭不仅获得了急需的物资,更打通了信息渠道,将触角伸向了相对富庶的南方。

这条蜿蜒于乱世烽火中的商路,成了野狐岭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消息在流民中传开,更多有手艺、有见识的人开始主动投奔野狐岭。

一个会烧制陶器的匠人,一个曾经在官营织坊工作过的女工,甚至一个懂点水利的老河工……野狐岭的人口结构和知识储备,正在悄然发生质的变化。

陈远站在堡墙上,看着下方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豪情涌动。

从最初的挣扎求生,到如今的布局南北,他带领着这群乱世浮萍,终于在这片破碎的山河上,扎下了一根越来越深的根。

商路即生路,知识即力量。

野狐岭,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单纯的避难所,向着一个具备自给自足能力和对外交换能力的微型割据政权蜕变。

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