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只手覆明 > 第134章 放弃外围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同城,已在清军狂风暴雨般的攻势下坚守了整整一个月。

城墙上下,早已是一片狼藉。原本青灰色的墙砖被炮火熏得黢黑,布满坑洼和裂痕,几处巨大的缺口用沙包、砖石和粗大的原木勉强堵住,上面浸满了暗红色的血渍。

城下,清军的尸体和破损的云车、冲车堆积如山,空气中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血腥味和硝烟味。

晋王府北面行营大都督赵胜,身披重甲,甲胄上满是刀箭刮痕和干涸的血迹,他站在残破的城楼上,举着千里镜,面无表情地观察着城外如同蝗虫般再次涌来的清军。

他的眼眶深陷,嘴唇干裂,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

“都督!东城缺口又被轰开了!镶白旗的巴牙喇兵冲上来了!”一名亲兵浑身是血,踉跄着跑来汇报。

“调预备队!把老营的火铳队顶上去!用震天雷给我炸!”

赵胜的声音沙哑却斩钉截铁,“告诉弟兄们,王上在太原看着我们!一步不退!”

“得令!”

惨烈的城墙争夺战再次爆发。

守军依托残垣断壁,用火铳、弓箭、滚木擂石,甚至是肉搏,顽强地将一波波登上城头的清军精锐砍杀下去。

每分每秒,都有生命在消逝。

夜幕终于降临,清军的攻势暂歇。

城墙上,疲惫至极的守军靠着垛口喘息,救护兵匆忙地将伤员抬下去。

赵胜巡视着防线,所过之处,士兵们纷纷挣扎着起身,眼中充满了对这位统帅的信赖与决死之心。

回到临时都督府(原大同知府衙门),赵胜摊开地图,烛光映照着他凝重无比的脸。

副将低声道:“都督,我军伤亡已逾三成,箭矢、火药消耗巨大,尤其是震天雷,所剩无几。再这样硬守下去,大同……恐难持久。”

赵胜何尝不知?大同虽坚,但在清军不计代价的猛攻下,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他想起出征前,陈远对他的面授机宜:“不急不躁,依托坚城,消耗敌军,挫其锐气!朕要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我要的是多尔衮那八万精锐的血,流干在雁门关下!”

“王上要的是消耗,是时间……”

赵胜喃喃自语,目光在地图上从大同缓缓移向南方,落在了雁门关、宁武关这一系列更加险峻的关隘上。

一个大胆而痛苦的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清晰。

“传令!”

赵胜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将城中所有重伤员,趁夜秘密转移至后方雁门关。

将剩余粮草、火药,尤其是所有红衣大炮和鹰扬铳,能带走的全部带走,带不走的……就地销毁,绝不能资敌!”

“都督!您是要……”副将震惊。

“弃城!”

赵胜吐出两个字,沉重如山,“大同的价值,已经尽了。

我们用一个月时间,让多尔衮在这里流够了血,折损了锐气。

现在,该把他引入更有利于我军的战场了!”

“可是……朝廷那边,百姓那边……”副将担忧弃城会带来的政治影响和民众恐慌。

“一切责任,本督一力承担!”

赵胜斩钉截铁,“执行命令!记住,我们是战略转移,不是溃败!撤退序列、路线、断后部队,必须安排得万无一失!要让清军每前进一步,都继续付出血的代价!”

当夜,大同城内进行了紧张有序的撤退准备。

精锐部队断后,主力携带着重要物资和伤员,悄无声息地撤出了这座浴血奋战月余的孤城,沿着预设的路线,退往雁门关第二道防线。

第二天清晨,当多尔衮再次组织大军,准备发动更猛烈的进攻时,却发现城头异常安静。

先锋部队小心翼翼地攀上城墙,才发现大同已是一座空城!

消息传回清军大营,多尔衮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得意的大笑:“哈哈哈!赵胜撑不住了!他逃了!什么铜墙铁壁,不过如此!传令三军,进城!休整一日,然后给朕追!直扑雁门关!”

清军将领们大多兴奋异常,认为大陈军已是穷途末路。

唯有老成持重如洪承畴(虽未随军,但多尔衮身边亦有谋士)提醒道:“摄政王,赵胜乃沙场宿将,此举恐是诱敌深入,我军需谨防有诈,稳扎稳打为上。”

但连胜之下,骄横之气已生的多尔衮,如何听得进去?他大手一挥:“溃军岂有埋伏?一鼓作气,拿下雁门,太原便在眼前!”

清军浩浩荡荡开进已成废墟的大同城,庆祝着这场“胜利”。

他们不知道,赵胜的“放弃”,并非怯懦,而是一个更庞大、更致命的诱敌深入计的开始。

一条通往更深处陷阱的血色之路,正在他们脚下缓缓展开。

山西的崇山峻岭,即将张开吞噬生命的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