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只手覆明 > 第42章 军校奠基礼,薪火相传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章 军校奠基礼,薪火相传始

鸟铳试射成功的轰鸣声,如同一声春雷,震撼了野狐岭的山谷,也极大地振奋了人心。

它不仅仅是一件新式武器的诞生,更象征着一种可能——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草根势力也能掌握尖端力量,从而在乱世中博得一线生机。

然而,陈远并未沉浸在喜悦中太久。他清醒地认识到,一支鸟铳,甚至一支装备鸟铳的小队,改变不了根本局面。

先进的武器需要优秀的人来驾驭,更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来支撑。

野狐岭的未来,不能只依靠少数几个核心人物的个人威望和勇武,必须建立一套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和军事指挥体系。

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在他心中愈发清晰——建立一所军校。

这个念头,源于他穿越前的知识储备。

他深知,近代以来,任何一支强大的军队背后,都有一套成熟的军官培养体系。

黄埔军校之于国民革命军,抗大之于八路军,都是鲜明的例子。

在明末这个武备废弛、将领多出自世袭或行伍、缺乏系统军事教育的时代,如果能率先建立一所培养基层军官的军校,无疑将获得巨大的先发优势。

他将这个想法与秦玉凤、赵胜、苏婉清等核心成员进行了深入探讨。

“军校?”

秦玉凤最先理解了陈远的意图,她作为职业军官,对明军将领素质的良莠不齐深有体会。

“陈兄的意思是,要系统性地培养带兵之人?教授战阵、谋略、后勤,而非仅仅个人武勇?”

“正是!”

陈远目光炯炯,“玉凤,你训练战兵,成效卓着。

但我们的战兵队长、哨长,目前多是凭勇力或资历担任,对于如何指挥小队协同作战、如何判断敌情、如何管理士卒,大多依靠经验摸索。

如果我们能系统地培养他们,让他们不仅勇猛,更懂战术、明纪律、知进退,那么,我们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将发生质的变化!”

赵胜挠了挠头:“三弟,这想法好是好,可……咋教啊?俺们都是大老粗,除了砍人,也不会别的啊。”

苏婉清却若有所思:“陈公子所言极是。

治军如治国,需有章法。

若能培养出一批既忠勇又有才干的基层将弁,确是强军之本。

只是,这师资、教材从何而来?”

陈远成竹在胸:“师资,现成的就有!

玉凤精通战阵操练、斥候侦查;

大哥、二哥久经战阵,经验丰富;

婉清你通晓文墨,可教授军令文书、基础算学(用于计算粮草、射程等);

甚至其其格,也可以讲授骑射技巧和草原部落的习性。

至于教材,”

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和那本《火攻挈要》,“我们可以自己编!

将实战经验、兵书战策、乃至工坊的新技术,结合起来,总结成册!”

他越说越激动:“我们不求培养出运筹帷幄的大将,但要培养出能带好一个队、一个哨的合格基层军官!

让他们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懂得爱惜士卒,熟悉手中兵器,明白基本战术!

这样的军官带出来的兵,才是真正的精锐!”

陈远的宏伟蓝图,让众人心潮澎湃。这确实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强军之路!

计划迅速展开。

陈远将此事定为野狐岭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亲自牵头筹备。

选址定名:军校地址选在堡内东南角一片相对独立、靠近校场的区域,清理出几间较大的营房作为教室和宿舍。

陈远将其命名为“野狐岭讲武堂”,寓意在此讲习武事,培育英才。

他自任“堂长”(校长)。

选拔学员:首批学员,从现有战兵队伍中,选拔年龄在二十岁以下、识字(或愿意学习)、作战勇敢、有一定潜力的优秀士卒,共三十人。

同时,也吸收了赵铁柱等几名表现突出的年轻头目。

陈远强调,入学不看出身,只看能力和忠诚。

组建师资:秦玉凤为总教习,负责战术、操典教学;

赵胜、赵勇为副教习,传授实战经验与搏杀技巧;

苏婉清兼任文化教习,教授识字、算术和军令格式;

冯匠人和李老铁也被聘为“技术顾问”,定期讲解兵器构造、维护知识;

甚至邀请其其格作为“客座教习”,讲授骑术和草原风情。

陈远本人则亲自负责讲授战略思想、军纪法规和思想教育(忠诚、责任、为何而战)。

编写教材: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陈远根据记忆和现有兵书,结合野狐岭的实际情况,开始编写简易教材——《步兵操典纲要》、《斥候要则》、《后勤管理初阶》、《兵器浅说》等。

虽然粗糙,但却是体系化的开端。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野狐岭讲武堂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开学典礼。

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高官云集。只有三十名身穿整齐(虽简陋)号衣的学员,列队站在修缮一新的小操场上。

陈远、秦玉凤、赵胜、赵勇、苏婉清等“教习”站在前方。

堡内许多民众也自发前来围观,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期盼。

陈远站在一块临时充当讲台的大石上,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

“诸位学员!今日,野狐岭讲武堂,正式成立!你们,就是讲武堂的第一期学员!”

“有人可能会问,当兵打仗,靠的是不怕死,耍好刀枪就行了,为何还要坐在这里读书识字?听这些枯燥的规矩?”

“我告诉你们,错了!一支没有头脑的军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一个不懂战术的军官,是在拿弟兄们的性命开玩笑!”

“在这里,你们不仅要练就杀敌的本领,更要学会如何带兵!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如何让跟着你们的兄弟,既能打胜仗,又能活下来!”

“你们将来,不是普通的兵,而是野狐岭的骨干!是未来的队长、哨长!你们肩上,担着的是整个野狐岭的希望,是你们身后父母妻儿的安危!”

“讲武堂的规矩只有一条:精诚团结,学以致用!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只有能者居之!谁学得好,谁就有资格带领更多的兄弟!”

“我希望,当你们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成为一把锋利的尖刀,一支队伍的灵魂!让野狐岭的旗帜,因你们而更加耀眼!”

陈远的话语,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学员们挺直了胸膛,眼中燃烧起炽热的光芒。

开学典礼后,讲武堂的教学工作正式步入正轨。

上午是文化课和理论讲解,下午是军事技能和体能训练,晚上还有小组讨论和战例分析。课程紧张而充实。

起初,一些习惯了舞刀弄棒的士卒对读书识字感到头疼,但在严格的纪律和陈远、苏婉清等人的耐心教导下,渐渐入门。

秦玉凤的战术推演和沙盘作业(用沙土模拟地形),更是让学员们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军校奠基礼,薪火相传始。 野狐岭讲武堂的成立,是陈远这个穿越者带来的最深刻的变革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个培训机构,更是在这片混乱的土地上,播下了一颗军事近代化的种子。

这三十名种子学员,将成为未来野狐岭军队的脊梁,也将把新的治军理念和战术思想,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

乱世之中,知识就是力量,制度决定成败。

野狐岭,正在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方式,积蓄着改变命运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