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只手覆明 > 第139章 瘟疫困清军,天罚降灾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9章 瘟疫困清军,天罚降灾厄

连绵的秋雨终于渐渐停歇,但天空依旧阴沉,仿佛在为大地上的惨剧默哀。

雁门关外,清军大营的景象,已非“凄惨”二字可以形容,而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暴雨带来的泥泞尚未干涸,营地内污水横流,到处是倾倒的帐篷、散落的兵器和无人收拾的垃圾。

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随处可见倒毙的士兵尸体,有的蜷缩在泥水中,有的直接暴尸营垒之间,因天气潮湿闷热,许多尸体已经开始腐烂膨胀,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恶臭。

绿头苍蝇嗡嗡地成群飞舞,啃食着腐肉。

饥饿、寒冷、劳累、以及极度恶劣的卫生条件,成了瘟疫滋生的温床。

一场可怕的时疫(很可能是霍乱或恶性伤寒)在清军中疯狂爆发开来。

患病者上吐下泻,高烧不退,迅速脱水衰竭,往往在极度痛苦中一两天内便会死亡。

疫情传播极快,整个军营都被死亡的阴影笼罩。

伤兵营早已人满为患,变成了最大的疫病源头。

缺医少药,连干净的饮水和食物都成了奢望。

每天都有成批的尸体被抬出营地,草草掩埋,甚至直接抛入山谷。

哀嚎声、呻吟声、哭泣声此起彼伏,与尚未病倒的士兵们麻木绝望的眼神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末日图景。

军纪彻底崩溃了。

军官无法约束士兵,劫掠、斗殴、甚至为了一点食物而自相残杀的事件时有发生。

逃兵数量急剧增加,但大多数逃兵没跑多远就倒毙在荒野之中,或者将瘟疫带向了更远的地方。

整个清军大营,士气已经跌落谷底,战斗意志荡然无存,生存成了唯一的本能。

摄政王多尔衮的王帐虽然条件稍好,但也无法完全隔绝疫病的威胁。

亲卫中已有人病倒,恐慌情绪在高层蔓延。

多尔衮本人也面色灰败,眼窝深陷,往日的枭雄气概被深深的忧虑和挫败感取代。

他每日都能接到各营将领关于疫情和减员的噩耗,心知这支曾经横扫中原的百战精锐,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摄政王!不能再等了!”

豫亲王多铎拖着病体(他也出现了轻微症状),闯入王帐,声音嘶哑地喊道,“军中疫病横行,粮草已尽,士卒十病五六,能战者不足三成!再滞留此地,恐……恐有全军覆没之危啊!必须立刻撤军!”

英亲王阿济格也在一旁附和,他虽然勇悍,但也对眼前的惨状感到恐惧。

多尔衮何尝不想撤?但他更清楚,撤退之路同样布满荆棘。

身后是泥泞难行的山路和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带着这么多伤病员,如何能安全撤回大同乃至宣府?一旦撤退演变成溃退,后果不堪设想。

“传令……”

多尔衮的声音干涩沙哑,“将所有重炮、辎重车辆……就地销毁或掩埋!轻装简从!能走的伤病员尽量带上,实在走不动的……唉!”

他痛苦地闭上眼睛,挥了挥手,意味着那些被抛弃的重伤员和病号,命运已然注定。

“三日后,五更造饭,天明拔营,交替掩护,向北撤退!目标,大同!” 多尔衮终于下达了这道艰难而耻辱的命令。

清军准备撤退的迹象,自然瞒不过雁门关上的千里镜。

消息迅速报给了行营大都督赵胜和炮军统领赵勇。

赵胜站在关楼上,望着远处清军营地一片死寂、黑烟四起(焚烧物资)的惨状,脸上没有丝毫轻松,只有凝重:“瘟疫……果然是战争最可怕的伴生品。多尔衮要跑了。”

赵勇摩拳擦掌:“都督,时机到了!趁他病,要他命!此时不出击,更待何时?”

赵胜沉吟片刻,摇了摇头:“困兽犹斗,何况是数万清军?即便他们疫病缠身,濒临崩溃,但绝望之下的反扑亦不可小觑。

我军若此时出关浪战,万一被其反咬一口,或沾染上瘟疫,得不偿失。”

他眼中精光一闪,下达命令:“传令各营,严加戒备,防止清军狗急跳墙,临撤退前猛攻关隘。

同时,命所有骑兵、以及精选的轻装步兵,做好准备!待清军主力开始北撤,阵型散乱,士气彻底瓦解之时,再尾随追击,痛打落水狗!

记住,以袭扰、截杀、俘获为主,不必与之硬拼,要像狼群一样,一口一口,将他们活活耗死在回家的路上!”

“另外,立刻八百里加急,禀报太原王上——清军已溃,反击时刻,到了!”

瘟疫困清军,天罚降灾厄。

一场突如其来的时疫,成了压垮多尔衮西征大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支曾经不可一世的军队,如今已彻底丧失战斗力,他们的覆灭,似乎只剩下时间问题。

而大陈的利剑,已然出鞘,寒光直指那溃逃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