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 > 回忆三中学习生活片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汪应祥

抗战初期我与堂弟于南京失守之前,由安徽中学屯溪分校,奔回芜湖老家,与家人一起辗转流徙长沙。适逢收容江、浙、皖、赣四省失学青年登记,庆幸有了学习机会,便离家跟随大队,乘民船沿湘江而上,转而步行,跋山涉水,逢凶化吉,历时月余,始达铜仁,深感历程之艰辛。

幸得老校长周邦道先生为首的一大批博学资深的优秀教职员筹划安排,使千余学子,安心就读,且学有所成。回想三中办学条件虽差,但学习环境清静,且师生互敬互爱,同学患难与共,情同手足,深为怀念。惜时过境迁,人事多有忘却,现就印象较深者,略述一二,以表衷情。

一、从长沙乘船,男生每船约10人。大队酌发伙食费,集体自行购置烧煮,生活虽苦也乐,晓行夜宿均在船上,按时轮流读报或学习文件。及至上岸步行,日行几十里,途中蚤虱在所难免,着草鞋起血泡,时有发生,所幸到达母校时,或洗或晒,再加药物治疗,都一扫而光了。

二、每位老师均有丰富经验和各自特点,为学生谆谆教导,不吝心血。例如:英语教师万君和,口语熟练,要求学生高声朗读和背诵课文,受益匪浅。上代数的杨老师,讲课无废话,分析演算,不紧不慢,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深刻易懂;历史老师,不时为全校师生作时局分析报告。广大师生,黑压压一片,挤满了操场。老师在正楼高台上演说,精神抖擞,语气昂扬。台下欢声笑语,掌声不断。大家对抗日和前途满怀信心。

三、学生要求上进,清晨锻练多在起床号前。天一发白,到处书声琅琅,此起彼伏。少顷,进入正常操练,整齐的队形,由值星带领,绕场跑步和分立早操。早餐后,进入正常上课。晚自习号声一响,学生已端坐课桌前,就着桐油灯的微弱光线,温习功课,自觉为德智体育打好基础。

四、课外活动,也很活跃,民主园地的墙报,定期刊出。学科研究,不同观点的争论,琳琅满目。庆祝活动的演出,小至歌舞杂技,大至话剧《雷雨》,均有一定水平。运动会、球类比赛,更是热闹。师生同乐,不胜枚举。遇有空袭警报,就东山脚下,铜江水边,爬山涉水,有时,整个白天不能上课。不过,还是有“收益”的。青山鲜绿,碧水见底,陶冶灵性,练就体力,真是难得的好去处。同学们劳逸自适,耽误的学业,早晚也是能补回来的。

五、以后,校长换届,情况亦多有变化。对当时学校出现的某些政治斗争现象,很多师生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以致在老校长返校省亲时,全校师生竟相迎送,反映了广大师生,崇尚民主,反对强权的心声。不久,我亦离开学校。此后虽无联系,但时在悬念之中,相信解放后的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母校必然随着市政建设的繁荣昌盛而蒸蒸日上。

汪应祥,男,安徽无为人。1938年入国立三中,1942年7月高中毕业,曾在机械部设计院工作,1988年在机电部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设计研究院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