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 > 苦难的岁月 勤奋的学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章育正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我匆匆离家逃到长沙后,闻国立三中随即成立,大批流亡学生亦正在登记。我办妥登记手续后,即从长沙乘小木船沿湘江入洞庭湖,经沅江,出湘西,进入贵州。沿途虽有名胜古迹,但谁也无心游赏,大家边行船边宣传抗日救亡。我们穿崇山峻岭,渡险滩恶水,历尽艰辛,终于到达目的地——铜仁。

我们大多数流亡学生缺衣少被,每人只发给一套黑土布棉制服过冬。冬天过后即将棉花拆去变成夹衣,就可度过春秋,夏天极易对付。幸喜铜仁冬暖夏凉,真是苍天帮忙。刚到铜仁时,物价便宜,1元钱可以买几十个鸡蛋,伙食尚好,随着战争恶化,物价高涨,就“三日不知肉味”了,所以普遍营养不良。能到街上吃上一碗菠菜油渣面就是美食佳品,偶而买点肉找些木块烧点红烧肉,那就是大大改善生活了。住的是会馆祠堂,其中放置了死人牌位、神鬼塑像,睡觉时头顶香炉烛台,脚抵木鱼神龛,百把人的大统房大家睡在一起。山城铜仁,道路崎岖,没有马路,全靠步行。宿舍和教室不在一起,晚自修都在教室,下晚自习后再摸黑回寝室。30年代的铜仁基本上是与外界隔绝的,要走100多里荒山野地,到了晃县才能乘汽车到外地。报纸发行十分困难,常由学校用唯一的一架电池收音机,将收听到的重要消息,用油印印出,张贴出来供大家阅读。校舍分散在旅部,江西会馆和车公馆等地,大多在山上,全靠人工挑水上山,只供千把人吃用,不能供应洗澡。要洗澡,就只有待天气稍暖和时下河。广大师生,很多人都学会了游泳,以此作为较好的体育锻炼。在苦难生活中这也算找到了些乐趣。

虽然我们生活艰苦,但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的时刻,大家深深懂得:日寇之所以侵略我国,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统治阶级只顾个人私利,将广大人民利益抛在一边,对侵略者采取不抵抗主义,使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步所致。所以当时大家本着读书救国的思想,勤奋学习,希望很好地掌握知识技能,从而能够报国雪耻,驱逐日寇,复兴中华。没有指导员的督促,也没有什么课外辅导,大家都能自觉地认真读书。由于运输及经济困难,很多人没有书,就彼此借来整本整段的抄下来。没有电灯,晚上在幽暗的菜油灯下自修,鼻腔吸满了油烟也不顾。在学期大考或考大学前夕,有人将油灯挂在床头,看书到深更半夜,实在支不住才睡。不仅努力学习数、理、化,即使是历史、地理也能整本整段地背熟,甚至有硬背英语小字典单字的。老师很多都是来自名牌学校,如常州中学、杭州中学、南京遗族学校等。他们认真负责,有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大多来自京、沪、宁、江浙一带,基础较好。所以三中学习质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当时内地最好的大学是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三中的一些优秀学生可以免试保送大学,经统考录取的比例很高。在毕业校友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专家、教授,在学术上有较高地位。这些都与老师们的辛勤教育有关。如校长周邦道,是个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朴实书生本色的人。他经常谆谆教导我们,做人要具备道德品质和治学方法。学校还恰当地安排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因而虽然大家逃亡在外,但在这个大家庭中,师生彼此亲近和蔼,情绪高涨。

50多年这去了,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仍需艰苦奋斗。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人民只有埋头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文化素质,扩大开放,加快改革步伐,才能迎头赶上。目前,追求享乐和“向钱看”的思想在某些人头脑中滋长,“读书无用论”也未完全肃清。回忆往事,重温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章育正,男,1938年国立三中初中第一班毕业生。现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微生物教研室主任。通讯处:上海零陵路530号上海中医学院。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