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叔和

55年前,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我们这批流亡学生,逃到长沙时,恰逢教育部在长沙登记流亡学生,真是喜出望外。我们登记后不久,就在长沙集合上船,溯沅江西上,饱赏了湘西的山川风光。一路上教师亲切地关怀我们。到沅陵后,我们离船上岸,步行到铜仁,当年我才12岁。

铜仁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双江如带绕城流,叠嶂层峦万木幽。我们这群流亡学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能在这儿继续学习深感庆幸。东山是我们常玩的好地方,我们爬过仙人峰,玩过江边的关帝庙、渔梁滩……过些美好的地方,不时还一幕一幕地重现在我的眼前。

到铜仁后,我到文坛初中部上课,当时叶桐先生是我们部主任。他管教甚严,以身作则,诲人不倦,重视纪律与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好作风。他每天早晨的讲话,至今还能记得一二。在文坛2年,我读完初中课程。当时刘苇老师教我们漫画,待人热情。初中部的各种文娱活动蓬勃开展,如吹号组、漫画组等。学生们勤奋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过着有秩序的集体生活,作风朴素。老师们对我们极关怀,犹如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2年后,我们进入高中部,是原来的旅部大楼,有5层高,前面有大操场,左右各有一排2层木楼。感谢铜仁当时父老们的热心帮助,为我们提供这样好的校舍。记得大楼左侧是食堂,负责伙食的人是铜仁老乡,他们辛勤地为我们这批流亡学生忙碌,1天3餐饭,虽然伙食简单,还是填饱了肚皮。

当时高中部云集了江南几个有名中学的老师,例如:教我们物理的宗老师,讲课生动,引人入胜,启发了我们对物理的兴趣。化学老师端木和先生,本是一位大学的化学老师,口齿清楚,讲课很有条理。英文老师郑旺华、万钧和先生及陈芸女士,他们都很负责,使我们受益非浅。当时学校经常开展“英语竞赛”,快速测定学生英语水平。郑旺华先生原是一位大学英语讲师,中英文功底均深。有一次为外宾口译时,出口成章,我们很佩服。万钧和先生英语水平亦佳,经常把外文报纸上的消息,译给同学们听。他们叫我们背诵“英语活页文选一百篇”,为我们后来上大学、读原版外文书、听外语课、用外语做作业及考试答题,打下了良好基础。数学老师傅求学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教范氏大代数及解析几何,讲课严肃认真,条理清晰,提高了我们推理分析的能力,为我们热爱数学,打好了基础。教我们生物学是杨骏先生,他精于业务,善于诱导。他戴着眼镜的和善笑容,55年后的今天。还印在我的脑海中。音乐教师张尔美先生,颇有艺术家之风度,是三中校歌谱曲者。他教我们唱的抗日歌曲,至今还能唱几句。这些老师素质高,而且认真负责。严师出高徒,他们为三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生,对他们的辛勤耕耘,终生难忘。

校长周邦道先生,持校有方,把学校办得井井有条。他集中了这么多好老师,使我们这批游子,在他们的教导下,犹如沐浴在春风化雨之中。学校校风很好,教师认真教,同学努力学。每逢星期天,我们一群群同学们,就到铜仁郊外名胜古迹去郊游,调节1个星期以来疲倦的身心,使我们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铜仁郊外,风景如画,真是令人留连忘返。在这幽静美丽的环境中,加上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老师们的辛勤哺育,三中培养出一大批祖国建设人才。在此,我衷心感谢当年教过我们的三中老师们!

正如周邦道先生校歌写的“江通云梦,山接蚕丛,国学卢阳带砺雄。……抗战建国,责任在吾躬;读书懋勉,报国精忠!……”这是三中的奋斗目标,这是三中的精神支柱。它引导着青年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它鼓励着青年人去拼搏,去奋发向上。我想这就是三中时代的精神文明。

铜仁是我的第二故乡,三中时期的5年学生生活,令人回味无穷。现在我们都老了,白发苍苍了,但饮水思源,是铜江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的成长。正是有了三中5年扎实的学业基础,后来升大学才比较容易。所以三中毕业的学生考入大学的升学率一直是很高的,后日事业上的成就则更能说明这一点。

我期望我们的母校——今天的铜仁一中,能继承三中时代的优良校风,培养出更多的“四有”人才,对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叔和,男。三中毕业后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学毕业后任助教,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钢铁工业46年,冶金部全国转炉技术协调组组长。通讯址:邮编:,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三炼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