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 > 忆周邦道校长二三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吴纯俭 李永治

我们都是1938年踏入国立三中读书的学子,转眼间,五十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回首往昔,那些尘封的记忆中,周邦道校长的身影依旧清晰,他的几件往事,至今想来,仍觉难能可贵,令人感怀不已。

1938年暮春,战火纷飞,时局动荡。周校长毅然肩负起带领流亡学生转移的重任,他组织一批学生从长沙乘船出发,途经常德,顺利抵达沅陵。然而,当船队行至沅陵前往辰溪的水路时,却遭遇了巨大阻碍。彼时,湘西行署专员陈渠珍统治着这一带,此地土匪猖獗,没有陈渠珍亲自批的“通行证”,船只根本无法通行。看着几十条载满学生的船只被困,众人焦急万分,不知如何是好。

在这危急时刻,周校长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沉着。他深知,学生的安危和求学之路不能就此中断。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亲自冒着危险,去寻找陈渠珍。面对陈渠珍,周校长不卑不亢,言辞恳切地讲述着前往铜仁兴办国立三中的缘由,那坚定的眼神和诚挚的话语,无不彰显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忱。最终,周校长的真诚与坚定打动了陈渠珍,成功争取到了亲自批发的“通行证”。此后,当船队在沿途遇到土匪盘问时,学生们便在船上高举“通行证”,大声回应“有陈专员的批条”。凭借着这张珍贵的通行证,船队一路有惊无险,顺利到达辰溪,而后众人又徒步前往铜仁,终于开启了新的求学篇章。

周校长主持国立三中期间,其开明的办学思想令人钦佩。他大力主张学术自由,将培养和爱护人才视为重中之重。他常常谆谆教导我们:“抗战建国,责任在吾躬,读书懋勉,报国精忠。”话语虽朴实,却饱含着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与爱国情怀的传递。在学校图书馆后面,有两个秘密阅览室,里面摆放着《新华日报》《群众》《生活》等进步刊物。学生们常常趁着课余时间,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前往那里阅读。身为校长的周邦道,明明知晓此事,却选择装着不知,默许学生们去汲取知识的养分。然而,此事后来被“杀人魔王”黔东警备司令刘伯龙得知,他竟带兵到三中抓人。千钧一发之际,周校长一得到消息,便不顾自身安危,悄悄通知有关师生提前撤离。正是因为他的及时预警,才让众多师生躲过了一场血腥屠杀,他对人才的关怀和爱护,在此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周校长不仅在教育上呕心沥血,生活中更是以身作则。他生活俭朴,为人平易近人。作为一位声名远扬的教育家和书法家,同时还担任教育部督学兼校长,以他的条件,完全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适优渥。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饮食极为简单,常常是素菜淡饭;身上穿的是廉价的灰布长衫,脚上踏的是夫人亲自纳底制作的布鞋。他与学生们同甘共苦,在艰苦的岁月里,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何为师者风范,实乃当之无愧的人师表,也正因如此,他深受全校师生的爱戴与敬重。如今,五十多年过去,周校长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