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 > 忆国立三中二三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蔡慧卿

1942年春至1946年夏在贵州省铜仁县国立第三中学度过了我的中学时代。

那时正处在抗日时期,生活比较艰苦。大部分同学是从沦陷区逃出来的。我们女生住在“文坛”,一个长方形的两层楼房,实际上是一个破庙。楼下分作6个教室,楼上没有隔开,6个班的女生宿舍连成一片。夏天臭虫很多,咬的睡不了觉,后来大家纷纷搬到一楼地上睡。吃饭,每顿有4小碗菜(直径4寸大小的碗),经常是豆腐渣、青菜、咸菜、豆芽菜等。每顿饭的菜都吃得碗底朝天。有时当地同学从家带来一碗油炸咸辣椒末,我们大家便要加餐,每人至少多吃一两碗饭。有时有同学收到汇款,几个要好的同学就要到小贩那里美餐一顿烧饼。

教学设备也很简单。上物理课,几乎没有什么仪器;上化学课,只有很少一点试剂。记得为了节省试验材料,一二百个学生挤在1个教室,由老师在讲台上做实验给大家看,而学生不能一个个自己做实验。上几何课,只有大小两个木质三角板,1个木质园规。星期日至星期五每天有两个钟头的晚自习,两人合点1盏小桐油灯。

当时物质条件虽不好,可老师的教学水平是比较高的,教学态度是严谨的,真的做到了诲人不倦。记得我和我们班上李含英(不知她现在在哪里,我很想念她)酷爱数学,总感到课堂内容不满足。老师看我们俩有如此浓厚兴趣,就额外给我们找了很多难题,额外给我们批改。我想我后来考大学和留苏期间取得的较好成绩与此不无关系。

为了增强同学们的体质,在经费很少的情况下,学校还经常开运动会。跳高、跳远、长短跑、篮球、排球、足球等各项比赛都有,非常吸引同学们,带动了大家锻炼。我当时就很迷恋足球,一有足球赛我就一定要看完,甚至把吃饭都误了。

还有一件事,现在看来,应该说是学校对我们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教育。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大家乐于接受的文艺形式。学校常组织歌咏比赛,各班汇演短剧,全校排演大型话剧等。我曾参加过曹禺的《北京人》(饰圆圆)、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话剧《家》(饰淑贞)等的演出,还学唱了《东北流亡三部曲》、《在嘉陵江上》、《故乡》、《大刀进行曲》等歌曲,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国立三中,是我得到成长的地方,是我生活中的重要阶段。它使我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性格,建立了为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非常感激和怀念母校,祝她永远长青,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才。

蔡慧卿,女,1942—1946年就读于国立三中,1958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财经学院财政系。曾担任财政部副司长。现任全国治理“三乱”办公室副秘书长。高级经济师。通讯处: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综合计划司。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