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金秀

一、借钱

当我1941年秋考入国立三中女子部时,周邦道校长已调回重庆教育部了。周校长的家就在我家隔壁,我经常见到他。他那“朴茂整肃”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当我1944年秋三中毕业离家赴重庆升学时,父亲嘱咐我:如需钱用,就去找周邦道校长,从他那里拿多少钱,写信告诉家中,家中再把钱如数还给周师母。

记得是1944年底,我急需钱用,就到教育部去找周校长。周校长和蔼可亲,满面笑容地接待我。当我说明来意后,周校长毫不犹豫地就把钱给了我,并说:“有困难,只管来找我好了。” 我真没想到周校长象及时雨般地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使初次外出、远离家乡的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临走时,周校长把我送到校门口。我走了很远,回头看时,周校长还站在门口一直目送着我。

每当我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中时,眼前恍惚又浮现出身着长袍马褂、和蔼可亲的周校长站着目送着我的情景来。

二、编写资料

在那国难深重、艰苦抗战的时期,学习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我们学习的课本,全是学校借用的。那时我是班上的总务干事,每学期开学,我就到教导处把书领来,借给同学们。到学期结束时,再把书一本本收回。如有破损的,还需修补好,再还给教导处。所以我们上课一定要认真作课堂笔记,不能在书上随便圈圈点点。

1944年夏,我们即将毕业升学,没有书复习,怎么办呢?当课本还给学校以前,我们班就与高中部毕业班的男同学联合在一起,准备编写复习资料。我们一共分成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理化、史地等几个组编写。当时我是分在史地组的。资料编写好后,经过大家讨论修改,再刻腊纸油印,装订成册,每人发一份。这就是我们的升学复习资料了。可惜我的一份,在由重庆东下途中丢失,至今我还感到十分惋惜……

三、监厨

我们在三中女子部时,学校为了让同学们能够享受到规定的伙食标准,为了防止贪污浪费,就组织各班同学轮流值班“监厨”,每天三至四人。“监厨”的主要任务是:

(1)核查(或者称一称)买来的膳食物品数量是否够;

(2)检查厨房的卫生情况,如米、菜、是否洗净,锅碗瓢勺是否清洁;

(3)检查饭菜是否烧熟,是否如数上桌(那时是八人一桌,每餐是四菜一汤,平时都是素菜)等等。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轮到我和苏君莹、张淑珍、邓米珠等几人值班“监厨”。那天正好碰上加餐(每逢什么节日如元旦、端午、中秋等节日都要加餐,阴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也要加餐,叫“打牙祭” ),中午吃的是红烧肉。当红烧肉煮在锅里,散发出阵阵香味扑鼻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好香啊”!但我们严格要求自己,谁也没有趁“监厨”之便,先去品尝一口。

我们办完了事,就挤在灶前坐着,一面帮着烧灶火,一面谈学习,谈理想,谈毕业后的打算。

现在回忆起来,那热腾腾、香喷喷的红烧肉,还在我的鼻际缭绕飘香,仿佛就在昨天。但岁月匆匆,两鬓斑斑,已是半个世纪了。

四、《女起解》

我只要从电影里看京剧《女起解》或者听到广播里《女起解》的唱段,我的脑海里便油然浮现出吴大观与钟小南同学搭档合演的《女起解》舞台形象,而我的耳际也总会萦绕着那“苏三,离了洪洞县,……”悠扬悦耳的唱腔。

在国立三中,不管是什么文艺演出,(全校的或单独女子部的),都少不了她俩出台表演的倍受同学们喜爱的《女起解》。

记得那是一个元旦庆祝晚会,每个班都准备了一至二个节目。我们班的文艺干事章素琴同学,安排我们班出两个节目,一个独唱,另一个就是别有风趣的集体《女起解》。这一回,大观和小南同学真忙坏了。她们利用课余时间,先教我们学会台词,唱段;再教走台步,表演动作。元旦文艺晚会上,当集体《女起解》一出场,就迎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大观和小南同学今在哪儿?

周金秀,女,70,贵州铜仁人。1941年入国立三中女子部高中,1944年7月高中毕业,现居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