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 > 铜仁市第六完小概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铜仁市碧江区共青路与东大大道的交汇处,铜仁市第六完小(简称“铜仁市六完小”)如一株蓬勃生长的银杏,自1952年建校以来,始终以“仁人”文化为根脉,在七十余载风雨征程中坚守“办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的初心。从最初的基础学堂,到如今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的现代化示范校,这所承载着三代人教育记忆的学校,以“书香悦苑、红领巾社团、阳光足球”为办学特色,以“四精五‘JING’”为发展路径,不仅成为碧江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标杆,更成为孩子们“感恩励志、全面成长”的精神乐园。

学校沿革与基本概况

七十载弦歌不辍的发展之路

铜仁市六完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代同频、与民生共振的教育奋斗史。1952年,学校在共青路片区正式建校,最初仅以几间简易校舍起步,教职工不足10人,教学班6个,承载着周边居民“让孩子就近上学”的朴素期盼。在建国初期的教育浪潮中,学校凭借“踏实办学、潜心育人”的作风,逐步在区域内站稳脚跟,成为邻里信赖的基础学堂。

世纪之交后,随着铜仁城区扩容与教育需求升级,学校迎来初步发展:2000年完成首批校舍翻新,新增教室8间,配备首个多媒体教室,办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2019年,学校迎来历史性跨越——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政府加大投入推进校园提质改造,时任校长吴莹带领团队顶着烈日在工地规划,筹措资金建成苗绣室、书法室等十多个功能室,从操场硬化到校园绿化,逐一完善细节。此次改造让学校彻底告别“设施简陋”的困境,转型为服务进城务工家庭和搬迁群众子女的重点小学。

近年来,学校持续迭代升级:2023年深化“银杏文化”建设,打造连廊种植园、科技长廊等特色空间,让走廊成为“流动的知识展厅”;2024年完成智慧教学设备更新,实现功能室数字化升级。从1952年到2025年,七十余载光阴里,学校从老牌学堂成长为拥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校园,先后斩获“全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传统校”“贵州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校园”等多项荣誉,书写了基础教育的成长答卷。

规模结构与硬件实力

在办学规模上,学校呈现“按需扩容、精细管理”的特点。截至2025年春季学期,共设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16人,平均班额控制在63人以内,充分保障教学互动质量;教职工队伍发展至108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行政后勤人员6人,师生比达1:19.8,为个性化育人提供充足人力支撑。

师资队伍构建“骨干引领、梯队成长”的优质格局。专任教师中,拥有贵州省乡村名师工作室(小学英语)1个,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人,区级骨干教师18人,形成覆盖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团队;学历结构持续优化,本科学历教师占比达78%,较2019年提升35个百分点,学历合格率100%;职称分布均衡,高级教师15人、一级教师52人、二级教师35人,既有深耕教坛的“老专家”,也有活力四射的“青年新秀”。教师队伍中涌现出“全国禁毒明星教师”冷远玲、“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等先进典型,多人在省市级优质课竞赛中斩获一二等奖。

硬件设施达到“省级标准化办学”水平,功能布局科学完善。校园占地面积653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2栋,配备生活用房515平方米、办公用房760平方米,10个标准化卫生间分布各楼层。教学设施方面,32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建成计算机室2个、电脑102台,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人手一机”;多媒体教室可容纳210人,配备专业影音设备,满足集体教学与培训需求。

特色功能空间亮点纷呈:图书馆藏书册,生均20.3册,涵盖文学、科普、教育等门类,设有“苏州老干部局图书室”“逸云”图书馆两个特色阅读区,实行开放式借阅模式,年均借阅量达6万册次;科学实验室2个,配备实验桌48套、仪器2572件,可开展150余个实验项目,实验准备室还收藏自制教具315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艺术与活动空间齐全,包括形体训练房、苗绣室、书法室、舞蹈室等,其中形体训练房配备电钢琴与专业地板,为艺术教育提供专业支撑。

运动设施完备实用:建有60米塑胶跑道、五人制足球场各1个,塑料篮球场、羽毛球场各2个,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与社团训练需求。校园安全保障严密,监控实现“无死角覆盖”,结合科技长廊的安全文化展示,获评“贵州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校园” 。

办学理念与教育体系构建

“仁人”引领的核心理念体系

学校立足七十载办学积淀与易地扶贫搬迁服务定位,确立以**“仁人”文化**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体系,核心内涵为“一撇一捺写人、顶天立地做人”,倡导“重品立行、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在此基础上,构建“四精五‘JING’”发展框架:以“精细、精湛、精美、精品”为办学目标,以“静、净、竞、镜、精”为办学宗旨,形成清晰的育人目标——培养“懂感恩、有志向、善思考、强体魄”的新时代少年。

理念体系外化为鲜明的“三风一训”精神标识:校训“一撇一捺写人、顶天立地做人”凝练育人根本,引导学生修身处世、励志笃行;校风“立德向善、博雅致远”营造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师生在文化浸润中成长;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规范教师行为,以仁爱之心与专业能力护航成长;学风“勤学善思、乐读乐练”引导学习方式,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 。学校还设计吉祥物“恩恩”和“志志”,以形象化载体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砥砺志向。

“三维联动”的课程与活动体系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书香+社团+体育”特色,构建“基础课程筑牢根基、特色课程发展个性、实践课程锤炼能力”的三维课程体系,落实“五育并举”要求。

基础课程:打造高质量教学内核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实效。语文教学推行“书香悦读”工程,将“晨读经典、课读文本、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每周开设1节阅读分享课,通过读书征文、故事演讲等活动检验成果,2024年学生撰写的阅读心得中有12篇获区级奖项;数学教学采用“生活情境+实践操作”模式,如在“测量”单元组织学生丈量校园、计算种植园面积,让抽象知识具象化;英语教学依托乡村名师工作室,引入“情境互动教学法”,通过英语儿歌、课本剧表演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续获得“全县教育工作表现突出”奖,成为区域内口碑优良的优质校 。

特色课程:培育个性化发展优势

围绕三大办学特色,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 书香特色课程:开设《经典诵读》《绘本创作》《铜仁文化故事》等课程,每年举办读书月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阅读分享会等形式营造氛围。图书馆实行“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双驱动模式,2024年读书月吸引1800余名学生参与,评选“阅读小明星”200余名 。

- 文化与艺术课程:引入苗族文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开设苗绣、书法、舞蹈等特色课程,组建“舞精灵”舞蹈队、“蓝精灵啦啦操队”等社团。啦啦操队在2024年碧江区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斩获一等奖,舞蹈队依托“中小学舞蹈教育传统校”优势,多次参与市级展演 。

- 体育与科技课程:以“阳光足球”为核心,开设足球、健身操等体育课程,足球社团坚持每日训练,队员在区级联赛中屡创佳绩;科技课程结合科技长廊,开展航天知识普及、小发明创造等活动,以趣味场景激发科学素养 。

实践课程:构建家校社协同体系

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 学校实践:将劳动教育与校园种植园结合,分年级开展绿植养护、蔬菜种植等实践;设立“红领巾监督岗”,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培养责任意识。2024年开展“校园丰收节”活动,学生将种植的蔬菜进行义卖,所得款项用于帮扶困难同学。

- 家庭实践:推出《感恩实践清单》,要求学生每周完成家务劳动、亲情陪伴等任务,通过班级群分享成果,每月评选“孝亲小标兵”,强化感恩教育。

- 社会实践:与消防大队、博物馆、烈士陵园建立实践基地,每学期开展安全演练、红色研学、文化寻访等活动。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开展卫生清扫、敬老慰问等活动,2024年累计服务时长超1800小时 。

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

师德为先:筑牢仁爱育人根基

学校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立教之本”,以“榜样引领、制度规范、活动浸润”三维路径,培育教师的仁爱之心与奉献精神。

榜样引领树标杆:每年开展“最美教师”“师德标兵”评选,挖掘身边典型。市级骨干教师姚练梅带领乡村名师工作室团队,深耕英语教学改革,指导青年教师斩获多项教学奖项;冷远玲老师深耕禁毒教育与体育教学,荣获“全国禁毒明星教师”称号,其事迹成为师德教育生动教材。同时组织教师学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通过专题讲座、心得交流强化育人使命。

制度规范划红线:制定《教师晋岗晋级考核管理办法》《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将“廉洁从教、不有偿补课、关爱学生”等要求纳入考核,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家长监督委员会”,通过意见箱、监督电话、满意度调查等渠道,形成立体监督网络,近年家长对师德满意度均达97%以上 。

活动浸润强认同:每学期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月”活动,通过“师德宣誓”“家访暖心行动”“育人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强化责任担当。其中“家访暖心行动”要求教师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搬迁家庭子女,2024年全体教师累计家访3000余次,为130余名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前任校长吴莹还亲自资助贫困家庭姐弟,用行动诠释“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心灯点亮”的理念 。

专业赋能:搭建分层成长阶梯

学校针对不同教龄教师需求,构建“青年教师筑基、骨干教师引领、全体教师提升”的分层培养体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青蓝工程”加速成长

对教龄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实施“师徒结对”计划,每位青年教师配备1名骨干教师导师,导师承担备课指导、听课评课、课题引领等职责。学校每学期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涵盖粉笔字、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环节,2024年有6名青年教师获区级“教坛新秀”称号。依托乡村名师工作室,组织青年教师参与专题研修,提升教学能力。

骨干教师:“辐射引领”彰显担当

优先推荐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2024年累计派出26人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化教学”等专题研修。要求骨干教师每学期承担1次校级示范课、2次学科讲座,姚练梅老师的英语情境教学示范课在全区推广,带动多所学校优化教学模式。骨干教师牵头开展课题研究,近年完成《“仁人”理念下的德育实践研究》《苗族文化进校园的路径探索》等8项市级、区级课题,其中2项获“铜仁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 。

全体教师:“教研共进”提升素养

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每周集体教研、每月专题研讨、每学期成果展示”的常态化机制。各教研组聚焦新课标解读、作业设计优化等议题开展深度研讨;每月举办“教学问题会诊会”,针对“后进生转化”“阅读兴趣培养”等难题集体攻关。2024年评选优秀教案58份、优秀论文36篇,教师教研成果数量较上年增长20% 。

德育实践与育人成效

浸润式德育:培育健全人格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常规德育+主题德育+家校协同德育”的全方位体系,让德育融入校园生活点滴。

常规德育:于细节中养习惯

通过“每日一规、每周一评、每月一星”培育文明素养。“每日一规”——晨间广播解读行为规范,强化礼貌问候、爱护公物等细节;“每周一评”——班会课评选“文明小组”“环保小卫士”;“每月一星”——评选“礼仪之星”“感恩之星”,2024年共评选各类星级学生750余人次,以榜样力量引导成长。依托“五‘JING’”文化,开展“静雅课堂”“洁净校园”创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

主题德育:于活动中铸灵魂

按季节与节日设计特色主题活动,实现德育常态化。春季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服务;夏季举办“六一”系列活动,融合入队仪式、文艺汇演与手工艺术节,2024年啦啦操队的获奖表演成为亮点;秋季开展“感恩教育周”,通过主题班会、感恩贺卡制作等活动强化感恩意识;冬季举办“经典诵读展演”,传承中华美德 。

家校协同德育:于合力中促成长

构建“家校共育共同体”,形成育人合力。每学期召开2次家长会,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2024年举办《习惯养成与亲子沟通》等讲座5场,覆盖家长3600余人次;建立班级家长群与校长信箱,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家长反馈响应率100%;每年举办“家长开放日”,2025年春季吸引700余名家长走进课堂,满意度达98%;组建家长志愿者团队,参与校园安全巡逻、研学协助等工作,形成家校同心的育人氛围 。

育人成效:硕果累累显担当

七十载耕耘不辍,学校育人成效显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续两年获“全县教育工作表现突出”奖,2024年全科合格率达95%,优秀率超52%,远超区域平均水平,成为搬迁家庭与周边群众首选的优质校。

特色发展成果丰硕:艺术领域,啦啦操队获碧江区一等奖,舞蹈队依托“舞蹈教育传统校”优势屡获佳绩;体育领域,足球社团在区级联赛中稳居前列,学校获评“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成效突出,被评为“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先进单位” 。

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培养出“贵州省优秀少先队员”2名、“铜仁市美德少年”5名,学生在作文、绘画、体育等各类竞赛中获市级以上奖项超400项。少先队工作成效显着,多个中队获评市、县“优秀少先队集体”,2019级(2)中队入选全国拟表彰名单。

社会声誉持续攀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探索实验先行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传统校”“贵州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校园”“全市文明校园”等30余项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全文明校园”“禁毒先进单位”,成为碧江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闪亮名片。

七十载春华秋实,仁心育人薪火相传。铜仁市第六完小以“仁人”文化为根,以特色发展为翼,在传承中创新,在奉献中成长。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以更优质的教育质量、更鲜明的办学特色,点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书写基础教育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