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穿越成为不朽行走 > 第73章 临沅砥柱,四方风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3章 临沅砥柱,四方风动

郡守府临时辟出的医署院内,弥漫着浓重的草药味。张仲景正带着女儿张小容以及几位临时招募的郎中,忙得脚不沾地,为在伏击战中受伤的义军士卒清洗伤口、敷药包扎。呻吟声、叮嘱声、以及熬煮汤药的咕嘟声充斥着院落。

当城外震天的欢呼声传来时,一名腿上中箭、正咬着木棍接受治疗的年轻士卒猛地吐掉木棍,不顾疼痛地欢呼起来:“赢了!我们赢了!曹寅死了!” 他激动得满脸通红,仿佛伤口都不疼了。

其他伤员也纷纷露出振奋之色,医署内的气氛瞬间热烈了不少。

张小容正小心翼翼地为一个伤兵换药,听到消息,清秀的脸上也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她下意识地抬头望向府门方向,仿佛想透过重重墙壁看到那个身影。

而张仲景,刚刚为一名腹部被划开的重伤号施完针,稳住其伤势。

他直起腰,用布巾擦了擦额角的汗水,听着外面山呼海啸般的“吴将军万岁”、“义军万岁”的呐喊,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反而眉头微蹙,流露出一种复杂难言的神情。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街道上涌动的人潮和兴奋的面孔,轻轻叹了口气。

“爹爹,他们打了大胜仗,您不高兴吗?”张小容注意到父亲的神色,端着药盘走过来,轻声问道。

张仲景摇了摇头,目光深邃,低声道:

“容儿,为父并非不高兴。此战获胜,临沅暂免兵燹,百姓可获喘息之机,自然是好事。只是……这位吴将军,用兵如此狠辣果决,设伏险地,擒贼擒王,一击毙命……五千官军精锐,一朝覆灭……这岂是寻常反贼、流寇草莽所能为?”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和审慎:

“观其入城以来,虽手段雷霆,抄家灭族,但军纪严明,不扰百姓,开仓放粮,救济贫弱……如今又展现如此军略才能。此人,心有山川之险,胸有城府之深,更兼练兵统兵之能……绝非池中之物啊。”

张小容眨了眨明亮的大眼睛,认真地道:

“爹爹,我觉得吴将军是好人。他杀了那些坏人(指吴、刘两家),救了那些可怜的女子,现在又打败了曹太守……虽然他的头发……但他说是为了救人才变成这样的。他和其他那些只知道抢掠的乱兵不一样。”

张仲景看着女儿天真而带着仰慕的眼神,无奈地笑了笑,摸了摸她的头:

“或许吧。乱世出英雄,亦出枭雄。此人确与寻常反贼不同,有其抱负和底线。只是……与这等人物牵扯过深,福祸难料啊。我等行医之人,只求救治伤患,保全自身便好。”

他心中对吴刚的评价,已然从最初的

“被迫胁从的贼酋”,悄然转变为

“手段非凡、心怀异志的乱世豪杰”,

其中忌惮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并存。

就在这时,一阵铿锵的脚步声传来。

吴刚在处理完军务后,第一时间便来到了医署。他依旧是一身染血的战袍,白发醒目,但精神矍铄。

“张先生,小容姑娘,辛苦了!”吴刚抱拳行礼,语气诚恳,

“此番大胜,多赖将士用命,也仰仗先生妙手回春,保全我众多受伤弟兄性命!吴刚在此谢过!”

他目光扫过院内众多伤员,对张仲景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没有稳定的后勤和医疗,军队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张仲景连忙还礼:

“吴将军言重了,救死扶伤乃医者本分,不敢居功。恭喜将军大获全胜,武陵局势,自此或将不同。”

吴刚从张仲景的语气中听出了一丝疏离和审慎,但他并不在意。他深知像张仲景这样的人物,非一时半刻能够真正折服。他转而看向张小容,温和一笑:

“小容姑娘也辛苦了,小小年纪,不畏血污,难得。”

张小容脸颊微红,低下头,小声道:

“将军才是真的辛苦……您的伤,要不要也让爹爹看看?”

吴刚摆了摆手,笑道:

“皮外伤,无碍。先生还是先紧着这些重伤的弟兄。”

他顿了顿,正色对张仲景道:

“先生,接下来恐怕还有的忙。缴获的药材,我已命人全部送来医署,先生可随意取用。若有任何需要,尽管直言。”

交代完毕,吴刚没有多做停留,便转身离开,去处理堆积如山的军务。

看着吴刚离去的背影,张仲景沉默良久,才对女儿轻声道:

“看到了吗?胜而不骄,忙而不乱,心系士卒……此子,确有大才。只是不知,这武陵之地,乃至整个天下,能否容得下他这头……蛰伏的潜龙。”

随着吴刚的返回和一系列安民、整军命令的下达,临沅城彻底安定下来,并且因为这场大胜,凝聚力空前强大。

义军战士们摩拳擦掌,期待着接下来的赏赐和整编,士气如虹。

而正如吴刚所预料,胜利的涟漪开始迅速向整个武陵郡扩散。数日后,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接连传来:

曹寅战死、临沅易主,五千精锐一朝覆灭的消息,以燎原之势,迅速传遍了武陵郡的每一个角落。这消息所带来的震撼与连锁反应,远超任何人的想象。

正在新寨城外,指挥着围城部队日夜攻打、企图与曹寅主力形成夹击之势的官军副将曹阳(曹寅族弟),接到这噩耗时,正站在营帐外督促攻城。

传令兵连滚带爬地冲到他面前,话未说完,曹阳便觉眼前一黑,喉咙一甜,“噗”地喷出一口鲜血,整个人直挺挺地向后倒去,被亲卫慌忙扶住。

“太守……兄长……死了?临沅……丢了?”曹阳面如金纸,喃喃自语,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绝望。

主帅阵亡,老巢被端,粮草根基尽失,这仗还怎么打?

消息如同瘟疫般在围城的官军中蔓延。原本就因为久攻不下、伤亡不小而士气低落的官兵们,瞬间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和迷茫之中。

为谁而战?为何而战?家在哪里?军心如同雪崩般彻底瓦解,逃兵开始成建制地出现,军官弹压不住,甚至不少低级军官也加入了逃亡的行列。

与此同时,那支由黄忠率领、作为荆州援军前来助战的精锐部队,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黄忠虽勇,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曹寅主力覆灭,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主要的盟友和后勤依托。

武陵郡的形势已然逆转,他们这支人数本就不多的客军,再留在这是非之地,不仅难以扭转乾坤,反而有可能被士气正盛、熟悉地形的义军反过来包围、吃掉。

“将军,曹阳所部已溃,我军侧翼暴露,粮道亦恐被断,继续停留,恐有不测。”副将忧心忡忡地向黄忠进言。

黄忠抚摸着颌下短须,刚毅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深知局势已不可为,沉声道:“传令,拔营,后撤三十里,与曹阳残部汇合后,转向东南。”

“转向东南?”副将一愣。

“嗯,”黄忠目光投向东南方向,“长沙孙文台已平定区星之乱,兵锋正盛,且已跨境进入武陵,正在攻打益阳。我等前去与他汇合,先合力拿下益阳,切断贼军东部屏障,再图后计。”

这是一步险棋,但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选择。与其在武陵北部泥足深陷,不如与孙坚合兵一处,攻击义军相对薄弱的东部防线。

于是,在新寨的义军主力从新寨主动出击,不断反击骚扰下,黄忠与勉强收拢起部分溃兵的曹阳,不得不放弃了对新寨的围攻,带着残部仓惶向东南方向转移。困扰义军多日的新寨之围,就此戏剧性地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