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刺破贺兰山巅的薄雾,将主峰中继站的铜镜阵列染成一片金黄。崔婉宁站在工棚外,手中紧握着刚刚收到的、盖有仁宗皇帝玉玺与西夏国主印鉴的最终测试启动令。她深吸一口带着寒意的空气,目光扫过眼前忙碌的景象——匠人们在对镜架进行最后的校准,学子们在检查光码本与声波编码序列,军士们则在外围警戒,气氛肃杀而凝重。

“诸位,”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成败在此一举。启动‘千里镜声链’最终测试!”

命令下达,整个通信网络如同精密的机械开始运转。最初三百里,光路畅通,编码好的信息通过一次次精准的反射,以远超奔马的速度向着下一个中继站传递。晴朗的天气是光系统最佳的舞台,延迟被压缩到极低的水平。

然而,测试的难度在跨越西夏与宋境交界的复杂山地时陡然增加。预设的路径上,一处关键隘口被突如其来的浓雾笼罩,光信号瞬间衰减。几乎在光路中断的同时,设置在隘口两侧山体内的声波共鸣箱被激活。林沐然设计的机械联动装置发挥了作用,值守的工匠根据预案,扳动了切换阀杆。沉重的配重杠杆落下,撞击特制的铜砧,一串代表特定信息的脉冲声波,通过坚硬的山岩,沉闷而稳定地向着下一个接收点传去。

“乙组报告,三号隘口,光路因雾中断,声路已接管,信号清晰,确认接收!” 带着激动的声音通过尚未中断的光路部分传回主站。工棚内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野利苍站在崔婉宁身侧,他清晰地看到了整个切换过程,看到了宋人工匠那熟练而迅速的操作,也听到了那通过大地传来的、代表着确定信息的震动。他紧抿着嘴唇,眼底最后一丝疑虑,似乎被这铁一般的事实击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与审视。

测试继续向宋境腹地延伸。天气变幻莫测,时而晴朗,时而细雨绵绵,地形也更加复杂,深谷、密林、河流不断挑战着信号的极限。光与声两套系统,根据环境条件,在预设的机械联动和人工干预下,不断切换,互为补充。光路在晴空下追求极致的速度,声波则在雨雾和地形阻隔中展现着可靠的韧性。信息,如同生命的脉搏,在这条由智慧构建的双生脉络中,顽强地跳动着,跨越千山万水。

就在测试进行到最关键阶段,一段需要穿越人烟相对稠密区域的路程时,负责外围警戒的皇城司指挥使快步走到崔婉宁身边,低声道:“崔特使,抓到了几个探子,身上有辽国的印记。他们试图靠近我们的七号中继站,干扰声波接收装置。”

崔婉宁心头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问出什么了?”

“嘴很硬,但装备精良,携带了疑似用于干扰的器具。看来辽主对我们的‘小玩意儿’是越来越上心了。”指挥使冷声道,“已加派双倍人手,确保后续路段万无一失。”

崔婉宁点了点头,目光掠过远处苍茫的山峦。辽国的窥伺,早在意料之中,但这赤裸裸的渗透企图,依然让她感到了刺骨的寒意。这不仅是技术的竞赛,更是国运的博弈。她低声对副手吩咐:“将此事记录,测试结束后立刻密报汴京和终南山。另外,通知所有站点,提高警惕,尤其是对非光学的、振动类信号的异常干扰。”

与此同时,终南山秘堡深处。

墨衡站在李三的沙盘前,石岳正在一旁快速记录着沙盘上的细微变化。代表贺兰山主峰及延伸向宋境的西北节点,那条原本因天气中断而显得黯淡断续的连接线,此刻不仅已经完全凝实,而且散发出一种稳定的、柔和的辉光。更令人惊异的是,之前新出现的、那些代表声波状的同心圆纹路,并未因光信号的恢复而消失,反而与光信号轨迹交织在一起,如同藤蔓缠绕主干,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共生状态。光信号轨迹明亮迅捷,声波纹路则深沉稳定,彼此呼应,仿佛构成了一个更加稳固的双重结构。

“沙盘上空,代表‘观测者评估’的淡金色光晕,闪烁频率在加快。”石岳指着沙盘上方那片不易察觉的光影,“而且亮度似乎……有所提升?”

墨衡微微颔首,目光沉静。他拿起旁边微微温热的古老抄本,其上的银色图腾流转速度平稳,带着一种审视与持续关注的意味。“他们在看着,”他低语,“每一步,每一次切换,每一次克服障碍,都在被评估。这双系统,这冗余的设计,这应对现实的韧性……或许,正是观察者所乐见的‘可能性’。”

千里之外的测试,仍在紧张地进行。最后一段路程,模拟了极端恶劣的天气——连续的风暴与浓雾。光系统几乎完全失效,全凭深埋于地下或利用山体传导的声波系统接力。信号的衰减、畸变,需要接收端凭借改进后的“悬丝辨微”技术和不断完善的光-声通用指令集进行纠错和解码。每一个时辰,都显得无比漫长。

当最后一个中继站确认接收完整信息,并通过独立的声波回路将代表“测试成功”的最终确认信号,沿着来路逆向传回贺兰山主站时,距离测试启动,已经过去了十个时辰。

主站的工棚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盯着那面用于接收最终确认信号的、连接着悬丝辨微共鸣箱的铜镜。

“嗡——”

一声低沉、清晰、带着特有频率的震动,通过银丝传递,引起骨片的微小震颤,最终被工匠解读出来。

“确认码……‘星火燎原’!”负责解码的老匠师声音颤抖,几乎泣不成声,“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寂静被瞬间打破,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呐喊声、掌声如同山洪般爆发开来。匠师们相互拥抱,学子们跳了起来,连那些参与合作的党项工匠也忍不住露出笑容,用力拍打着身边人的臂膀。林沐然擦着额头上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的湿润,看着那面承载了无数人心血的铜镜,咧开嘴笑了起来,眼中却闪烁着泪光。野利苍站在欢呼的人群边缘,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走到崔婉宁面前,右手抚胸,行了一个党项人表示敬意的礼节。

“崔特使,”他的声音低沉而郑重,“野利苍,服了。中原技艺之精,应变之智,合作之诚,今日亲眼所见,心服口服。我必将此间一切,毫无保留,禀报国主。”

崔婉宁压下心中的激动,还了一礼:“多谢野利首领。此乃宋夏同心之成果。”

然而,她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工棚外那乳白色的天幕。就在野利苍说话的同时,她眼角的余光似乎捕捉到,天幕上那冰冷数字“4.87”的末尾,极其轻微地模糊了一下。

是错觉吗?

她凝神细看,数字似乎依旧是“4.87”。但那种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波动感,却在她心中留下了痕迹。

几乎在同一时刻,一名墨家弟子快步上前,将一枚小小的蜡丸密信呈给崔婉宁。“终南山,墨衡先生,急件。”

崔婉宁捏碎蜡丸,展开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小字:“观测者反应加剧,沙盘光晕律动,最终验证阶段临近。慎之,戒之。”

心中的隐忧再次浮现。成功的喜悦之下,是更深沉的紧迫感。观察者注意到了,并且似乎加快了评估的节奏。这“最终验证”究竟是什么?

就在这时,另一名来自汴京皇城司的信使,风尘仆仆地赶到,带来了新的消息:“崔特使,边境急报。辽国匠作院近日频繁试验新型传讯手段,据探子回报,他们似乎……也在尝试利用声波,并且可能已捕获到我们测试时泄露的部分信号特征进行模仿。此外,关于‘八十九日大限’的传闻在边境灰色地带愈演愈烈,有神秘人物在散播‘捷径’之说。”

压力从未远离,反而因为测试的成功而变得更加具体和迫近。辽国的模仿意图明确,外部势力的阴影仍在徘徊。

崔婉宁环视着仍在欢庆的人群,深吸一口气。她走到场地中央,提高了声音:“诸位!我们成功了!我们证明了,凭借我们自己的智慧,凭借我们华夏的典籍与格物精神,我们能够创造出不依赖外力的奇迹!”

欢呼声再次响起,更加热烈。

“但是,”她话锋一转,声音沉静而有力,“这只是一个开始!天幕依旧高悬,倒计时仍在流逝!观察者的最终考验即将来临!辽人在窥伺,危机在暗处潜伏!我们没有时间沉醉于胜利!”

她指向远处那巨大的、映射着天幕景象的水晶板:“看看那里!我们的文明,还没有真正安全!我们需要更快,需要更强,需要将这套系统推广开来,需要应对更多、更复杂的挑战!”

人群安静下来,脸上的激动逐渐化为坚定。

“今夜,我们欢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明日,我们将投入新的战斗!为了我们的文明,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必须,也必将通过这最终的验证!”

欢呼声第三次响起,少了些狂喜,多了份同仇敌忾的决心与信念。

文明的星火,在初战告捷的鼓舞与更庞大阴影的笼罩下,燃烧得更加旺盛,也更加警惕地,向着那未知的最终考验,倔强地延伸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