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顶流伪装月薪5000后 > 第216章 巧破心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兆辉在东南亚“出事”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特定的圈层内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但在沈砚的有意控制和信息封锁下,并未大规模扩散,尤其没有影响到苏晚和“熹微”工作室的正常运转。

苏晚心知沈砚肩上的压力,但她选择信任他的能力,并未过多追问细节,只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城市记忆焕新计划”中,用自己的方式,为他稳固后方,同时也夯实着属于自己的事业基石。

老旧街区的改造项目推进到了最关键的阶段——居民动员与商户签约。

这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落地。反对的声音依旧存在,尤其是几家占据着较好位置、经营多年却业态陈旧的老店铺,对改造后的租金上涨和经营模式转变充满抵触。

其中,一家名为“德顺昌”的老式杂货铺,店主是个六十多岁的犟老头,姓吴,是街坊里有名的“钉子户”。任凭项目组的工作人员磨破了嘴皮子,他就是不肯松口签约,甚至几次三番将人轰出门外。

“你们这些年轻人,懂什么!我这铺子传了三代了!改了样,还是‘德顺昌’吗?什么文创?什么体验?我看就是瞎折腾!”吴老头吹胡子瞪眼,态度强硬。

其他观望的商户,都暗暗看着“德顺昌”的态度。如果这家老字号都搞不定,项目很可能在这里卡壳。

苏晚决定亲自会会这位吴老爷子。

她没有带庞大的团队,只带了一名负责记录的助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再次走进了那间堆满杂物、光线昏暗的“德顺昌”。

吴老头显然认出了她,脸色依旧不好看,但碍于她“沈太太”的身份,没有立刻赶人,只是哼了一声,继续埋头擦拭着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黄铜秤砣。

苏晚没有急着谈合同,而是慢悠悠地在店里转了起来。她注意到货架深处摆放着一些老照片,记录着这条街和“德顺昌”几十年前的景象。照片里,店铺门庭若市,街坊邻居聚在门口聊天,孩子们在街巷里追逐嬉戏,充满了烟火气。

“吴伯,这张照片是七十年代拍的吧?”苏晚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语气温和地问道。

吴老头抬起头,瞥了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追忆,语气也缓和了些:“嗯,七五年,我爹还在的时候。那时候,这条街多热闹……”

苏晚顺势和他聊起了过去的时光,聊起了“德顺昌”曾经卖过的紧俏商品,聊起了老邻居们的趣事。她没有提一句改造,只是作为一个倾听者,偶尔恰到好处地提问,引导着吴老头打开话匣子。

渐渐地,吴老头的话多了起来,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他感慨道:“现在不行喽,人都搬走了,年轻人也不爱来这种老店买东西了,冷清得很。”

“是啊,时代变了。”苏晚适时接过话头,语气带着真诚的惋惜,“但有些东西,不该被忘记。就像‘德顺昌’这块牌子,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生意,更是几代人的记忆和这条街的历史。”

她拿出平板电脑,调出工作室为“德顺昌”量身设计的改造方案效果图。

效果图里,“德顺昌”的门面被精心修复,保留了原有的木质结构和牌匾,但内部空间被重新规划,一部分依旧保留传统杂货的功能,陈列着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商品,如同一个小型怀旧博物馆;另一部分则被改造成了一个充满设计感的茶饮休憩区,摆放着用老物件改造的家具,墙上挂着那些老照片的复制品。

“吴伯,您看,”苏晚指着效果图解释,“我们不是要拆掉‘德顺昌’,而是希望用一种新的方式,让它重新‘活’过来。保留您最在乎的牌子和老物件,同时引入新的业态,吸引年轻人走进来,听听‘德顺昌’的故事,感受这条街的过去。这样,您的店铺不仅能继续经营下去,还能成为这条街的一个文化地标,让更多的人记住这里。”

吴老头看着效果图上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店铺,昏黄的眼睛里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沉默了许久,手指摩挲着那个被他擦得锃亮的黄铜秤砣。

“……真的……能保留这些老东西?”他声音有些沙哑地问。

“当然。”苏晚肯定地点头,“它们才是‘德顺昌’的灵魂。我们做的,是为灵魂穿上更适合这个时代的外衣。”

最终,吴老爷子在深思熟虑后,颤巍巍地在合同上按下了手印。消息传开,其他持观望态度的商户也纷纷动摇,签约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苏晚用她的耐心、真诚和对历史的尊重,成功化解了最顽固的阻力。

她不仅推动了项目,更赢得了那些老街坊发自内心的认可。他们开始亲切地称呼她为“苏老师”或“小苏”,而非疏远的“沈太太”或“苏总监”。

当沈砚从顾琛那里得知苏晚是如何说服吴老爷子时,冷峻的脸上露出了罕见的、带着暖意的笑容。他的小女人,正在用她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开辟出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

几天后,苏晚在工作室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沈砚。不是珠宝华服,而是一份股权转让协议。他将沈氏集团旗下,一家专注于文化地产投资和运营的子公司的部分股权,划转到了苏晚名下。这家子公司,正好与“城市记忆焕新计划”未来的运营高度契合。

“这是……”苏晚看着文件,有些惊讶。

视频连线中,沈砚的语气平静如常:“这家公司以后由你主导。你的项目需要后续运营支持,它正好可以提供专业平台和资源。算是……夫唱妇随?”

他难得地用了一个略带调侃的词。

苏晚瞬间明白了他的深意。他不仅是在支持她的事业,更是将一块实实在在的产业交到她手中,让她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施展空间,真正地与他“并肩”。这份礼物,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来得厚重。

“谢谢。”苏晚心中感动,千言万语化作两个字。

“是你应得的。”沈砚看着她,眼神深邃,“苏晚,你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