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正传,开始上课。
今天早上和下午整整一天的时间,钟鸣打算带着孩子们学一首 “硬” 的诗,堪称一年级上册最难的一首!
两汉时期的《江南》。
比较抽象,这是钟鸣小时候的感觉。
这首民歌因为古今发音的巨大差异,导致这首诗歌对现在的人缺乏记忆点,也并不觉得它有什么美,时间一长就从脑中落幕了。
钟鸣昨晚备课,就是在研究它。
现在的视角不一样了,又从这首以前感觉平淡甚至无聊的民歌中,发现了很有意思的几个点。
这种不实用的东西能够流传几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钟鸣在黑板写下:
『江南』
然后用手指着,
“有同学知道这两个字读什么吗?”
经过这近二十天专门针对语文的学习,孩子们虽然不怎么能写,却已经能够认得许多简单的字了。
“江” 字很简单,基本上都会认。
“南” 字复杂一些,同学又不知道 “江南” 代表什么,所以单独拿出来时,很多人没有反应过来。
但总有孩子能反应过来。
冯一一在下面小声地说道,“是‘南’,东西南北的‘南’。”
钟鸣曾教过四个主要的方向。
四个字一起写出来,每一个同学都会立即反应过来,只是分开写的时候,多数人可能就会卡壳。
钟鸣听着孩子们的讨论笑了笑:“先生听到有同学说出来了,没错,这两个字读作‘江南’!所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一首《江南》!”
说话间,钟鸣脑中闪过一句歌词:“不懂爱恨情愁煎熬的我们~都以为相爱就像风云的善变~~”
他脸上因此挂着笑容,
“哈,同学们有谁听过这个词吗?”
这个世界如此之大,确实不免有一个叫作 “江南” 的地方,他没听过,不排除孩子们没听过。
更何况下面还有个一百几十岁的老头。
孩子们神同步地摇摇头。
钟鸣又特意看了冯三保一眼,发现连他也在兀自摇头。
那就没实例联动了。
于是钟鸣只能模糊地介绍道,
“这个‘江南’啊,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具体该指哪里,先生也不清楚。但仅在课堂上,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一片居住在大江旁的区域,这里的气候宜人,人们的生活富足,大家安居乐业!”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冯三保轻抚他正变得黑白相间的胡子。
介绍完,钟鸣转身写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刚看完这两句,冯三保就眼前一亮,心想先生马上又要教新的了,当即就端正地坐直了,背也不再佝偻着,一副比谁都认真的模样。
孩子们还小,又都是肉眼凡胎,也没尝到读书的甜头,时间久了还可能觉得都是枯燥乏味的东西。
殊不知,这一词一句都是宝啊!
他先前谈到 “放假” 的问题,实有冒犯先生的嫌疑,但他也是求道心切,恨不得先生可以一天教个百八十首,让自己抱在怀里慢慢消化。
欲求道者,心最切矣!
钟鸣接着书写,教室里的环境也随着诗歌的节奏开始发生变化。
『鱼戏莲叶间』
在孩子们惊奇的目光中,水墨风格的画面跃然眼前。
“呼!”
当墨色鲤鱼跃过莲叶,又下落溅起墨水时,孩子们忍不住惊呼起来。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单看文字,脑中会幻想广袤的莲叶间,有一条鱼围绕着某片莲叶游来游去,说是活泼,实际上却显得孤独。
但孩子们此时还不识文字,他们所见到的是先生为之呈现的水墨画,看到的是广袤的池塘里,一群活跃的鲤鱼在许许多多的莲叶中玩耍,采莲人来了,还和这些鱼玩成一团。
不仅不孤独,而且生机勃勃!
让人一见便会产生联想 —— 江南,物产丰富!
这无疑是一首欢快的民歌。
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比人意,采莲人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儿在水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行之轻快,采莲人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
气氛多好啊,生活多美啊!
这大概是孩子们能看到的了...
钟鸣现在的水平,就能多看到一些了。
热闹和繁华,只是表面。
这首诗歌的妙处主要在于,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把男女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无轻佻庸俗之弊。
并且:
诗的意境清新开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感到美景如画,心旷神怡,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这些阅读理解,孩子们不必了解。
感悟,钟鸣说了也没用。
这样的作品总是有很多,以后孩子们长大了再回顾,或许会惊觉:呼!小小的我以前吃的都是细糠啊!
在地球啊,感悟就是感悟。
在罡元天下可就不一样了,大大小小的积累,终究会成为登高的台阶啊!
在孩子们感受水墨间的热闹时,钟鸣已经将每个字的拼音都注好了。
欣赏异象的部分结束,开始学习了。
钟鸣大手一挥,幻象消失不见。
孩子们不得不回过神来,齐刷刷看向讲台上笑吟吟的老夫子。
“同学们,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钟鸣手指轻敲黑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拼音,先生读一遍,你们重复三遍,听清楚了吗?”
孩子们面露无奈地齐声道:
“听清楚了...”
钟鸣随即朗声道,
“鸡、衣、昂→江!”
同学们包括冯三保在内,都老实地重复了三遍。
接下来,都是反复的读书声。
读了两遍后,本就已经识字的冯三保不再跟读,拿出自带的纸笔开始抄写黑板上的《江南》。
孩子们则是接着读书。
反复,再反复...
作为初学者的他们,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好像已经会了,但当独自拼读时,十有八九都会错误百出。
所以,得重复,再重复...... 一直到它们成为记忆中信手拈来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