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国的词,天下第一美。

上辈子的钟鸣,年纪轻轻,从未刻意钻研过诗词,可单是学生时代囫囵记下的那些,便已经够惊艳的了!

他所知不多,却曾特意查证过一事——谁是第一个写词的人。

最后得到的答案却比较模糊。

年代久远,历史难以考证。

所以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但该词真实性存疑,缺乏唐代文献佐证,有为后世托名之说。??

词学大家(如黄昇、王国维)均尊其为“百代词曲之祖”,且无确凿证据否定其归属。??

称得上是词之鼻祖,那得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该词确实够早。

其二:得有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李隆基的《好时光》(盛唐时期)被视为婉约词最早作品,但仅存一首,且未形成广泛影响。??

所以,此誉应归李太白!

再说了,咱们诗仙也不差这点名头。

今日,钟鸣要给学生授课。

但以他如今的知识储备,本就不足以系统性地教导任何人,何况词并非高考重点,他早已把相关内容忘得七七八八。

比如,【小令】、【中调】、【长调】的划分是怎样的?

再比如,【单调】、【双调】、【三叠】等的结构分类又是什么?

他以前学过,但基本上都忘了。

孩子们这个年纪需不需要学这些?

或许在地球时,这些于孩童而言无关紧要;但在这个世界,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

如诗一般,词也是实打实的力量!

而今天要教给孩子们的这一首词,乃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大名鼎鼎的辛幼安、辛稼轩。

清代着名词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首次以【词中之龙】的称号评价辛弃疾,强调其词“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这个评价,确实是太贴切不过。

再说一句比较偏执的话就是,只要是你一个喜爱诗词的人,便不可能不对辛幼安的词有感觉。

因为他实在太完美了!

作为一个词人,如果你有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你一定是一位有名的田园词人。

作为一个词人,如果你能写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那你是一定是一位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作为一个词人,如果你能写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你一定是一位伟大的婉约派词人。

而这些,都是他辛弃疾。

千古以来,最伟大的词人之一。

...

钟鸣挥手打散私塾内的异象,打算以最朴素的方式来教授这一首词。

首先,当然是介绍词牌名。

「清平乐」,亦作「清平乐令」、「醉东风」,是中国古典词坛中流传极广的小令词牌,属双调格式,句式多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平仄与押韵有固定范式。

除此之外,还有其历史背景。

但这个就省略不说了。

毕竟孩子们只需要知道怎么写,而没必要去记忆它的历史背景。

毕竟这个世界是没有词牌名的,所以在学习词牌名的时候,孩子们只需要知道相对应的格式就行了。

而且应该讲得简单一些。

就像自己曾经学的时候一样。

钟鸣背对众人,在黑板上写下:

『清平乐·村居』

大家一见这几个字,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唔!什么?”

冯三保挺直了腰板,他明白这就是先生要教的新东西。

钟鸣转过身,笑道:

“这‘清平乐’三个字,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最后一个内容,你们可以把它想成一个作品的‘格式模板’。”

他说完想了想,觉得这个解释还是有点复杂,于是手指着词牌名,缓缓说道:

“这词牌名,其实就相当于定下一个约定:当我们使用相同的词牌名的时候,就得注意要写多少字、该怎么断句!”

说完,他开始注意孩子们的反应。

周小胖琢磨了一会儿,忽然一拍大腿:“我懂了!就像我爹编竹筐,不管编大的还是小的,都得先立好竹条的架子,架子不能乱,不然筐就散了!”

坐在他前面的刘不病转过头来:“呃,我没听懂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怎么就和你爹编竹筐搭上边了?”

王林嘴角一翘,说道:

“先生的意思就是,词牌名就像‘五言绝句’那些一样,既然是写绝句,你的格式就得一样,不然还叫什么绝句?”

刘不病恍然大悟,

“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钟鸣笑着点头,拿起粉笔就开始书写: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一段写完,众人就看愣了眼。

孩子们看得一知半解,对格式感到迷惑。

冯三保和张普跃望文知其意,但是同样也在惊叹这种格式的表达。

钟鸣笑着解释道:

“这里的‘吴音’,指的是一个地方的方言,而这个吴地则是虚构的,不需要纠结出处!”

众人闻言默默点头。

钟鸣便接着开始书写: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pS:原文为‘亡赖’,这里略去了通假字的存在,故是‘无赖’。)

整首词写完,大家的反应不同。

孩子们看着它发呆,不明所以。

张普跃则是频频点头,望着这些句子,心里也有了一些感受。

冯三保则不太一样,词的意思他都看得懂,想表达什么意境他也明白,只是单纯地共情不起来。

年轻时练武,老了当厨子,如果不是这份工作的影响,他可能连五谷也分不清楚。

从未有见过,如何能共情?

所以此时他有一种落差感。

就在刚刚,他都还非常地期待这首《清平乐》呢......

钟鸣收回目光,笑道:

“这就是今天要学的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