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历史杂烩 > 第25章 的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砚台的微光映在沈砚之脸上,他望着老妪浑浊却藏着刻骨伤痛的双眼,喉间发紧。老妪枯瘦的手抚过他的发顶,像抚摸多年前那个被藏在柴房、浑身滚烫的婴孩,指尖触到眉骨那道浅疤时,微微一颤。

“这砚台……”老妪将砚台递过来,缺角处的新刻小字还带着墨香,“是昨夜托梦,李秀才说该让它见光了。”

沈砚之接过砚台,掌心触到冰凉的石质,突然想起幼时父亲总在深夜摩挲块相似的砚台,嘴里念叨“碎了便好了”。那时他只当是寻常物件,如今才懂,那是父亲对李秀才的恐惧,也是对这桩罪孽的遮掩。

井台边的墨莲渐渐敛了光芒,花瓣上的墨迹顺着水流淌进井里,井底骸骨的指骨轻轻放下,像是终于松了口气。老文书翻开账册最后一页,上面用朱砂画着个小小的墨窑图,旁注“后山第三窑,有未清骨殖”。

“该去收尾了。”老文书叹道。沈砚之爹仍被生肖玉佩的光定在原地,脸色灰败如死灰,嘴里反复念叨“我本不想的……是掌柜逼我的……”

沈砚之没再看他,转身扶着老妪往墨窑后山走。山路两旁的野草里,隐约能看见散落的墨锭残片,像是当年窑工们仓皇逃离时遗落的。走到第三座窑前,窑门早已坍塌,露出黑黢黢的洞口,里面飘出淡淡的松烟味。

“阿骨当年就在这烧松烟制墨,”老妪的拐杖敲了敲窑壁,“他总说,好墨要三分松烟、七分良心,可后来……”

话音未落,窑洞里突然传来“咔哒”一声轻响,像是有东西被踩碎。沈砚之点亮火折子,火光里映出满地碎裂的砚台,其中一块残片上,刻着半个“礼”字。

“沈砚礼?”他心头一紧。昨夜沈砚礼被墨莲缠住后便没了声息,难不成躲进了这里?

火折子往前探了探,角落里露出片青色衣角。沈砚之走过去,只见沈砚礼蜷在那里,胸口插着半块砚台残片,血浸透了衣襟。他手里攥着张揉皱的纸,是张墨窑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个标记,旁边写着“母骨在此”。

“他……”沈砚之蹲下身,指尖刚碰到沈砚礼的手腕,对方突然睁开眼,抓住他的手,力气大得惊人。

“不是我……”沈砚礼咳着血,眼神却亮得吓人,“我娘是被掌柜的女儿推下窑的……沈砚之爹知道……他故意让我以为是自己人……”

话没说完,沈砚礼的手便垂了下去。沈砚之展开那张地图,红笔圈住的地方就在窑底中央,他用手刨开浮土,果然摸到块平整的石板,石板下露出个陶罐,里面盛着堆零碎的骨殖,旁放着支银簪,簪头刻着朵小小的莲花。

“是阿莲的簪子。”老妪的声音发颤,“她是我女儿,当年被沈砚之爹骗去偷状纸,最后……”

沈砚之将骨殖小心收好,突然发现陶罐底刻着行极小的字:“永乐十三年,墨中掺毒,入官库。”

官库?他猛地想起父亲书房里那本被虫蛀的《永乐年贡墨名录》,里面夹着张泛黄的领墨单,落款是“翰林院编修 周瑾”。

正思忖间,山下传来马蹄声,是县衙的捕快到了。沈砚之看着被押走的父亲,看着老妪捧着陶罐落泪的模样,突然握紧了手里的砚台。砚台缺角处的“浊水虽深,总有见天日时”在阳光下格外清晰,仿佛在说,这桩跨越二十余年的旧案虽了,可那些流进官库的毒墨,那些被毒墨牵连的人,才刚刚要浮出水面。

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县城方向,那里的晨雾正慢慢散去,隐约能看见翰林院的飞檐。李秀才的砚台在掌心微微发烫,像是在催促着什么。

沈砚之扶着老妪转身下山,脚步坚定。他知道,这砚台托起的不仅是真相,还有下一程的路——一条要把那些藏在笔墨里的肮脏,连根拔起的路。

回到县城时,日头已过晌午。县衙门口围了不少人,捕头正拿着块砚台高声问:“谁认得这物件?翰林院周编修今晨死在书房,手里就攥着这个。”

沈砚之脚步一顿——那砚台的样式,竟与李秀才砚台的缺角严丝合缝,像是原本就是一对。

老妪突然按住他的手,拐杖在地上敲了敲:“周瑾的字,当年常在墨窑账册上见。”

挤过人群,沈砚之看清周编修的尸身躺在门板上,手指僵硬地蜷着,指甲缝里沾着些青黑色粉末。捕头递过那半块砚台,背面刻着个“瑾”字,边缘残留着新鲜的断裂痕,显然是被人硬生生掰成两半的。

“周编修是昨夜亥时死的,”仵作低声道,“口鼻里有松烟味,却查不出外伤,倒是书房案几上的墨锭,泛着怪味。”

沈砚之拿起那锭墨,凑到鼻尖轻嗅——松烟香里混着丝极淡的杏仁味,与老文书账册里记的“骨胶毒墨”描述分毫不差。更惊人的是,墨锭侧面印着个极小的“李”字,与李秀才当年的墨坊标记一模一样。

“不可能,”沈砚之指尖发颤,“李秀才的墨坊早在永乐十三年就被烧了。”

“可这墨是上月刚进的贡,”捕头翻出库房账册,“领墨人正是周瑾,还批注‘此墨宜画工笔’。”

话音未落,人群外突然传来哭喊声。个穿青布衫的书生跌跌撞撞跑来,怀里抱着卷画轴:“周先生让我今晨送画,说画里藏着当年的事……”

画轴展开,是幅《墨窑夜烧图》。火光里,个戴方巾的文人正往窑里扔东西,旁边站着个窑工头,侧脸竟与沈砚之爹年轻时有七分像。而画面角落,躲着个穿官服的年轻人,腰间挂着块玉佩,正是周瑾的样式。

“这画……”老妪突然开口,“画里扔的是我女儿的银簪!”

沈砚之盯着画中窑工头手里的墨锭,突然想起昨夜在第三窑找到的陶罐——罐底“永乐十三年,墨中掺毒,入官库”的字迹,与周编修的死,竟隔着二十年的光阴,严丝合缝地接上了。

此时,砚台突然在他怀里发烫,缺角处的新刻小字仿佛活了过来。沈砚之望着天边渐沉的暮色,突然明白,李秀才说的“浊水见天日”,从来不是终点。那些流进官库的毒墨,早就在看不见的地方,织成了张更密的网。

而这张网的线头,正攥在某个藏在笔墨后的人手里,在周编修的尸身旁,轻轻动了动。

沈砚之将画轴卷好递给捕头,指尖无意间蹭过画中窑工头的衣角,竟沾了点青黑色粉末。他捻起粉末凑近鼻尖,那股杏仁味比墨锭里的更浓,混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味。

“周编修书房的墨锭,可有开封?”沈砚之突然问。

捕头愣了愣:“案几上摆着半锭用过的,砚台里还剩些残墨。”

“去看看那残墨。”沈砚之转身就往翰林院走,老妪拄着拐杖跟上,“周瑾既是领墨人,定然知道毒墨的去向。他死时攥着这半块砚台,是想指认什么。”

翰林院的门虚掩着,案几上的狼毫笔掉在地上,墨汁溅了满地,像摊开的黑血。沈砚之蹲下身,用指尖蘸了点残墨,在指间搓了搓——质地比寻常墨更黏,竟拉出细若游丝的黑丝。

“是骨胶熬过头了。”老妪在旁道,“阿骨当年说过,骨胶熬过火候会发黏,写在纸上三年不褪。”

沈砚之抬头看向书架,最底层的书册摆得歪歪扭扭,其中本《永乐大典》的函套上,有块淡淡的墨痕,形状像半个“李”字。他抽出书册, pages间夹着张字条,是周瑾的笔迹:“三日内送十锭至西跨院,见墨如见人。”

“西跨院?”捕头皱眉,“那是吏部侍郎的住处。”

话音刚落,院外传来马蹄声,个小吏翻身下马,手里举着封火漆密函:“吏部侍郎急召周编修,说是贡墨出了岔子,江南织造府用这批墨画的龙袍,染了黑斑!”

沈砚之心头猛地跳了——龙袍用墨,必是贡品中的极品。若连织造府都用了毒墨,这祸事早已不是笔墨间的恩怨。

他再次看向那半块砚台,突然发现断裂处的木纹里,嵌着点暗红的碎屑。用指甲抠出细看,竟是块干了的血迹,与周编修指甲缝里的青黑粉末混在处,像极了某种刻意留下的标记。

“去西跨院。”沈砚之将砚台揣进怀里,砚台的温度比刚才更烫,“周瑾要送的不是墨,是证据。有人怕他送出去,才杀了他。”

西跨院的门紧闭着,门环上挂着把铜锁,锁孔里塞着团墨棉——那是墨窑工人才用的东西,浸过松烟油,能堵住锁芯又不留痕迹。沈砚之撬开铜锁,推门而入,院里的海棠树下,竟埋着个新土堆,土上散落着几片墨锭残片。

挖开新土,露出个青花瓷罐,罐里装着十锭未开封的贡墨,每锭侧面都印着“李”字。而罐底,压着张纸,上面写着串名字,第一个是周瑾,最后个,竟是当今太子詹事。

老妪突然指着纸角的印章:“这是当年掌柜的私印!他儿子假死时,就带着这枚印!”

沈砚之刚要伸手去拿,青花瓷罐突然“咔”地裂了道缝,从缝里滚出粒珠子,与李秀才砚台里嵌的那颗一模一样——是解药!

珠子落地的瞬间,院墙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沈砚之抬头,看见个穿锦袍的人影翻墙而逃,腰间晃过块玉佩,竟是十二生肖玉佩里的兔形佩。

“是掌柜的儿子!”老妪失声喊道,“他没死透!”

沈砚之抓起珠子追出去,却见那人影拐进条小巷,巷尾停着辆马车,车帘掀开的刹那,他看见张熟悉的脸——沈砚礼,本该死在墨窑的人,正朝他冷笑。

而马车上的锦盒里,摆着半块虎玉佩,与老妪那半块正好成对。

砚台在怀里烫得惊人,沈砚之突然明白,李秀才说的“浊水见天日”,原是要把所有藏在水底的人,都逼到岸上来。

包括那些他以为早已尘埃落定的“死人”。

沈砚之攥着那颗解药珠子追至巷尾时,马车已碾过青石板绝尘而去。车辙里落着片撕碎的锦缎,上面绣着半朵墨莲,与井台边绽放的那株纹路分毫不差。

“他果然没死。”老妪拄着拐杖赶来,枯指抚过锦缎上的墨莲,“当年掌柜儿子假死时,衣角就绣着这花。”

沈砚之将锦缎收好,转头看向西跨院的青花瓷罐。那道裂缝正慢慢扩大,罐身浮现出细密的墨字,像是用毒墨写就,遇解药珠子便显了形:“永乐十三年制墨三百锭,分三批入官库,一批入东宫,二批入织造府,三批……”墨字写到此处突然断了,像是被人刻意抹去。

“三批去哪了?”捕头急道。沈砚之却盯着“东宫”二字出神——太子詹事的名字在纸上格外刺眼,若这批毒墨流入东宫,牵连的便是储君。

正思忖间,怀里的砚台又烫起来,缺角处新刻的小字仿佛在震颤。他突然想起周编修画里的细节:那个躲在角落的年轻官员,袖口沾着点朱砂,与太子詹事常穿的绯色官袍衬里颜色一致。

“去查周编修的往来书信。”沈砚之转身往翰林院跑,“尤其是与东宫的信函。”

周编修的书房早已被翻得乱七八糟,案几上的砚台却摆得端正,砚池里的残墨未干,像是刚用过。沈砚之伸手蘸了点残墨,在指间搓开,竟发现墨里混着些金粉——这是东宫专用的“泥金墨”,寻常官员断不可用。

“他在模仿东宫笔迹。”沈砚之豁然开朗,“那些贡墨不是送出去的,是他用来伪造书信的!”

话音未落,老文书气喘吁吁跑进来,手里举着本账册:“查到了!当年掌柜儿子假死后,在江南开了家墨庄,去年刚被太子詹事收编,改名叫‘瑾墨坊’——用的就是周瑾的‘瑾’!”

“瑾墨坊……”沈砚之喃喃道,突然想起马车上沈砚礼的冷笑。沈砚礼是沈砚之爹的侄子,自幼在墨窑长大,最懂骨胶制毒之法,如今跟着掌柜儿子,怕是要重操旧业。

此时,砚台的温度突然降了下去,缺角处的小字变得冰凉。沈砚之低头,看见砚台底部渗出些墨汁,在桌面上晕开个模糊的图案——是座桥,桥栏上刻着“锁龙”二字。

“锁龙桥在东宫墙外。”老妪突然开口,“当年李秀才说过,掌柜最擅长在桥洞下藏东西。”

三人赶到锁龙桥时,暮色已漫过桥面。桥洞下果然堆着些新砖,搬开砖块,露出个暗格,里面放着本账簿,记着近半年的墨锭去向:“东宫太子妃生辰礼,用墨十锭”“江南盐运使收墨五锭”……最末行写着“三月初三,送瑾墨坊残墨至西跨院,灭口”。

“周瑾是想揭发,才被灭口的。”沈砚之指尖划过“太子妃”三字,突然想起青花瓷罐里的解药珠子——若太子妃用了毒墨,岂不是……

他刚要起身,桥洞外突然传来脚步声。个小太监提着食盒走过,食盒上印着东宫的鸾鸟纹,盒盖没盖严,露出半锭墨,侧面赫然是“李”字。

“是给太子妃送晚膳的。”老文书低声道。沈砚之看着小太监的背影,突然发现他腰间挂着块玉佩,是十二生肖里的蛇形佩,与困住沈砚之爹的那套同出一辙。

砚台在怀里轻轻震动,像是在催促。沈砚之握紧账簿,望着东宫方向渐起的灯火,突然明白,这盘棋远比想象的更大——从墨窑的骨胶,到官库的毒墨,再到东宫的泥金墨,二十年来的罪孽,早已顺着笔墨,爬进了皇权的中心。

而掌柜的儿子与沈砚礼,不过是棋盘上的两颗子。真正的棋手,或许正握着最后半块虎玉佩,在东宫深处,看着他们一步步走近。

桥洞外的风卷起几片墨锭残片,吹向东宫高墙。沈砚之抬头,看见墙头的宫灯晃了晃,像只窥视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