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师们忙碌地调整着灯光,确保每一个角度都能呈现出最佳的效果;
摄影师们全神贯注地盯着镜头,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
演员则在导演的指导下,反复打磨着每一个场景,力求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道具组和化妆组也在一旁随时待命,确保道具的摆放和演员的妆容都能完美无瑕。
然而,这毕竟是剧组刚刚组建的初期,磨合阶段的困难在所难免。
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还不够默契,沟通上也时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导致整个拍摄进度的延误。
灯光可能没有调整到最佳位置,演员的走位可能稍有偏差,甚至台词的发音也可能不够精准。
甚至出现打板员混淆“镜号”与“场次”(前者是镜头编号,后者是剧本场景),
灯光组未提前测试“灯板同步”,导致不同光源色温偏差超过500K这种新手才会出现的错误。
鲍勃在一旁安慰:“凌晨3-5点因褪黑素分泌减少,人类反应速度下降30%,失误率增加45%(数据来源: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2022报告),所以别着急,主要是太仓促了。”
这些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在追求完美的电影制作中,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因此,尽管剧组成员们都在全力以赴,但刚开始的时候,拍摄效率并不高。
一晚上下来,真正有用的镜头寥寥无几。
很多时候,一个场景需要反复拍摄多次,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作为导演的杨皓站在监视器前,眉头紧锁,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沮丧。
他知道,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磨合,团队才能逐渐成长,变得越来越默契。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找到了彼此的节奏,配合也会越来越流畅。
一晚上过去了,也没能拍到多少有用的镜头。
老妈一行人在一旁一直看着,没有提前离场。
这次大家又见到了一个工作状态下的杨皓,雷厉风行,指挥若定,有大将之风范。
再看看挂着一张巨大的拍摄进度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天的拍摄任务和安排。
现场的气氛紧张而有序,工作人员们各自忙碌着,却也不时地交换眼神或简短交流。
忙活到凌晨零点,杨皓宣布,今天拍摄结束。
第一天磨合,不用那么大强度,否则适得其反。
而且明天白天还要开会,也不能太晚。
“辛苦了,爱德华。”杨皓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没事,只要能拍出好作品,这点辛苦不算什么。”爱德华·诺顿笑了笑,虽然疲惫,但眼神中透着一丝满足。
杨皓又转向鲍勃,说道:“今晚辛苦大家了,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配合。”
鲍勃点了点头,虽然还是有些不放心,但看到拍摄顺利结束,也松了一口气:“希望这次冒险能换来一个好的结果。”
收拾的工作有人负责,杨皓安排央视人员回酒店,他和老妈姑姑回家。
一路走还一路问,她感觉还是不了解自己的儿子,怎么一到国外就成这样儿了。
-----------------
第二天,一早来到公司,会议在会议室里准时召开。
今天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分镜设计。插句题外话,动画和真人电影在制作流程上有很大不同。
动画是从零开始创建画面,而真人电影涉及实际拍摄,所以分镜的侧重点应该不同。
基础信息部分可能相似,但动画可能需要更多技术相关的信息,比如制作公司、软件工具等。
然后看分镜表格,动画模板里有舞蹈动作、特效\/备注、音乐节拍这些详细的字段,真人电影可能更注重镜头运动的实际操作,比如使用的设备、演员的走位等。
动画分镜需要详细的技术参数,如帧速率、色彩值,而真人分镜更关注现场拍摄的细节,如场地、灯光、演员指导。
另外,动画可以预先设计好所有镜头,而真人电影可能需要考虑现场调整,分镜更具指导性而非绝对执行。
需要分点列出区别,从表格字段、制作流程、技术需求、艺术表现等方面入手。
动画分镜脚本模板与真人电影分镜脚本模板在制作逻辑、技术需求、表现形式上有显着差异,
动画分镜脚本制作基础虚拟世界构建(无实物限制)
真人电影分镜脚本制作基础实拍场景与演员调度(受物理条件限制)
动画分镜脚本镜头控制精度在帧级精确(1帧= 1\/24秒)
真人电影分镜脚本镜头控制精度在秒级或半秒级
动画分镜脚本动态设计预先定义所有运动(包括角色、镜头、特效)
真人电影分镜脚本动态设计现场调整为主,分镜为参考框架
动画分镜脚本协作重点技术是参数同步(如渲染引擎、骨骼绑定)
真人电影分镜脚本协作重点是现场团队沟通(导演、摄影、演员)
而且动画分镜有专属字段,以例《快乐的大脚》为例,帧速率定义动作流畅度,比如舞蹈动作 12帧\/秒(企鹅踢踏)。
色彩参数直接指定画面 hSL\/RGb值,比如企鹅的脚蹼蓝光:h=200°, S=80%, L=40%。
特效触发是物理模拟条件,比如冰裂特效:力量≥50N,速度 2m\/s。
毛发\/材质的作用定义角色毛发、场景材质属性,比如羽毛炸开阈值 Velocity=5m\/s。
镜头曲线标注为镜头运动的贝塞尔曲线参数,如果有无人机环绕:角速度 240°\/秒,Ease-In\/Ease-out2。
真人电影分镜专属字段,字段的作用以《活埋》实拍为例,场地标注拍摄地点与环境限制,沙漠深坑(宽 2mx深 1.8m)。
灯光,记录布光方案顶光+侧逆光,模拟日光衰减(ISo 800)。
演员调度,标记演员走位与表情细节,保罗?康罗伊蜷缩角度 45°,手指颤抖频率 2次\/秒。
实拍特效是现场特效执行方案,沙子灌入镜头:空压机功率 5000L\/min。
设备指定拍摄器材REd Komodo 6K,24mm变形镜头。
制作流程也有很大差异。
动画分镜是工业化预生产流程,分镜脚本→动态分镜(Animatics)→镜头预演(previz)→正式动画。
它的特点是分镜即最终画面的蓝图,需包含所有细节(如角色口型同步到帧数)。
例如《蜘蛛侠:纵横宇宙》分镜直接标注2d\/3d转场硬切,精确到第 12帧。
而真人电影分镜是现场指导工具流程,分镜脚本→现场勘景→分镜调整→实拍→后期补拍。
它的特点是分镜是创意框架,允许根据现场光线、演员状态修改。
例如《荒野猎人》分镜仅标注长镜头运动方向,具体树枝遮挡等细节由摄影师现场调整。
在艺术表现上有很大差异,动画电影是极致的可控性镜头设计,可实现反物理镜头(如《千与千寻》无重力走廊环绕镜头)。
分镜需标注虚拟摄像机参数(如焦距 16mm鱼眼镜头,畸变系数 0.8)。
在表演上,角色动作分解为关键帧+插值算法,分镜备注骨骼绑定权重(如企鹅翅膀摆动时肩关节权重 70%)。
而真人电影更多是真实感与即兴镜头设计,受限于物理规则(如《地心引力》零重力镜头需依赖钢丝+ cGI合成)。
分镜侧重调度逻辑(如《盗梦空间》旋转走廊的镜头衔接点)。
在演员表演方面,分镜用箭头\/文字标注演员视线方向,而非精确动作(如《小丑》中亚瑟的狂笑起始点)。
两者本质区别在于:动画分镜是“建造图纸”,真人分镜是“导航地图”。
作为导演,开场还是杨皓。
导演的核心工作就是整体把控与艺术指导,需要确定影片的整体风格和叙事基调。
《快乐的大脚》以企鹅为主角,需将“自我认同”与“音乐表达”的主题融入故事,
并通过角色设计(如主角波波的踢踏舞天赋)和场景设定(如南极冰川的壮丽与危机)传递情感。
还需协调编剧、音乐团队和美术部门,确保各环节与主题一致。
角色表演与情感传达,导演需指导角色动作与情感表达。
例如,波波因与众不同被族群排斥的情节中,导演需设计其肢体语言(如低头、蜷缩)和镜头聚焦方式,强化角色的孤独感。
同时,群戏(如企鹅集体舞蹈)的调度也需导演把控节奏与队形变化。
技术整合与团队管理,导演需统筹动画师、模型师、灯光渲染团队的工作。
例如,影片中复杂的舞蹈场景涉及大量三维动画和光影效果,导演需与各部门沟通,确保动作流畅性与画面真实感。
杨皓和乔治·米勒有明确分工,杨皓只负责原则,米勒负责具体工作。
分镜设计的核心原则是围绕叙事表达、视觉节奏、情感传递和技术可行性展开,其本质是将抽象的故事转化为可执行的视觉语言。
在核心原则部分,需要强调叙事与视觉的统一,节奏控制,技术可行性和创意的平衡。
技术可行性《快乐的大脚》是 cG动画,所以技术部门如渲染、动作捕捉特别重要。
分镜设计本质上是一场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既需要数学般的精确(时长计算、空间逻辑),又需要艺术家般的敏感(情感拿捏、美学创新)。
分镜师如同“视觉建筑师”,用画笔搭建起连接剧本与成片的桥梁。
这种分镜设计将音乐节奏可视化、情感表达镜头化、技术实现参数化,既保留了动画创作的艺术自由度,又为后续建模、绑定、渲染提供了精确指导。
全片 567个分镜中,歌舞场景平均每个镜头包含3个以上动作触发点,确保最终呈现的踢踏舞与音乐达到0.02秒级同步精度。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杨皓的讲解中过去了,终于到了饭点儿,大家才松一口气,信息量太大了。
乔治·米勒和分镜师几个人整理好杨皓的资料,准备下午开始细化。
大家三三两两准备去食堂吃饭,鲍勃过来说:“环球的人来了。”
杨皓诧异的问道:“他们过来干嘛?都有谁?”
“有电影发行总监和环球音乐的人。”鲍勃应道。
“电影不是参加完圣诞斯电影节后才上映吗?还有一阵儿呢,现在过来干嘛?”
“应该没什么大事儿,《鬼影实录》发行合约都签了,估计是《电锯惊魂》票房太好了,全球票房超过了1.5亿。”
票房比上辈子高不少,看来大厂就是大厂,在营销发行上还是有优势,杨皓记得上辈子这部电影票房刚过亿。
但是他没明白负责音乐的人过来干嘛,他记得在国内已经拒绝过所有音乐公司的签约邀请了,包括环球音乐。
他知道环球音乐是全球最大的音乐公司之一,旗下有多个子品牌,比如 Interscope、Geffen、def Jam等。
2004年时,他们的主要艺人包括当时的流行歌手,比如玛丽亚?凯莉、U2、阿姆等。
内地也有几个知名歌手,蔡依林、梁静茹等都是他们旗下的艺人。
但当时杨皓志不在音乐圈,他做音乐主要是满足杨奶奶的期望。
他的第一张专辑一经推出,便在音乐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几乎所有知名的音乐公司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与他合作。
然而,杨皓志却一一拒绝了这些诱人的邀请。
跟着鲍勃,杨皓见到了环球的几个人。
杨皓也分不清谁是谁,只能依靠鲍勃在一旁引荐。
一番商务客套之后,大家才落座。
杨皓直接开门见山地问对方的来意,他没有时间跟这些人周旋,更不喜欢那种老外式的客套寒暄。
别总说老外媒客套寒暄,那是没遇到真正能让他们客套的人和事。
而碰巧,杨皓就有这个资格,他还很懂美国的商业规则。
就拿华纳来说,他们之前想搞杨皓志,结果现在杨皓志再也不跟他们合作了。
这几位过来其实也没啥大事,就是过来走走过场,拉拉关系,以便以后能更好合作。
他们主要是听说杨皓志这里又开了几部戏,想先打好关系,顺便看看能不能把这几部电影的发行合约也签下来,进一步加强合作。
不过,杨皓志对这些并不怎么在意,他把电影的事情直接都推给了鲍勃,找谁合作不是合作呢,只要条件合适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