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风林科技”那间由民居改造的工作室里,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与以往焊锡烟和松香味不同的紧张气息。那是属于代码和逻辑世界的、无声的焦灼。王斌和李晓,这两位主要负责软件方向的年轻大学生,此刻正并排坐在一台闪烁着单调绿色荧光的终端显示器前,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那些不断滚动、令人眼花缭乱的英文命令符和调试信息。

他们正在全力以赴地调试那个基于韩风提供的、被称为“dbASE II类似概念”的关系型数据库理论,艰难开发出来的、极其简陋的“新潮阁库存管理程序”命令行版本。这不再是控制LEd灯闪烁那么简单,而是试图让机器理解并管理现实世界复杂的数据关系。

“又报错了!这次是‘字段类型不匹配’!”李晓有些烦躁地拍了一下那台老式键盘的边框,发出“哐”的一声响,“这个‘入库数量’字段,我明明在定义数据表结构的时候,就明确设置成数值型(Numeric)了!为什么从界面输入进去,系统还是读不出来,提示类型不对?” 他指着屏幕上那一行刺眼的红色错误提示,语气充满了挫败感。

“别急,越急越乱。我们从头再顺一遍数据流…”王斌性格相对更沉稳些,他推了推鼻梁上滑落的眼镜,凑近屏幕,手指在打印出来的、画满箭头的程序流程图上缓缓移动,试图找出逻辑上的漏洞,“从输入接口获取的数据,到存入数据表之前,是不是少了什么类型强制转换的步骤?或者,我们定义的表结构,和程序里实际引用的字段名,有没有大小写或者拼写不一致的地方?”

而在几条胡同之外的“新潮阁”服装厂仓库里,进行的则是另一场更为“原始”的实战测试。易小军和赵海带着两个被临时抽调来、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年轻仓库工人,正对着一台同样连接着绿屏终端的设备,进行着笨拙的入库操作实践。他们面前的地上,放着几箱刚刚从纺织厂运来的、不同花色和规格的布料。

“海…海哥,这玩意儿…真能行吗?”一个年轻工人看着终端屏幕上那冰冷的命令行提示符“>”,又看了看手里那张写着布料信息的入库单,哭丧着脸说,“我这对着这本子(他指终端)吭哧吭哧敲半天,字母都认不全,比咱们用账本记账、用算盘合计可慢多了!这不是耽误事儿吗?” 他感觉这所谓的“高科技”,纯粹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你懂个屁!这叫…这叫科技进步!眼光要放长远!”赵海自己心里其实也直打鼓,输入命令的手指因为紧张而有些僵硬,但他牢记韩风的嘱托和易小军他们的期望,硬着头皮给手下打气,“刚开始肯定慢!练熟了就好了!以后查库存,不用翻账本,不用打算盘,手指头一动,这屏幕上立马就显示出来了,那多快!多牛气!” 他一边说,一边按照王斌他们反复教了好多遍的步骤,笨拙地在键盘上,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击着布料的唯一编号、品名全称、颜色代码、以及本次入库的数量…

每艰难地输入完一条记录,他都要和入库单反复核对好几遍,生怕敲错一个字母或者数字,额头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那速度,慢得足以让旁边等着搬运的工人打哈欠。负责管理仓库多年的老保管员,姓李,是个头发花白、手指上还沾着墨水渍的老头,他抱着那本边缘磨得起毛、里面用钢笔写得密密麻麻的牛皮纸封面大账本,站在不远处冷眼旁观,嘴角不屑地撇了撇,从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显然极度不看好这冰冷的“铁疙瘩”能取代他用了大半辈子、无比信赖的算盘和手工账本。在他看来,这纯粹是瞎折腾,是城里学生娃的异想天开。

第一天的实地测试,可以说是状况百出,一地鸡毛。不是程序运行到一半,因为某个未预料到的边界条件而莫名崩溃,退回操作系统界面,让所有输入前功尽弃;就是好不容易输入进去的数据,在查询时要么死活找不到,要么显示出来的数字和入库单对不上;更别提那些因为操作人员不熟悉键盘,频繁敲错键导致的五花八门的错误提示。仓库里怨声载道,工人们私下议论纷纷,都觉得这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出入库效率。王斌和李晓在工作室里更是焦头烂额,对着厚厚的调试日志和代码清单,不断地修改程序,打上一个又一个补丁,试图堵住那些层出不穷的漏洞。

韩风抽空过来看了看两边的情况,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满或批评的意思。他看着王斌和李晓布满血丝的眼睛,看着赵海和工人们脸上的困惑与疲惫,反而语气平和地鼓励道:“任何新事物,在诞生和应用的初期,都注定不可能完美无缺,遇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能发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它的方法。每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就前进了一小步。不要怕慢,不要怕出错,关键是方向要对,路子要走通。”

他还针对他们遇到的具体问题,提点了几句关于“数据输入校验机制”、“建立关键字段索引以提升查询速度”、“以及增加异常处理模块”的重要性。虽然这些概念对于王斌和李晓来说还有些超前和抽象,但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给了他们极大的启发和努力的方向。

经过连续几天几乎不眠不休的调试、修改、再测试、再修改的艰难循环,这个稚嫩的程序终于勉强稳定了一些。虽然它的用户界面依旧丑陋得只有命令行,操作流程繁琐得令人抓狂,功能也仅限于最最基础的入库登记、出库记录和按编号或品名查询当前库存数量,但至少,数据能够被相对准确地存储进那个无形的“数据库”里了,并且在需要的时候,也能被基本正确地读取和显示出来。

当赵海又一次在终端上,小心翼翼地输入一个之前录入过的布料编号,按下回车键后,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该布料当前的库存数量,并且这个数字,与老保管员李老头账本上刚刚更新过的数字,分毫不差时,原本有些嘈杂的仓库里,瞬间安静了一下。

李老头似乎有些不相信,他推了推鼻子上的老花镜,凑到绿油油的屏幕前,眯着眼睛仔细看了又看,然后又翻开了自己那本厚重的账本,找到对应页栏,用手指点着核对了三遍,脸上终于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嘴里忍不住嘀咕道:“咦?这…这铁疙瘩…还真他娘的有点门道啊…”

尽管这距离一个真正成熟、稳定、易用的企业级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充其量只是一个刚刚破土而出的、歪歪扭扭的嫩芽。但就是这个稚嫩的雏形,意味着“新潮阁”乃至韩风旗下所有的产业,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率、迈向信息化管理的漫长道路上,终于蹒跚着、却是实实在在地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数据的价值,数据的威力,开始被这群先行者,以最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和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