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旗下产业的快速扩张、技术层次的不断升级以及管理复杂度的日益增加,让韩风愈发感觉到核心与中层人才的捉襟见肘。韩梅在管理服装厂上已经逐渐入门,展现出不俗的潜质,但面对更复杂的市场营销、成本控制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她仍需不断学习和实践;易小军、赵海等人技术热情高涨,学习能力惊人,是技术研发的宝贵火种,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尚显单一,项目管理和系统架构的经验严重不足;陈雪茹在餐饮经营上独具慧眼,执行力强,但对更宏观的商业布局、资本运作和跨行业管理缺乏认知和实践…

他需要更多、更专业、具备不同技能和视野的人才,来填充到各个关键岗位,构建一个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核心团队,支撑起未来更宏大的发展蓝图。

韩风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性地行动起来。他不再仅仅依赖机缘巧合的偶遇或者内部提拔,而是主动出击,借助手中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人脉资源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向外搜寻和吸引他需要的人才。

通过顾沛然教授在京城学术界深厚的关系网络,韩风接触到几位即将从燕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毕业的应届高材生。这些年轻人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基础理论扎实,对未来充满憧憬。韩风亲自与他们逐一进行深入的面谈,他没有空谈理想和情怀,而是清晰地描绘了“新潮阁”正在进行的技术改造、未来计划引入的自动化生产线蓝图,以及能够提供的、直接参与实际项目、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宝贵实践机会,同时开出了远超同龄人、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几位年轻人被他的务实、远见和真诚所打动,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同意在毕业后加入“新潮阁”的技术部门。

通过林伯儒那遍布海外的商业网络和信息渠道,韩风物色到一位在香港一家大型港资制衣厂任职多年、精通服装企业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和生产流程优化的中年职业经理人——吴启明。此人经验丰富,能力全面,但受限于港资企业的天花板,寻求更大的发展平台。韩风亲自与之沟通,用高额的年薪、“新潮阁”副厂长(作为韩梅的得力助手)的实权职位,以及参与打造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本土服装品牌的巨大挑战和成就感,成功说服了这位专业人才,放弃了香港的优渥职位,北上加盟。

对于“风林科技”这类技术密集型部门,韩风则更加注重人才的技术潜力、学习能力和对前沿技术的热情。他让易小军、王斌他们在同行圈子和熟悉的大学理工科院系里留意好苗子。他们推荐了一位在燕京无线电爱好者圈子里小有名气、精通模拟电路和射频技术、但因性格过于耿直、不善人际交往而在原国营单位备受排挤、郁郁不得志的老师傅——雷师傅;以及两位在大学里教授计算机原理、对计算机系统架构和底层软件开发极为痴迷、不满足于照本宣科、渴望参与实际研发项目的青年教师——刘工和张工。韩风亲自与这三位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和面试,他用“风林科技”正在攻关的前沿技术方向(如16位处理器应用、汉字信息处理)、相对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以及能够接触到实际项目(如收款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机会,成功打动了他们,最终邀请雷师傅全职加入,刘工和张工则作为重要的技术顾问,以兼职形式参与项目研发和指导。

甚至对于“雅风居”这类相对传统的服务业,韩风也建议陈雪茹,可以未雨绸缪,从南方沿海城市或者有经验的国营大饭店,尝试挖一两个擅长粤菜早茶、淮扬菜或者精通高端宴会服务与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即将开业的分店和未来的标准化扩张储备力量。

一时间,“关山雅筑”这个往日相对静谧的所在,变得比以往更加热闹,仿佛成了一个特殊的人才交流中心。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带着不同口音和经历的人在这里进出,与韩风探讨技术难题,汇报工作进展,畅谈行业未来。韩风并不急于让这些新加入的成员立刻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或者立刻填补上所有的管理空缺。他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园丁,给予这些挑选来的“苗木”足够的信任、尊重和生长空间,让他们先熟悉新的土壤和环境,了解产业的现状和愿景,逐步融入已有的团队文化之中。他精心构建着这个初具雏形、跨领域的“智囊团”和核心人才储备库,深知这才是应对未来更激烈市场竞争、支撑更宏大产业布局的、最宝贵也最具前瞻性的战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