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白的来信,如今已经成为韩风在忙碌、喧嚣甚至偶有刀光剑影的商业征战之余,一份定期而至、能让他瞬间沉静下来的珍贵慰藉。信封上异国的邮票和跨越重洋的邮戳,仿佛带着海德堡内卡河畔湿润的空气和古老大学城特有的书卷气息。
展开信纸,上面是周晓白愈发流畅自信的字迹,少了些许少女的娟秀,多了几分科研工作者的沉稳力道。信中所讲述的内容,也早已超越了初到异国时的见闻猎奇和生活琐碎,变得愈发深入和专业。
“风,展信佳。
近来海德堡已步入深秋,天气转凉,但我的学习和研究却进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新阶段。上月,我正式通过了导师的考核,开始进入他主持的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参与一个关于‘神经递质受体在突触信号传导中的功能调控’的前沿课题。这里的实验条件,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无论是高速离心机、膜片钳系统,还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很多在国内还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理论描述和老师口头讲述的尖端设备,在这里已经是常规配置,可以让我们亲手操作,去观测、去验证那些微观世界里精妙绝伦的生命过程…”
她详细地描述着实验设计的思路、细胞培养的注意事项、数据采集的繁琐以及遇到挫折时的困惑,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对科研事业的专注与热情,还有一种遇到挑战时不服输的韧劲。
“…不过,沉浸于实验室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这边社会和医疗体系的一些侧面。他们的技术确实先进,但医疗资源的分配却存在着显着的不均衡。富人可以通过私人保险享受到全世界最顶尖的医疗服务和最新的药物,而很多普通的民众,甚至是一些失业者、难民,却可能因为高昂的费用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此外,学术圈里,虽然整体氛围严谨,但有时也难免沾染上过于功利的色彩,论文发表的压力、项目经费的争夺,有时会让纯粹的科研目的变得复杂…这让我更深刻地觉得,我们国家未来在发展自己的科技和医疗事业时,一定要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既要坚定不移地追求技术进步,攀登科学高峰,也要尽可能地兼顾公平与可及性,让科技成果能惠及更多的人民…”
她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医学技术和理论知识,开始触及更深层的社会制度、资源分配和价值观的层面,显示出她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日渐成熟。
“海德堡的秋天真的很美,古堡下的枫叶层林尽染,红得像燃烧的火焰,映衬着内卡河的潺潺流水和古老石桥,像一幅古典的油画。我常常在实验间隙,一个人夹着书本,沿着那条着名的‘哲学家小径’慢慢散步。看着河对岸斑驳的红瓦屋顶和教堂的尖顶,感受着脚下石板路的清凉,会想起很多很多的事情。想起燕京秋天那湛蓝高远的天空,想起香山漫山遍野、如同霞霭般的红叶,想起你曾经带我去吃的那家藏在胡同深处、店面不大却味道极佳的小店里的炸酱面…”
思念之情,在异国他乡如画景致的映衬下,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愈发浓郁、深沉,带着一种经过沉淀后的、柔韧而坚定的力量。
“风,你在上一封信里提到的那些变化,燕京街头越来越多的个体商户,‘新潮阁’生意的红火,‘风林科技’收款机的成功,还有国家新出台的那些政策…我都仔细地读了,反复看了好几遍。真的很为你高兴,也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高兴。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知道,以你的远见、魄力和能力,一定能抓住这个时代的脉搏,做出一番真正的大事业。请不要太过挂念我,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学业进展也很顺利,导师对我也颇为照顾。只希望你在忙碌之余,一定要保重身体,按时吃饭,别太劳累。等我学成归国的那一天,希望能与你并肩,不仅仅是站在你的身后,更是能运用我所学的知识,为我们国家自己的医学事业和生命科学研究,也尽一份绵薄之力。”
信的末尾,是她一如既往的、毫无保留的鼓励和那份跨越山海、深植于心的牵挂。
韩风反复读着这封长长的信,手指轻轻拂过信纸上的字迹,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看到周晓白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专注地调整仪器、观察样本的认真侧脸;看到她抱着厚厚的文献,在图书馆的灯光下蹙眉研读的剪影;看到她在哲学家小径上驻足,望着远方,思念故土和爱人时,那清澈眼眸中流露出的柔韧而坚定的眼神。
物理上的距离,并没有拉开彼此心灵的距离,反而让这两颗年轻而充满抱负的心,在各自选择的轨道上努力奔跑、汲取养分、成长蜕变时,靠得更近。他们的爱情,早已不再是校园里那种单纯而热烈的依恋,而是在更广阔的天地、更沉重的责任、更清晰的理想追求中,被淬炼得更加深沉、更加坚实、更加有力。这是一种基于相互理解、彼此成就、共同成长的伙伴之情。
韩风铺开信纸,提笔蘸墨,开始回信。他分享着“雅风居”新店开业的热闹,描述着“风林科技”团队对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的初步构想,分析着政策春风下社会涌现出的新气象,也坦诚地提及了遇到的竞争和挑战,以及自己的应对思考。他将这份跨越山海的思念与鼓励,化作笔端流淌的文字,也化作彼此在各自道路上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