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事业步入正轨带来的短暂松弛感,很快被一种新的、更宏大的渴望所取代。韩风将“凤凰厂”和“霓裳厂”的日常管理更多地交由韩刚和方静怡负责,自己则将目光和精力,重新聚焦于燕京这座古老而又在悄然巨变的城市。

他不再总是坐在“关山雅筑”的书房里,或是奔波于各个工厂之间,而是换上了一身更普通的衣着,如同一个闲散的游人,漫步在燕京纵横交错的胡同里。

阳光透过槐树的枝叶,在斑驳的灰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鸽哨声在湛蓝的天空中悠远回荡。这一切看似与过去无异,但韩风敏锐的目光,却捕捉到了其中细微的变化。

在一些胡同口的墙壁上,或者有些院门的门楣旁,偶尔会看到用粉笔或毛笔歪歪扭扭写着的“私房出售”、“此院转让”的字样。这些房子,多是些年代久远的四合院,有些门楼倾颓,朱漆剥落,显得破败不堪;也有些临街的铺面,窗户破损,里面堆满杂物,早已废弃多时。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些老旧的房产,不过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负担,居住不便,修缮昂贵。但在韩风眼中,这些灰墙黛瓦之下,却潜藏着令人心悸的、属于未来的耀眼光芒。

他走进一条名为“竹竿巷”的胡同,在一处贴了“售”字的院门前驻足。院门虚掩着,他轻轻推开,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院子不算大,标准的四合院格局,但早已成了大杂院,搭建了不少临时的棚屋,显得拥挤杂乱。几个老街坊坐在院中闲聊,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年轻人。

“小伙子,找谁啊?”一个老大爷问道。

“大爷,您好。我看看房子,听说这院儿要卖?”韩风客气地回答。

“是啊,老李家的房子,发还回来了,他们家后人都在外地,不想留了,托我们帮着打听打听。”大爷叹了口气,“这老房子,年头久了,修起来麻烦,也没几个人愿意要喽。”

韩风在院子里慢慢踱步,手指拂过冰凉的廊柱,目光扫过那些虽然破败、但骨架尚存的屋舍。他的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修缮一新的庭院,保留着古韵的装修,静谧而富有格调……这里距离未来的城市中心并不遥远,其潜在的价值,无可估量。

随后的日子里,他有意识地开始进行更深入的调研。他通过孙援朝副市长秘书的渠道,查阅了一些内部传达的文件和精神;他请林伯儒帮忙搜集海外,尤其是香港关于地产发展的资料;他甚至匿名咨询了一些大学里研究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学者。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他清晰地看到: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城市发展提速,原有的住房分配制度已无法满足需求,关于土地和房产的商品化探索,虽然尚未明说,但已是暗流涌动。尤其是那些在特殊时期被占用、如今政策松动后产权陆续发还的私房,以及历史上遗留的、产权关系复杂的公产、经租房等,正处于一个法律和政策的模糊地带,交易混乱,价格极低。

这正是千载难逢的、低成本吸纳优质资产的窗口期!

一个以“土地”和“房产”为核心的全新布局,在韩风的脑海中逐渐清晰、成型。他仿佛听到了脚下这片古老土地,对他发出的深沉而充满诱惑的召唤。